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使用手冊

因為某平台前陣子促銷,加上書名、封面的吸引力

我選擇買了這本書。

 

「大腦使用手冊」,主要是講解一個叫做NLP(神經語言程式學: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的技巧,簡言之(事實上本書也確實是一個「簡介」的概念),NLP的技巧就是透過改變五感、改變語言方式、改變心態等等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標,也就是說,熟知NLP的人可以轉換心態,同時也可以利用這種能量來「轉換目標者」的心態,以達到自己預期的目的。

仿間這類的書籍其實不勝枚舉,尤其是講到「話術」、「讀心」、「操控」等等的話題,總是標題聳動內文普通,或者是過於玄妙,讓人不禁懷疑形容的是心理學還是魔法。

這本「NLP大綱」給我的就是這樣的一種感覺,但因為這個fancy的「神經語言程式學」名稱,本書還是列舉了一些關於「心理學」的論點來做佐證,但看完本書,卻讓讀者有一種「帶著結果去找理論」的感覺,就像是一天你頭痛,便上網找關於頭痛的各種解釋,然後挑一個你認為最符合的原因當成你的病因。

當然,書本中關於自我心態轉變的地方仍有許多可取之處,例如在某些情況下,將自身情緒抽離,達成「一般化」的態度,也就是用一個旁觀者角度去面對自己的問題。然而,書中對於「影響他人」的技巧我卻覺得較難認同,其原因也未必是方法有誤,而是提及「有用」這件事。書中部份的章節可能為了展現「效果」,並沒準確的描述前因後果,例如:故意問錯問題以得到更多答案,這樣的方式或許可行,因為對方可能下意識糾正錯誤問題然後提供更多資訊,但這樣的方式卻也可能招來對方的漫不經心甚至不願做修正的反應,而這樣的對答不但對發話者沒有任何好處,甚至可能會讓彼此之間的溝通破裂。相同問題也出現在本書其他的章節之中,太過精簡的內容,將書中的「方法」讀起來更像是一種「小聰明」,也許在一些特定的人身上有效、或者是說根據心理學的角度確實會導出想要的結果,但是再次強調,這些技巧在沒深入了解「為何有效」前,得到結果未必代表「增進關係」!

 

相較之下,本書的「自我調適」章節我就比較喜歡,因為個人心理的轉變並非與外在人士互動會有直接關聯,改變心態確實有助於行為的改變。

 

最後,用一部電影裡的台詞「壞掉的鐘,一天也會準時兩次」,來做結尾。這本書有這麼一點點歪打正著的感覺,然而,因為讀者並未有足夠的時間去了解整套「NLP」的運作,根據一開始的大綱,這門科學涵蓋的理念相當廣遠,而這樣的「教義」反而讓人擔心,在我的單純想像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很直覺但也很有效,我不單純相信一個方式NLP可以改善人際關係、造就未來成功,相反地,如果輸在不了解人,可以看心理學、行為學,如果失敗來自無效的溝通或者是錯誤的時間管理,就該閱讀談判、溝通技巧、時間管理術...,神經語言程式學,充其量是所有學科的最簡單入門,當目錄看可以,但深讀,我建議還是從書中提及的有趣現象或者是學門中,實際找該領域的書籍來做深度理解會有更佳的效果。

 

arrow
arrow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