解憂雜貨店.jpg

個人評分:★★★

短評:小說改編電影,小說神作,電影就差強人意。

 

問:

「妳看解憂了嗎...

「我剛看完...

「覺得有點悶,不是特別好看」

 

答:

「我正進戲院中...

 

以上是我跟一個朋友的對話,在我一看完解憂雜貨店的同時,突然想起前一天我給她推薦了看完她覺得挺悶的「人生剩利組」,剩利組也是我一直朝思暮想的喜劇片,卻沒想到捎來這種噩耗。於是我只好轉而推薦她去看看東野圭吾著作改編的「解憂雜貨店」,殊不知,因緣際會,隔天我自己先去看了「解憂」,看完之後心裡悶悶,眉頭一皺...趕緊傳訊息給那位朋友,希望她沒又根據我的指路走進戲院...孰料一切都太遲了。

 

關於原著作者

解憂雜貨店,是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作品改編,對日本推理小說有些瞭解的讀者可能都知道,東野圭吾已經在現在日本推理小說界佔有一席之地,他筆下的「荒川學教授」系列推理小說,被改拍成日劇「神探伽力列」由福山雅治主演,而其中兩本「嫌疑犯X的獻身」、「真夏方程式」則雙雙改編成電影。雖然東野圭吾以推理揚名,他的寫作故事卻不只局限於這裡,在我看過的幾本小說中,包含探討殺人議題的「信」還有一本大概就是這本據說前陣子熱銷,最近又因電影挑起注意的「解憂雜貨店」了吧。

解憂雜貨店2.jpg

關於故事

解憂雜貨店,因為之前寫過書評,故事就不贅述了。簡言之,就是一個雜貨店老闆,突如其來的靈感,決定在自己店內開啟幫人解憂的角色。本來只是玩票性質的活動,卻也漸漸受到重視,慢慢的,有些帶著憂慮無法解決的人,都來找這個叫做「浪矢」的老人幫忙,而老先生隨著年事漸高和上門的問題越趨嚴肅,也開始懷疑起自己的「解憂」是否真的給了求助的人「幸福」?老人家的憂慮在午夜夢迴後突然豁然開朗,不知名的力量讓他看見了解憂雜貨店再度開張的模樣,即便是他離世的33年後...,求助的人仍可以帶著他們的問題,來這個貌似已經荒廢的小屋,尋求意見和慰藉。

 

關於電影

為了將小說盤根錯節的關係塞入兩個小時左右的畫面中,電影難免掐頭去尾,留下精華部位。幾個故事被縮短了,幾個殘酷被美化了,當然隨著「敘事者」的不同(原為東野圭吾,現為導演),著墨的地方也有了差別。小說裡,伏筆埋得深,角色被描寫的更加細膩,夠寬遠的背景,創造出的景深,讓人物差異清晰、個性鮮明。電影裡,注重的是「平均分攤」卻又「局部對焦」,分攤每段故事的戲份,又對焦闖空門「型男竊賊」的心靈轉折。身為觀眾,我確實聽見身邊幾個人在電影及書中都強力催淚的畫面吸了吸鼻子,而同時是讀者的身份,卻種覺得火侯不夠,雞湯先是沒熟,後是涼了,撈撈底料,除了那包本來的藥材有點味道,其他倒是差強人意。

 

答:

「其實還不錯啊XD

 

看到傳來的LINE,是鬆了一口氣...上網爬了一下文,「解憂雜貨店」確實佳評如潮,我不信邪,再滑了幾下,終於看到幾個失望的短評,看起來都是原著讀者孤單的嘆氣,不能再同意的我,決定用雞湯討論一下,為何部分的讀者在變成觀眾後會有如此反應。

解憂雜貨店3.jpg

藥材: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

導演的這碗雞湯,既然是「東野圭吾」的作品改編,當然是用上選的材料,所以藥材肯定不輸。東野圭吾筆下的「解憂」雖然是心靈小品,卻也不改推理小說的「懸疑情節」,文字的好處在於沒有篇幅限制,細節可以更細節、細膩可以更細膩,與此同時,文字還能創造「一切盡在不言中」的效果,將對白抹去,單純描寫場景,就是無聲勝有聲,反之,則是角色獨白。雖然說用圖像表達未必都能成功抓住觀眾的眼球看往正確的地方,但電影卻「罕見」的無法呈現出這種效果甚至可以說:完全沒有能夠呈現這種效果的功力。很多時候,故事的推動來自角色自己「唸出」內容,其中幾幕尤其明顯,包含臥病的浪矢老人要求他兒子閱讀一篇報導,兒子老老實實卻又違和的把整篇報導「唸出」來,讓人不禁疑惑,一般人誰會把報紙的內容逐字唸出?

 

受到感動的觀眾,想必是吃出「藥材」的好了,但如果還對書的內容歷歷在目的讀者,就自動期待了別的配料...

 

配料:好演員與壞演員

這部電影裡,有著幾乎可以一眼看出鑑別度的演技。舉例來說,好演技,是浪矢老人的腰痠背痛跟執著。壞演技,則是「型男竊賊」擠不出眼眶的眼淚。不難想像,一部暢銷書改編的電影,一定會有一些年輕面孔來迷惑年輕觀眾。而循著原著的方向,故事確實巧妙的以「解憂雜貨店」為契子,實際上卻以孤兒院「丸光園」為根基建立起整個故事架構。因此,電影中的主角明為「浪矢老人」,暗中卻是丸光園內長大的孤兒們。頂著以上兩個原因:一、需要一個偶像男演員當主角;二、丸光園的孤兒才是主角。故事想當然耳的應該要用三個皆是孤兒院長大的竊賊開頭,也以他們作結。循著一樣的脈絡,電影卻不願做取捨,將浪史老人跟丸光園創辦人的愛情故事增加篇幅,具體化的回憶變成了除了雜貨店跟丸光園以外劇情必須繞回來了結的支線,本來的浪史老人戲份雖然多了,卻多在與主要故事不搭嘎的背景故事裡。而三個賊,也因為導演的取捨,讓部分情緒很難聯繫,舉例來說,少了「發現雜貨店的神秘力量」這個「人之常情」的環節,讓演員接受的太突然,又在後來「質疑的太突兀」。再來就是傑尼斯偶像「山田涼介」的浮誇演技,在最後發現千金小姐的莫名憤怒,到後來看到老人回信的擠不出眼淚。先是故事鋪排的吃虧加上演技吃虧,他的出演真的是「長相」吃香罷了。另一方面,電影的配樂在一些場景幾乎全無,考驗的就是演員硬底子的演技,因為五感都集中在他們身上了,就算不論演技,毫無配樂的背景卻也讓雜訊放大,在一些夜晚的場景中,會聽見疑似路人、救護車經過的嘈雜聲,注意力隨著片長減弱,又隨著這些雜訊發散。

解憂雜貨店4.jpg

 

頭髮:掉進湯裡的污點

最後,我要講的是「頭髮」,也就是喝雞湯時發現的缺點。這個頭髮就是一開始提到的「懸疑氛圍」的營造失敗。懸疑這個東西很神奇,用在推理小說,是故事的高潮,驚奇的轉折。用在小品,同樣的高潮卻也是情緒的堆疊。電影同樣催淚,可是卻不是運用了讓觀眾發掘原因,一種吃驚的感動。取而代之的,是較為庸俗的「情境」,例如一開始直接點出,落魄的音樂人所演奏的曲是小沂的歌,然後「自己」推理出音樂人是拯救小沂弟弟的恩人,然後在讓火燒丸光園的場景直接暗示觀眾他的喪生...,最後用一首真摯感人的歌來「催熟」觀眾的淚腺。再次強調,這樣的方式並不是沒效果,事實上我看過的日片「送行者」也是幹這事的佼佼者(久石讓的音樂加上每次來的小事件,都讓人累牛滿麵)。可是,看過原著跟喜愛東野圭吾式鋪成的人,就會對這相對廉價,或者說較粗暴的表述方式感到有些失落。

 

最後,我還是要說這部電影真的讓讀者失望了,我不知道是不是還有其他失望的讀者,現在正積極的拿著小說推薦給身邊所有只看過電影卻說好看的人,也許只有我一個人太過激動。雖然,看過的日本小說家並不多,可深得我心的都剛好是故事鋪排深思熟慮的,像是宮部美幸的模仿犯、東野圭吾的懸疑推理...,有過一次看了模仿犯被改拍成電影的失落,在東野圭吾翻拍的嫌疑犯X的獻身中找回信心...現在,又被解憂給喚回了一些憂慮。

解憂雜貨店1.jpg

本文圖片取自:Yahoo電影

 
arrow
arrow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