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識課16智力:測量人類思維及能力的有效方式
Intelligenc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2nd Edition
實體書購書連結,電子書購書連結
作者:伊恩.迪瑞
譯者:王惟芬
出版社:日出出版
出版日:2023/11/22
記得幾年前,在網路上偶然看到一個智力測驗的廣告,透過不同的題目、評分,受測者可以知道自己在各項類型的智力表現上是否優於他人,我自認為表現得還不錯,正當我喜孜孜想要看看自己的智商評分時,發現付費才能看到完整的結果,儘管我到今天還在好奇自己的智商水平,但同時我也深信,不上鉤這個免費測驗廣告背後的付費機制:「不付錢」才是聰明人的做法...但智力的標準到底要怎麼評估呢?
關於智力的問題,回答得了嗎?
在了解《智力:測量人類思維及能力的有效方式》(以下簡稱《智力》)以前,必須要知道作者伊恩.迪瑞是用相當科學求證的方式來介紹「智力」如何被測量、如何證實是否因為各種因素而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因此,本書的章節以及評估的因素包涵:性別、環境、基因、年紀、健康,甚至世代的差異是否影響,而也因為科學化的分析及關聯性的驗證,這本《智力》有一點點艱澀難讀,且作者在許多章節中,也不會隨便給出臆測的結論。
關於智力,仍有許多新鮮的發現!
不過,實事求是的精神也是《智力》讓讀者可以細細思考的地方,因為有許多觀點也是我過去不以為然的。舉例來說,當我們提到「智力」的測量時,一般會針對語言理解、空間、等多種概念做測試,當我們認為某人智力較高時,我們可能會認為他/她在其中一個項目的表現較好,實際上,對於智力高的受測者,他們在「每個項目」的表現都會高於平均值,甚至,聰明的人反應也較快。換句話說,智力高的人,在各方面的表現其實更傾向「贏家全拿」,而這些評估出來的智力,是否會對於職場或求學過程有正向幫助呢?
答案是肯定的(這也符合通俗的認知),但這也不代表智力高低就會直接影響學業成績的高低,只是智力較高者在工作中學習成效的能力就會更加。
當然,也許是新手父母或年輕學生最擔心的問題:基因會影響智力嗎?會的。但它的影響方式卻出乎我意料之外,基因對於智力的影響,本書透過雙胞胎以及加入環境因子的評估後發現,童年時期,智力高低有2/5來自基因差異,但到了成年以後,這項影響卻變成2/3,也就是說,年紀越長,反而基因的影響越深?
這意味著,也許年輕時受到相同的教育跟環境,基因的影響反而不會有太大的差異,而越到成年以後,因為環境的改變,基因的影響才變得較為顯著。
流體智力與晶體智力
然而,老實說,上面描述的這些有趣的觀點,在實際測試的結論上,可能要勞煩感興趣的讀者自己去閱讀每一項結果,因為它們並沒有那麼容易理解。倒是關於「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與「晶體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兩項的差異,我認為可以特別記錄下來。
流體智力,指的是在具有時間壓力下、運用不熟悉的材料、需積極思考的智力類型
晶體智力,則是知識量、詞彙量等
隨著年齡增長,一般認為,流體智力都會下降,但晶體智力卻不會有影響。至於為什麼有人老化的過程中,可以維持較佳的流體智力?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解答。但我個人認為,為了因應日新月異的科技轉換,不斷地累積知識量,也就是晶體智力,仍然是一個重要的里程,不管現在有多少AI工具可以代替大腦思考,智力中的晶體智力仍是可以隨著年紀增長被保留下來的!換言之,老話一句,不要停止閱讀和思考、不要停止學習,也許就是維持智力的關鍵之一。
結語:《智力》是一本詳盡的介紹,但它給的答案不會是你想要的解答
老實說,這本書唸起來的感覺,很像過去寫論文時看過的「Journal review」,就是把文獻整理後提出整理後的結論,它沒有提供任何一個「只要你怎麼做、就會怎麼樣」的結論,因為那也是公正的文獻整理中不該出現的東西,而閱讀者要寫下有所幫助的東西,也很難真正的用書中的結論歸納出「你認為可以努力的方向」,畢竟,我們也不該錯把統計學的結果當成個體通用的結果。簡言之,《智力》這本書很像關於智力本身、與智力相關聯的事物的名詞解釋,如果今天不是為了任何研究目的來閱讀,能抓住一兩個關鍵字且記住它,也許就是我能做到最明智的結果了!
ⓞ延伸閱讀:書評-《大腦當家》:你的大腦需要的入門使用手冊
ⓞ延伸閱讀:書評-《大腦300問》:關於大腦的問題,解答是給了,但讀者看得懂麼?
ⓞ延伸閱讀:書評:大腦使用手冊:堪稱「實用」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