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要就是你的》實體購書連結:https://r10.to/huy3Tg
《敢要就是你的》電子書購書連結:https://r10.to/hVo75G
這本書我是在「Kobo每日99元」時購入(Kobo每日都會有促銷的電子書,並且以非常親民的99元價格銷售,更棒的是!即便是99元促銷價格的書也適用Kobo點數,換句話說,點數超過100點的人甚至可以免費購入電子書的概念),當時覺得標題相當有趣,正逢「再一次」求職階段的我,似乎也頗需要《敢要就是你的》這種書,來提醒我主動要求的技巧以及強化我的說服能力。
關於本書
這本書的篇幅不長(相較於上一本閱讀的《月光石》尤其更是),但我卻花了幾乎是一個星期的時間閱讀,一方面可能是長期在家導致的懶散,另一個主要的原因卻是我覺得本書好像沒有太專注在書名強調的「敢要」的重點。
這本要求讀者Ask Outrageously (努力去要)的書,作者琳達.拜爾斯.史文德林介紹了一些傳統的心理學概念,以及人們因為「勇敢去要」而獲得了多少好處,其中,書封提到這項研究經過了21個來自不同領域、1163位的受訪者中得到的「結論」,乍聽之下,這項研究的總數龐大,且橫跨各個領域,研究的結果應該會讓人有茅塞頓開或醍醐灌頂的感覺,不過實際回想以及翻找書中的內容便會發現筆者在看書時遇到的大問題:
研究的主題失焦。
首先來自21個不同領域,他們「開口要求」的東西可能就大相徑庭,有些產業也許崇尚直接的溝通、有些職場可能更習慣拐彎抹角或遵循規定,更別提文化差異!東西方文化的差別也直接影響了「開口去要」帶來的正向或負面效應。另外,正式與非正式,職場上與生活中的開口也不一樣,我認為作者應該更有架構的去區分每一種場合的開口方式,並針對場域的不同來強調「開口去要」能帶來的好處。不過,如果您正在看我的書評,也不要誤會我的意思,本書「並非沒有強調場域不同時可能要做的調整」甚至在書中的章節中也提到「開口前要做足功課」,但對我來說,《敢要就是你的》的書中結構有些零散,感覺作者更像是「勇敢去要」的擁戴者,並非以「行為本質」來立論開口去要的好處…
這很像過去曾經紅極一時的書《秘密》(還是其實現在仍很紅?),內容講到「吸引力法則」帶來的好處,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查詢「吸引力法則」,不消花太多時間就可以發覺,這個廣為流傳的法則其實「並無科學依據」,換句話說,此法則在某些程度上可能是「安慰劑效果」,也就是自我增強信心的工具,不過,這也未必表示「吸引力法則」就是壞東西,因為在某些情況底下,當人們信其所信之物,確實能省去許多煩惱,並帶來相對的好處,況且,吸引力法則是從內而發的思維,相信吸引力法則對一般人來說並不會有負面的影響…,也就是說,在我心目中的吸引力法則,就如信仰一般,可以擁有,但不是必須…
《敢要就是你的》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形容一種「信仰」而非科學化的介紹「開口去要」的好處,我感覺作者拿著她各處搜集來的資訊加上她1163人的研究,然後「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將她認為「敢要」的好處填進去,這麼做未必全然皆錯,但卻有一種「從結果論原因」的感覺…這種思維模式也會產生書的內容「前後不一致」的狀況發生!舉例來說:
書的一開始便提到,當你「開口去要」的時候,不該預設立場可能會「要求失敗」,因為沒有人會讀心術,在你開口之前,不可能知道對象的反應。
這點我絕對認同,不開口,永遠沒有知道結果的一天…但是書的中後段又提到:
為了避免失敗,你應該做好最壞的打算,也要先想好如果失敗時,要如何反應,並且要想如何修正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諸如此類)。
大致的內容如上,這段話我也100%肯定…但是問題來了!不預設立場會失敗跟設想最壞的打算,兩件事是衝突的嗎?答案是:是也不是。取決於開口去問的人的前置作業以及心理建設,怎麼說呢?如果今天開口去要的人內心已經做好「絕對要到」的心態,那他/她就必須有「百分之百被接受」的理由,但如果對方不接受?代表他/她的理由非對方所期待的原因,或者是對方仍有其他需求未被滿足…因此,即便這個人失敗了,他/她應重新審視自己的要求,修正到對方願意接受的雙贏結局…
你如果看完以上這段話,是否會說:對啊!那沒錯啊!作者跟你說的都是一樣的概念啊!勇敢去要,如果沒要到就修正,直到要到為止啊!沒錯沒錯…但您看出問題了嗎?
我認為這整段敘述要強調的是「談判的技巧」而不是「敢開口去要」的技巧。我這麼說吧!「開口這件事」只是一個門檻、一個敲門磚,就好像登門拜訪的推銷員要是不按電鈴,永遠沒有將產品推銷出去的機會…但「按電鈴」也僅是一個最初步的動作,要是按了電鈴,不知道怎麼銷售,一樣無法將產品銷售出去…作者想必也知道這一點,所以她以「開口去要」為主題,去介紹了一系列的「談判技巧」…這就是我說的「失焦」,換句話說,作者跟書的內容都隱隱有一種放錯重點的感覺,它不斷地列舉不同化名的研究對象用「開口去要」的技巧去獲得各種不同的好處,卻沒有發覺這些「舉證」可能犯了「廢話謬誤」或者是「不相干的謬誤」,也就是當對象開口去要是前提,因為沒有開口就沒有後續,但後續所有的事情都開口去要無關…開口獲得好處真正的重點是「談判」以及「做足準備」。
好了!不知道您是否認為「筆者過度吹毛求疵」,確實有那麼一點,但請聽我接下來要說的理由:
我之所以會認為本書更像宣揚一個「信仰」,是因為導因為果的作法其實會造成某種程度的危險,如果讀者完全沒接觸過任何關於談判或溝通技巧的書籍或知識(雖然不太可能,就算聽也聽別人分享過),會自動自發將獲得好處的功績全都歸類在「敢要」這件事上,這種行為是會破壞關係的!吸引力法則或者是各種宗教信仰多是正向且無害的,在多數情況底下,當信仰擁有者不過分去推崇這些「教義」並不容易造成反感,但「開口去要」這件事卻不然,它關係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我認為推崇《敢要就是你的》這件事,必須僅止於「如何勇敢開口」這個點上(但如果這樣的話,就無法有足夠的篇幅寫成一本書),其餘的功,應該交給「如何學習談判」上,也就是做足了準備,到了開口時沒有勇氣,才會需要一本《敢要就是你的》來讓讀者練習開口…
所以,我相信讀者更需要的是一本「談判的書」,而這裡我更推薦有系統性介紹的《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同樣是不侷限職場,它的談判技巧適用於各種不同的情境,如果單就「職場」這個議題,我認為《徹底坦率:一種新的管理哲學》或者是前陣子推薦的《零規則:高人才密度x完全透明x最低管控,首度完整直擊Netflix圈粉全球的關鍵祕密》都更適合閱讀(雖然《零規則》更像是介紹企業文化而非「如何談判」,但其中Netflix對於各種文化差異的處理方式,以及「為公司帶來最高利益」的決策大前提,都是職場裡談判的心理建設上很好的「典範」)。
最後,不是不推薦本書的理念或者不推薦閱讀本書,只是同類型的書籍裡有更多更有系統介紹的例子,再者,作者書末甚至都略略地「打臉」自己宣揚的敢要文化,怎麼說?作者在書中提到自己曾經因為不敢開口去要,而錯失與脫口秀主持人傑·雷諾合照的機會,而在寫完這本書之後:
“我把這本書送交出版當週,傑伊到我家鄉達拉斯表演。我們寄幾封電子郵件給他的經紀人,並臨時發起社群媒體活動向他索照。(看來我們還真的有點太熱情,傑伊辦公室還很貼心提醒我們,要注意放膽索求和跟蹤狂間只有一線之隔。)”
從上述節錄的內容您會發現,對方辦公室的人確實的感受到作者舉動「越界」,儘管我不認為身為一個經驗老道的脫口秀主持人以及公眾人物,會真的將這件事放在心上,但未必每一個被要求的對象都是「傑·雷諾」,我們也都不該不假思索的發起可能會造成對方困擾的行動以破壞未來的關係…。我想,本書的結語正好為「放錯重點」可能造成的危險下了最佳的註解:
《敢要就是你的》重點絕對不是「敢要」二字,它只是幫你按了電鈴,但什麼時候按電鈴、按誰的電鈴、按了電鈴以後要說什麼,歸在談判及溝通技巧,而非Ask Outrageously如此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