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大街:舞會王后》個人評分:★★(★1分、☆0.5分,滿分5分)
Netflix有一種魔力,不時會上映一些自己製作的電影,有些在你看到片名時就知道很高機率是部可有可無的B級片,但當忙碌工作過後不想思考時,就會忍不住點進去,《恐懼大街:舞會王后》就是這種電影。
《恐懼大街:舞會王后》電影預告
《恐懼大街》系列電影
其實早在這部《舞會王后》之前,《恐懼大街》就已經出了三部曲,分別是《恐懼大街1:1994》、《恐懼大街2:1978》、《恐懼大街3:1666》,這三部電影用類似倒敘的方式回溯系列的主場景、陰暗小鎮被詛咒的歷史,抽絲剝繭的告訴觀眾這個不幸的地方為什麼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砍殺事件。再重新審視前面幾篇我自己寫的評論之後,發現原著作者RL 史坦恩(同時也是《雞皮疙瘩》系列作者),還真的是「青少年文學版本的史蒂芬金」,儘管《恐懼大街》系列因為血腥跟暴力程度被定調為R級,但整個「陰暗小鎮」的設定跟《牠》裡的德利鎮似乎也頗有致敬意味(不過這種一段時間一場大屠殺的設定並不侷限於史蒂芬金,好像蠻多恐怖電影都有類似的設定)。
回到《恐怖大街:舞會王后》,雖然用了相同的名字,但跟三部曲相比,它更像一部「番外篇」,就像《玩命關頭:特別行動》之於《玩命關頭》系列一樣感覺像是本傳的支線任務,而這種自己獨立走出來的路,不是新鮮到讓人目不轉睛,就是無聊到像是原品牌的山寨品,會拿《特別行動》來比喻,就是因為《舞會王后》跟這部《玩命關頭》的分支,都是無聊又粗糙的「貼牌」貨。
《恐懼大街:舞會王后》失敗的鋪陳
有人說《舞會王后》是走恐怖片的老梗路線,但我總認為「老梗」不是錯,因為有些商業電影必定會照著「公式走」,有前人開山闢地的路,依循著他們的方式不會有錯,只是這條旅程上要加入自己的東西、別出心裁地反轉,才能讓老梗變出新片、老套路玩出新把戲。《舞會王后》不僅有過去恐怖片的套路、也不斷地在劇情中提及「陰暗小鎮」的悲慘過去,後者甚至是角色主動口述的「前情提要」,然而,這種解釋性的對白不但沒有讓電影與系列連動,反而有一種:你跟我說這麼多幹嘛?的尷尬感受,而這也影響到整部電影的節奏,才不過90分鐘的片長,前半段竟然出人意外地難熬,這樣的安排也有違恐怖片公式,按照套路,不都該在片頭就餵一場無謂的番茄醬砍殺畫面嗎?《舞會王后》開場就跌跤的鋪陳,讓觀眾在見到第一滴血時已經變得刁專,而它的第一場砍殺卻無聊也無趣,前半段幾乎就已經奠定了本片注定會失敗的結局。
至於後半段的內容,從故事本身來說,其實就是舞會王后接連失蹤、被殺,本來的安排應該讓觀眾猜下一個死掉的王后候選人是誰,不過角色設定的太明確,讓我們也根本不用猜,都知道誰接著會死,而雖然我不是血漿愛好者,但在每個領便當的時刻,因為相對平淡的故事,讓我不禁還是期待起不同的死法...或出乎意料地角色死亡,沒有,都沒發生,於是,如果你跟我一樣還沒把Netflix關掉,我們應該都在期待最後一件事:反轉。
《恐懼大街:舞會王后》結局反轉有救回來嗎?
結果先說,有,但不多。但這也不是什麼值得高興的事,因為反轉也是公式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本來就是一記回馬槍,讓觀眾以為雲霄飛車已結束時再來一個最後俯衝,如果旅程有趣,它會成爲收線的大亮點,與懸疑片不同的是,它不該成為砍殺類型電影的「高潮」,如果《恐懼大街:舞會王后》的高潮是反轉,那代表整部電影在結局出現之前根本沒有值得看的內容。不過,我還是喜歡《舞會王后》安排的最終結局,因為它起碼讓主角硬起來反抗邪惡,也終於讓最終存活的角色「立體起來」,這也再再證明,要讓角色有深度,與其花時間解釋這些人的來歷,不如安排一個更好的展示橋段,讓演員透過表演來堆疊情緒。
結語:《恐懼大街:舞會王后》終於擺脫本傳成為爛大街的山寨電影
《恐懼大街:舞會王后》是一部不看也不會錯過太多的電影、看之前你沒有什麼期待、看之後你就損失了90分鐘,如果你花力氣寫一篇它的評論,那就是再少了90分鐘,但有些串流的電影本來觀眾就不會期待太多,只是本片在有劇情的《恐懼大街》本傳系列與「單純B級片」之間搖擺不定,總不免讓人有無腦又不夠無腦、想講內容又實質沒有料的感受,而以「砍殺類型」電影來說,它不夠血腥、死法不夠創意、也不夠有趣(像是《換人殺砍砍》這種直接變成恐怖喜劇的也好),如果把《恐懼大街》排排站好當成一場選美比賽,諷刺地是,《舞會王后》絕對墊底,就像本片中第一個被砍死的候選人一樣,死的隨便、沒人記得,也沒人在意。
ⓞ延伸閱讀:影評-《恐懼大街1:1994》:熟悉的恐怖片,最對味~
ⓞ延伸閱讀:影評-《恐懼大街2: 1978》:才誇獎完第一集,第二集就失水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