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的情商課:為你自己活一次
作者:蔡康永
出版社:如何
出版日:2018/11/01
一直聽說蔡康永的文筆很好,但從來沒真正拜讀過。實際上看了他在2018年出版的《蔡康永的情商課:為你自己活一次》後,我發現大家對好壞的定義可能不太一樣,如果你想看到文謅謅、對仗工整、文字不重複的優美文字,這本書相對樸實許多,它就像聊天、就像作者說的「抬槓」,在文字間偶爾會從事件描述變成當下對白,它太口語化,以至儘管簡單直白卻還是有些冗詞贅字,但在閱讀咀嚼的過程中,我也完全能體會為何讀者對蔡康永的書愛不釋手...
蔡康永的情商課:說話,總比不說重要
記得曾經看過商周創辦人何飛鵬寫的一篇文章,內容講到:如果你擅長一件事,你應該要寫下來,然後把這件事的做法分享出去(大致是如此,若有解讀錯誤請見諒)。蔡康永的情商課,彷彿就像這位才華洋溢、因《康熙來了》、《奇耙說》等節目廣為人知的作者,在訪問過無數位明星、看盡數不清的藝人後,大家發現他親和卻直接的特質,希望他分享自己的人生觀、對於情商的理解。也許正因為觀眾們、粉絲的敲碗,而蔡康永先生也確實理出一些心得,這本《蔡康永的情商課:為你自己活一次》就像是他的訪談節目一樣,用「聊天」、「抬槓」的方式,跟讀者說說他遇到的人、聽到的事,這抬槓的內容是其他藝人對作者說、是作者對讀者說,而最後,是作者對作者自己、讀者對讀者自己的對話。
若要我解釋貫串本書的宗旨,我會認為「說話,總比不說重要」,首先要願意聊,再來,要怎麼聊?要如何誠實的聊?然後,聊什麼?是聊事件?還是事件背後的情緒?又是誰的情緒?是自己的?別人對同一件事情的?還是你想像中別人對於此事的情緒?作者先用這本書當一個引子,要讀者開始跟書中的人對話,並其實導引者我們對自己對話,先開始對話,比什麼都不說更重要,然後,潛移默化中,聽聽看蔡康永逐漸告訴你「怎麼聊」。
先主觀再客觀,再來一切與我無關
《蔡康永的情商課:為你自己活一次》書中,有許多帶著困擾的人,如作者書中描述,這些人多半是明星、聊天的情境通常是吃飯,明星的煩惱通常始於主觀意識,是他們自己的意識,他們需要的是作者的想法、作者的觀點,這是徵求客觀建議的過程,但這個客觀其實也是「另一個人的主觀」,讀者可以在閱讀本書時發現,蔡康永的回覆有時語帶幽默,有時看起來甚至是帶點嘲諷,但若你對這位作者有些了解,你會發現這是他在節目裡建立的風格,而若你完全不認識作者的電視節目,在閱讀本書一定篇幅後,便會發現作者的回覆並沒有任何惡意,反而是一副「事不關己」、「你擔心的事情可能只有你自己在擔心」的態度,而對於讀者來說,儘管我們有著自己的煩惱,但當讀者書中大大小小的故事或對話時,我們也會發現:這也與我無關。
是的,也許藝人會有的緊張我們也會有、我們的困擾也不侷限老百姓還是大明星,但看著這些人對作者大吐苦水卻未獲得足夠的情緒價值時,讀者其實可以同樣類比,也許我們自己的煩惱,其實會不會也是只是在自己的腦海裡困擾?這些煩惱,其實也與他人無關?我們的主觀、他人的主觀、我們想要的客觀評估,是不是諮詢的人、抬槓的對象,其實也都與他們無關?就是無關,才能說的雲淡風輕、事不關己,這個過程,雖然看似無聊的閒聊,但它卻隱隱地引導讀者做一件事,這件事是自我覺察的開始,我認為,《蔡康永的情商課:為你自己活一次》最後導引出的結論是,你的一切,也與你無關。
為你自己活一次,是自我覺察的白話文
這本書的一開始,就用了一個鮮明生動的舉例,整本書看完我只記得這一個,可見它有多深刻。作者認為我們身上貼著不同的標籤,有些成了勳章掛在身上好不威風、有些叮叮噹噹很多卻不影響生活和行動,但也有些標籤,它太多太雜,讓你看不清楚前面、讓人看不到你的樣貌、最後甚至可能讓你裹足不前...作者想提醒讀者甩開這些標籤,但我印象中,本書對於「標籤」的比喻卻只在一開始,然而,當讀者順藤摸瓜的讀下去,會發現其實往後講的每一件事,可能都跟「標籤」有關,什麼是最真實的自己?什麼又是想像的?什麼是表象?什麼是光環附體?什麼是業障或是地縛靈?
所謂的自我覺察,除了始於察覺自我以外,最終,我們得放掉自我。也就是「我」不存在,而這個追尋「我」的過程,就是分辨「標籤」的過程。但有趣的是,當你真心要釐清哪些是標籤、哪些是自己的原始皮膚時,我們也會發現兩者分不清,因為沒有他人對我的評價,我將不存在。而我的存在,也多少來自於環境與我的互動,他人口中的我,也確實造就了我。所以,我認為《蔡康永的情商課:為你自己活一次》中,作者一副不怕冒犯任何人的態度,其實也回到了作者、讀者的身上,你為什麼怕被冒犯?是什麼原因讓你感到冒犯?那如果人生都要顧慮他人的感受、甚至將他人看你的角度視為你看自己的角度,那人生很累、心很累、這輩子好像活在別人的嘴裡、眼裡,為別人而活,不是為自己而活。
過去,我閱讀過一些關於自我覺察的書,有些作者天資聰敏,透過物理學的角度去分析活在當下的心理狀態,就好比楊定一博士的《時間的陷阱》,若覺得物理很難懂,哲學更可怕,榮格講到自性的《伊雍》,我只看得懂前面幾個章節,隱約我認為「一為全,全為一」的概念正是自我覺察的境界。而近期看過有意思的書,則從自身為出發點,例如《正念之身》或者提到忒修斯之船概念的《改變現在的你,迎向未來的你》,透過對自己的觀察,讓自己進入類似正念或心流的狀態,不過,這些書籍的門檻通常不低,或者說,當讀者正在困擾時,要真心靜下來體會書中的意境,未必是件容易的事情。但《蔡康永的情商課:為你自己活一次》,透過漫不經心、詼諧的抬槓,確實引出了相同的概念。
結語:有大智慧的人,未必會講大道理,聊天抬槓也可以是自我覺察
雖然說《蔡康永的情商課:為你自己活一次》的文字樸實直接,但不講大道理的書,不代表沒有蘊藏著大智慧,蔡康永在書中其實引經據典,時而提到心理學的概念、新穎特殊的詞彙、甚至連動漫角色都在他的列舉範圍,涉及層面之廣,無論哪一類型的讀者總能找到一些共鳴,但這種發散式的舉例,也確實不具有明確的系統及脈絡,但別忘記了,這是一場對話、是無數個不經意起頭的聊天、是透過抬槓的自我覺察,當我們看見別人時,也同時看見自己,看著別人的「事故」,想著自己的「故事」,與其活在世俗的眼光、社會的框架,適時地,還得為自己而活一次。
ⓞ延伸閱讀:書評-時間的陷阱:每個人各自的「醒覺」機會
ⓞ延伸閱讀:書評-《伊雍:自性的現象學研究》:我只看得懂前四章,但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