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a,太陽的城市
作者:趙慧琳
繪者:馬尼尼為
出版社:斑馬線文庫
出版日:2025/03/25
實體書購書連結
《Ina,太陽的城市》是作家趙慧琳歷時10餘年寫下的長篇小說,不過比起故事,它更像是一本記錄阿美族從1960年代至近年、長達半世紀的記實文學,書裡面記載著族人們的原鄉土地漸漸萎縮且在都市化發展下的生存壓力。
橫跨半世紀的介紹,卻鮮少為人知道
這是一本長達500多頁的巨作,作家以一位平埔族女性的身份作為敘事者,忠實記錄著都市改變時阿美族人們的努力與抗爭,作者不吝惜的使用阿美族文字、甚至在一些方言表現時,人們的對話也「以文字呈現方言」,如果照著文字念,讀者可以揣摩說話者的口語,多元化的表現,讓我們可以更能感受時代背景下不同文化的差異。
我們從阿美族的口中,得知這是一個母系主導的社會。卻也在文字化的閩南語中,看見這個主導台灣社會的環境,事實上沒有傾聽原住民部落的聲音。而故事裡,隨著時間的跳躍,我們可以看見阿美族人們,無論是被動接受外來信仰、還是主動追求平地人的都市生活,每一個動作都在稀釋他們本該濃厚的文化底蘊…
實不相瞞,閱讀本書描述更久遠的歷史章節時,是相對艱澀難懂的,直到跟著作者的文字咀嚼,才漸漸嚼出一些能夠體會的苦味,我想這個過程就像讀者們無法立刻理解都市原住民困境的過程,若不是靜下心理解、花時間去閱讀文字與每一段歷史,多數人必會預設立場認為什麼事都沒有發生,因為我們的日子並不難過,這正是《Ina,太陽的城市》中記載的都市原住民所面臨的處境:
這不是我(讀者)的故事,所以我不曾聽過、也從未聽懂。
從未留意,不代表它從未發生
就好像森林裡倒下了一棵樹,就算從未留意,不代表它沒有發生。都市原住民的居住受到迫害、文化逐漸流失、名字與身份也被主流社會給稀釋,當故事走到近代,開始出現我更有感覺的地名、人名時,我才發現原來在我生長的環境裡,有人為了自己的文化而抗爭著,那些曾經有人指著發生地說著與我無關的事情,原來正是一些人致力推廣的居住正義,作者義無反顧地文字描述和親身拜訪,則是一個平埔族人真正聽進他們的需求,用少數民族的視角發聲。
我想起研究所時在行銷學課本上讀到國際之間如何因為主流文化而讓地區文化式微,讓我不禁嫌惡大型企業如何讓台灣小吃漸失特色…卻從未想過,在台灣的歷史裡,原住民們,那是在本土社會裡的更少數民族,抗爭聲量是多麽的薄弱…
正義,應該是為每個人、每個文化發聲
閱讀本書起初難以有共鳴,是因為那些看不懂的文字、向祖先、向Ina的吶喊,我都聽不到,直到歷史隨著書頁推進,我才驚覺我所生活的環境裡,快樂上學或自在居住地城市旁,仍有一群人在反抗著、掙扎著,為生存抗爭著,這不是河濱公園、親水步道、Ubike租借站設立這種我們自以為的「環境更新」,《Ina,太陽的城市》是一本真真實實地站在原住民立場的歷史小說,是活在白浪政府底下的平地人不曾正眼看過的歷史,也許,我們該去想想,都市發展下的「進步」,是誰獲得了利益,又是佔了誰的便宜。
《Ina,太陽的城市》它需要被寫下、也該被閱讀,它是這個我們對外抗爭傳統文化不該被同化的時刻,或講求都市進步的同時,也該被重視的原住民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