牠.jpg

 

個人評分:★★★★☆

 

 

由於本人非常懼怕「彈出式」的恐怖片特效方式,觀看這部電影前內心一直很忐忑,但仍拗不過一面倒的好影評,決定提起勇氣走進戲院。

 

牠,是史蒂芬.金厚重的長篇故事裡,尤其厚的一本。故事分為兩個時期,一個是主人翁們的小時候、一則是長大以後回到家鄉的後續。開頭以小小男主角比利的弟弟,「喬治」意外失蹤,並且可能被殘忍殺害為開頭,故事開門見山道破了這個名為「德瑞」的小鎮一直以來都有小鎮人口不斷失蹤的問題,而且又以小孩尤其得多。一群意識到危機的小孩決定挺身面對內心深處的恐懼,未避免更多的人遇害,深入險境,破解謎題。

 

雖說本質上聽起來像是個一般的冒險故事,但熟知史蒂芬金的讀者就會知道,他的故事絕對不會只限於單一的描述,不只是物理上、心理上的壓力總會隨著他的文字堆疊,最後在某一個點,血腥或者是暴力的釋放出來。然而,「牠」卻很罕見的在電影裡面收斂了血腥的成分,加深了史蒂芬金故事裡面「心靈成長」的主題。導演的想法我非常贊同,身為讀者,有時深怕導演為了翻拍把血腥當成了主軸,卻拍丟了「故事核心」。有別於上述,「牠」甚至有些幽默、滑稽,另一方面,利用「氣氛營造」的方式來製造恐懼,再將一般恐怖電影應該的「靈異」、「惡意的驚嚇」(對我來說,沒意義的一直音效驚嚇,是惡意的,因為我很容易嚇到),轉化成「內心的恐懼」、「隱喻」。

it_4.jpg

 

先說故事&角色

史蒂芬.(或者是導演),並沒有花太多的力氣在描述這個殺人小丑「牠」(或者牠自稱的「潘尼懷特」)的來歷跟背景,而依照我曾經閱讀過的原文開頭(沒毅力看完),牠其實代表的就是整個「德瑞鎮」,當然,讀者經過史蒂芬金清楚的描述之後,便不會對牠代表的角色有迷惑,但有些東西需要文字描述,電影很明顯無法如此呈現,轉而呈現的,是劇中小角色們的內心世界,並將每一個小孩的恐懼鉅細靡遺的交代清楚。

 

愛唸書的小胖子,,害怕的事情一如每個小孩的內心世界,在翻找文獻中總是情不自禁的被那些最血腥、最搧動、最詭異的內容給吸引,害怕的同時卻又無法不去正視,而此時,小丑潘尼懷特所呈現給他的,便是圖書館內,昏暗的燈光底下,一個個歷史故事裡被火紋身、身首異處的無頭鬼魂。有同樣類型恐懼的,則是猶太教小孩史丹,他對詭異畫作的懼怕,也似乎是每個小孩必經的過程,半夜睡不著時害怕牆上海報的人眼、夜晚時泛出光芒的器物像極了虎視眈眈的獵食者等等。而這裡的例子,則是畫中角色空洞的眼睛,讓他不寒而慄。

 

怕細菌的艾迪,因為家庭的過度保護,對所有看起來「不乾淨」的東西都抱有恐懼感,舉凡下水道裡的「灰水」、傷口會染上的細菌等等...牠也很盡責的讓他的恐懼具現化成一個「痲瘋病患」。

 

 

魯蛇幫裡面唯一的女性貝貝,則是出身在一個父親強權(甚至可能暗示父親可能實行強暴行為)的家庭,她的恐懼理所當然就是本該最親密的家人。但這樣的恐懼卻不好被形象化,所以故事轉而走向另一層面,那就是對「月經」的恐懼,故事中的貝貝,第一次面臨月經來潮,害怕流血、害怕自己變成了女人,也因為缺乏家裡面、身邊的同性諮詢對象,她的月經變成了一件不確定的事情,電影及書中將這樣的恐懼變成了浴室中不斷湧出的鮮血,而且這個染紅了整間房間的血卻不被她的父親給看見,就好像家裡過度溺愛卻又忽視她需求的態度,本來簡單的身理現象,卻成了一種壓抑。

 

在家自學,並且在農家幫忙的非裔美國小孩麥克,則是仍活在父母被活活燒死的陰影之中,他的痛楚記憶裡,父母親為了確保他的安全,透過門縫伸出的手拍打著門板,卻不敵熊熊烈焰而燒的焦黑見骨。在表現上,他面對恐懼的態度也相對其他男孩更加壓抑,推測原因可能跟身為女孩的貝貝一樣,來自於自己相同團體的疏離,身為黑人小孩,除了要面對鎮內白人青少年的侮辱跟霸凌,家人則是希望他能真的承擔起「生殺大權」的責任,面對成年人的高要求和嚴峻,在加入魯蛇幫前,他只能孤軍奮戰。

 

電影裡的氣氛製造者、笑料販賣機,就是帶著厚重遠視眼鏡的瑞奇了,他似乎是天不怕地不怕,既不怕細菌、月經,也沒有任何創傷經驗,然而他的恐懼卻巧妙地解釋了為什麼是「牠」、為什麼是跳舞小丑「潘尼懷特」,因為他的恐懼便是「小丑」,而這其實也說出了大部分人年幼時對小丑的恐懼,潘尼懷特的存在,就是要點出除了每個人內心深處的陰影之外,還有一個大家共享的「恐懼」,這個普遍的恐懼形象,塑造出了小丑的原型。

 

再來,我才要提到主角小男孩比利,因為相對於其他的孩子,他的慘痛經驗(痛失弟弟),讓他的個性趨向成熟,雖說同樣遭遇悲劇的,還有雙親命送火窟的麥克,然而因為電影視角來自於比利以及他的魯蛇幫觀點,所以我個人認為,這個角色分量的傾斜,造就了電影描述主人翁比利的早熟居多,而對麥克的描述仍停留在「恐懼」。硬要說起來,這位極力想揪出真兇的小男孩,他所面對的「恐懼」或者該說「障礙」反倒是接受親人死亡,並且說服身邊朋友幫助的處境。接下來,我想用人面對親友死亡的五個階段,分別為: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來一邊描述故事中角色心思的「進程」,來說明,為何有那麼多的人,看完電影的心得感想都是:不只是一般的恐怖片,是一部有意義的電影,我這就來說明「牠」對我的「意義」。

it_3.jpg

 

關於心靈成長

由於電影片段的刪減,儘管畫面呈現卻未必足夠的描述,喬治之所以隻身一人遊玩,乃是出於哥哥的臥病在床。由此可見,痛失弟弟的比利對於意外,肯定會有一定程度的自責(電影沒拍出這段),接踵而來的,否認會是頭一個反應,從暑假開始前,小小男主角不斷說服父親也許還能進下水道找到失聯的弟弟可得知,即便客觀事實都已經證明他的弟弟已一去不回,他仍否認他的離去,而這也帶入了另外一個心理狀態「討價還價」,認為用不同的方式可以找回死去的弟弟。

 

接著,電影走向「牠」的出現,也因為邪惡小丑潘尼懷特要吞食孩子們的恐懼,讓弟弟喬治的形體再現,從他耿耿於懷的進入弟弟房間,看著他生前的遺物這點,可以感受到他的沮喪(值得一提的是,我認為比利從沒有因弟弟的離開而「恐懼」,即便地下室的小丑突然的襲擊,他所經歷的也只是驚嚇,且來源自小丑的襲擊,而非弟弟的「面目全非」)

 

而再來的兩個階段「憤怒」跟「接受」,小男孩對潘尼懷特的復仇,還有最後痛徹心扉的一槍打入小丑偽裝的喬治腦門。前者來自於倖存者的憤怒,後者則是接受「喬治已死」的事實。因為電影篇幅的修整,也許不盡能看出五個階段明顯的分野,卻也能看出小男孩心中的成長,還有五個階段之間的躊躇不前,因為外在的刺激,倖存者有可能會從一個階段回到另一個更早的階段,例如最終決戰時,儘管比利是帶著對小丑的憤怒(綁架貝貝跟弟弟的死)進入下水道,卻在看到弟弟的身影時又回到了「否認」或者是「討價還價」的階段,心中仍保有一絲懸念喬治仍困在下水道裡等著他的營救。

看到這裡不禁思考,要是小丑潘尼懷特懂一點心理學,牠應該讓「朋友生變」為主題製造恐怖,而不是喬治的死而復生來強迫比利審制面對死亡所遭遇的五個階段,因為看起來,這五個階段裡並沒有一個階段跟「恐懼」有直接關聯。不過,電影替觀眾在嘴角上畫上一抹微笑的「友誼」,確實也拯救了比利的宿命,他們之間偶有間隙的團結,讓比利不用隻身一人面對危險的小丑,而朋友的心理障礙則是倚靠在他強大的意志力之後。

 

關於心靈成長,電影毫不猶豫的多加著墨,好看的是,在那麼多個角色並列的同時,每個角色都獲得一定程度又不至冗長的介紹。大可每個角色分析一次,然後看出彼此的交互影響。例如,黑人小男孩麥克,在深受親戚一句:「你要成為任人宰割的羔羊,還是掌控大局的人」影響後,即便在被霸凌時看見了小丑血腥的吃相,反而一反在肉鋪的恐懼,轉化成反抗的動力。面臨「戰與逃」的抉擇,他因為小丑的「加持」反而選擇了「作戰」。而貝貝跟艾迪對父母過度溺愛的反抗,也是成長的重要一環,對於有缺陷的教育方式要脫離桎梏的難度,即便是對於經濟獨立的成年人,都有一定的難度,也許,這就是為何當馬桶水箱蓋子敲在暴力傾向父親的頭上時,電影院裡每個人都鼓掌叫好的原因。同樣是反抗家中權威,電影也「不偏頗」的提交了負面教材,也就是其中一位霸凌者殺害了自己身為警察的父親。這場謀殺來得突然,雖說有部分原因是推動劇情所需,可稍作分析,推測也是權威型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對小孩的疏離又同時在同儕之間重挫其自尊心所導致。這裡的「成長門檻」無關乎善惡,而是過程與結果,同樣的跨越,艾迪仍然愛著他的母親,只是放棄遵循了歇斯底里的家規,貝貝與霸凌者則選擇衝撞了權威,一個獲得了自由,一個確遭致毀滅。

 

 

關於愛情

雖然印象中,曾有一搭沒一搭的看完了20多年前的「靈異魔咒」也就是牠的影集,細節以難以回想。所以無法肯定本集「牠」的青澀愛情是否會成了第二集引爆的其中一條引線。就像是任何的青春愛情影集,故事中「愛情」的成分也綜合了一些緊張的氣氛,對於這個時期的年輕人對「異性」與「性」的渴望和好奇,牠也做了描述,透過貝貝與男主角和小胖子班之間的三角曖昧,輕描淡寫地帶出了正要跨入成年階段的愛情觀。會猜測是否為未來故事的導火線的原因,成年以後有些關係就算盡力維持,也難保不會變質。無論最後女孩選擇了誰,在未來世界裡,肯定會輕輕或沈重地,給被放棄的那方帶來打擊。

 

 

相約27年後

不是兩年或者是三年,不是不同批人而是同一幫朋友。因為發現潘尼懷特每27年的一次殺戮行動,劇中人物決定相約從此後的第27年,要回來面對小丑(如果他沒被消滅的話)。亦如我所看過的史蒂芬金的其他作品,作者總能在平凡中疊加恐懼。27年後代表的是每個人步入中年,試想那些已經有點讓人尷尬或難免比較心理的國小、國中同學會,再想想當你團聚時要面對的不是導師,而是殺人小丑。這中間的火花衝突,一來深切如現實、二來虛幻如夢境。據說第二部的「牠」兩年後就會上映,憑藉著第一集的高聲量,希望少了青春愛情、可愛童星的第二集也能忠實的呈現屬於那個時期的真實恐懼。

 

 

討論一點技術層面:關於特效

 

CGI

這部電影的特效工程超出我想像的浩大,完成度之高實在歎為觀止,而這種特效的呈現模式也很令人意外的抹去了一層恐怖電影特愛的「薄暮」,不會有看不清鬼怪、認不出場景的困擾,電影中的妖怪形體,絕對清清楚楚、線條分明。可見特效上下的苦心並不怕穿幫,從最後下水道漂浮的大場景到觀看投影片時的小丑特效,用心程度不枉觀眾者特定買票入場。對我來說,唯有氣球的特效有些可惜,雖然不至於出戲,可氣球動畫卻有那麼一絲絲「卡通味」(不過不致扣分,因為小丑的形象也存在著幾分滑稽)

 

it_1.jpg

 

演員

這部電影的成功絕對不能忘記感謝小演員們的精湛演技,很難想想那麼多個童星演員齊聚,每個都展現出可圈可點的演技。不像是「侏羅紀公園」裡姊姊破解電腦控制門鎖時,弟弟後面假裝焦慮抓頭;或者是「迷走星球」裡兄弟兩人眼神毫無交流的鬥嘴,「牠」裡的童星們自然的反應,讓電影在驚悚之餘還能塞入「喜劇」成分,實在令人佩服不已。

再來就是潘尼懷特,儘管前述說到CGI的完整度,除了少部分需要特效協助,比爾·史柯斯嘉所飾演的小丑卻總是單純化妝上陣,靠著臉部表情和肢體動作來呈現小丑的詭異,印象很深的一幕,是他在廢棄屋中正要抓獲小男孩們時,仍用幾近喜劇的肢體語言來詮釋他名為「跳舞小丑潘尼懷特」的身份。如果史蒂芬金意圖將「潘尼懷特」描寫成更多層次的東西,不僅僅只是鬼怪,那比爾·史柯斯嘉的精湛肢體語言及演技則完美代言了史蒂芬金筆下的「牠」。

 

 

結論

精湛的演技、精湛的故事、完成度極高的特效和雅俗共賞的成長議題,「牠」也許不是近年來最恐怖的恐怖片,卻是最有誠意的。

 

it_2.jpg

 

圖片來源:Yahoo奇摩電影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史蒂芬金 it 影評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RiC 的頭像
    ERiC

    姓艾的瑞克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