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評分:☆(★1分、☆0.5分,滿分5分)
其實今天的文章,比較是接近「原著」以及「電影」的混合評價,起因是幾個禮拜前我在家裡偶然又翻到《向達倫大冒險》系列的叢書,基於一個懷舊的心態,我又快速的掃描了整系列的每一本書,然後我想到網飛Netflix前陣子才上架這系列的電影改編版《向達倫大冒險-鬼不理的助手》...
醜話說在前頭,電影改編我記得當時看完就已經覺得:
爛到有剩。
不過說真的,我可能也沒有給予本片太過正面的評價以及辯駁的空間,因此,當我把書本翻完之際,我決定把電影重新點開,好好的再欣賞一遍,看是否我有漏看了什麼導演費心的安排,試圖幫本片平反...
關於冒險小說《向達倫大冒險》系列
在我大概是國中的時候,此系列開始在校園間、同學之間流串,當年的學生還沒想到未來會有疫情擾亂大家的作息、還沒有人手一支手機以及用FB, IG或LINE等工具讓我們上課分心...仔細想想,那是個單純且中二的年代,也因為此系列的主角「向達倫」,正符合我那個世代的國中生的個性,自然而然就吸引了我對此系列的興趣。
不過話又說回來,在10幾年後的現在,當我重新上網找尋這系列書籍的討論時,發現有人跟我一樣對向達倫這位吸血鬼少年記憶猶新,也有人對它毫無印象,再想想之後便知曉原因...國中生時期的我們,還流行另外一個、更加名揚國際、有更響亮的名字、指日可待的系列電影的另一位戴著眼鏡、額頭上有著閃電標誌的少年,那位少年正是:哈利・波特!
是的,這位J.K羅琳筆下的魔法少年,幾乎是小時候、每個人的熱門話題,父母會買哈利・波特給小孩看、同學會結伴去看哈利・波特的電影,由於它奇幻又帶點神秘色彩的魔法國度,幾乎搶走了所有的目光焦點,事實上,當年跟哈利波特互相競爭的,向達倫還沒有一撇呢!當時討論度最高的兩個奇幻作品,除了這位魔法少年以外,就是史詩級的終極巨作:《魔戒三部曲》了吧!
從上面的背景介紹,您大概知道為何「向達倫」這個名字從來沒有在你的腦海裡面,如果有,那你大概也是早早就接觸了這系列,深知此系列的故事劇情,是如此的...不容易被「全部人接受」,簡單來說,現在回頭來看《向達倫大冒險》才發現此系列從來都「不適合任何年齡的小朋友看」,怎麼說呢?除了第一集《怪奇馬戲團》以外,後續的集數裡幾乎少不了、血腥、斷肢、或者是有點暴力的場景描述,在作者「向達倫」(是的,作者的名字與故事角色同名)筆下的吸血鬼世界裡,沒有《暮光之城》或《夜訪吸血鬼》裡的俊美男子,他的吸血鬼更傾向於某種特定族群,僅以「嗜血」維生,卻並永遠不死,而會吸血的人形生物不僅有吸血鬼,還有更令人聞風喪膽的「吸血魔」,同樣取用人血,吸血魔會將自己的獵物殺死,也就是不留活路的殘暴行徑,讓這兩派生物勢不兩立,僅以簡單的「合約」來維持互不相犯的和平...
但身為一個男性、英雄主義、中二到爆炸的故事主線,主角向達倫的加入自然造成一些改變,吸血鬼與吸血魔的巧妙平衡也發生破裂,攸關兩族群存亡命運的「疤之戰」即將開打,向達倫從第一集的人類男孩、到後來成了半吸血鬼(還未完全變成吸血鬼的吸血鬼)、又變為「吸血鬼王子」,實力逐漸增強,最後將會與他的宿敵決一死戰...,完全不劇透的故事介紹大概就是如此。
套路的故事、不一樣的結局
這個故事鋪排並不特殊,事實上很多青少年文學類作品大概也都走向這個模式,哈利波特對抗佛地魔、凱妮絲對抗施惠國的史諾總統(《飢餓遊戲》故事)、湯瑪士帶領同儕逃出移動迷宮,對抗政府(《移動迷宮》劇情)等等...都是差不多的套路,不過《向達倫大冒險》又更...「特別」一點...
它的描寫很「青少年文學」(也有可能是中譯過來的關係,但我真的覺得在架構上較為平鋪直述)、故事也走差不多的模式,但它的內容則不然...誠如剛剛所說的「血腥描述」,這系列小說我越想越不對勁,如果當時有人認真落實「書本的分級制度」,我覺得本書可能會被放置在「輔導級」之類的位置,並非「完全適合」國中年紀的我們...,當我已經出社會、工作以後,再重新翻開這些書,發現它其實也蠻幼稚的,每一本書到了結局的地方,都會留一段「下集預告」,然後在預告之前也都要有一句現在看來尷尬到爆的宣言:
如果你有膽量,再翻到下一頁...
長大的我已經對這種「行銷手法」嗤之以鼻,心想:有什麼好怕的!不過重讀的過程中,我越往後面看,越覺得自己想起了什麼事情,然後詢問網友後才發現,當年還是少年少女的我們在看《向達倫》時:還真的蠻怕的。
我也漸漸想到,其實我當時真的也是看到故事漸漸走向尾聲時,也對許多的段落感到「非常不舒服」或看完「悶悶不樂」...這就是我想要介紹本系列書籍「特殊的地方」!
延伸閱讀:專題:那些「反烏托邦」色彩的電影
吸血鬼是主軸,但卻更傾向科幻而非奇幻
本系列看到後來,會慢慢發現它雖然在講吸血鬼,但有更高成分的地方,它在說基因、命運、跟一些莫名其妙的跟時空有關的劇情...十幾年後,漫威的《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會有回到過去創造平行時空的劇情...但《向達倫》早就開始玩了!而且某些層面來看,它走的態勢更「玄怪」一些、更讓人摸不著頭緒一點,作者用曖昧不明的方式描述著可怕的未來,卻沒有多做解釋,好像吸血鬼系列有這些「讓人焦慮」的東西是很正常的,不!一點都不!這對一個小孩子來說,確實承受的太多了!相比之下,那些較為血腥的描寫,還不如這個「情境」可怕,從一開始少年冒險小說的包裝,打開之後才讓人看見一團深不見底的黑洞,此系列確實「奇耙」。
人性中的魔性、魔性中的血腥
再來,故事中的角色、以及如宿命論的劇情,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頗有幾年後會上市的《權力遊戲》系列的感覺,我看過的奇幻文學不多,不知道這類文學作品是否都走這個路數,但《向達倫》做得很好,他幾乎在有限的角色裡面,把《權力遊戲》中同等級的:陰謀、陽謀、忠誠和背叛都用上了!這實在不是一個小孩子預料會在《哈利・波特》裡看到的,我特別要提的是《向達倫》系列裡的「背叛」兩字,書中角色的背叛醜陋至極甚至有些噁心...(噁心的部分是長大之後才感覺到的),一方面我想作者是成功的,他筆下的「惡魔之血」確實很惡,但一方面,這又造就著本系列的故事更暗黑、更不適合青少年閱讀...
行銷策略可議,到底在幹嘛
最後回頭來說本系列的行銷策略,就會開始讓人納悶到底當時是「誰想把這系列的書推薦給青少年的?」當年是皇冠出版、書封都是以繪圖的方式(就跟現今許多青少年文學很像)呈現,書封基本上看不出個端倪,只覺得是冒險小說,看完之後才知道內容有些「過分」,這跟暢銷青少年恐怖小說《雞皮疙瘩》系列正好相反...《雞皮疙瘩》每一個封面都精美嚇人,好像電影海報一樣鮮明,但內容實在總是讓人失望...毫不恐怖或甚至有些搞笑,但《向達倫》不然,它的封面以及內容的殺傷力根本是橡皮筋和子彈的差別...也就是說,在台灣,這系列確實要推薦給青少年閱讀的,甚至很大的成分,它是想要「會看《哈利波特》系列的讀者」來當作它的主要受眾,不過上述提到的「描寫方式」它確實很青少年文學,所以也不否定在其他國家,《向達倫》本來就該給Young-adult看...
《向達倫大冒險》書評
碎念了這麼多!其實不是要大家「千萬別看」,反而只是簡單的建議:
千萬別急著給你的小孩們看!
除此之外,就算10幾年過後,我還是很欣賞許多看似刻意的伏筆但又別具巧思的安排,這系列建構的世界觀確實值得讓人回味再三...而說了這麼多,也是幫自己接下來要說的內容鋪路:
也就是為什麼電影《向達倫大冒險:鬼不理的助手》會那麼難看!
簡單看完我的描述之後,你大概可以想像這系列的作品從來都不打算走輕鬆歡樂路線,如果用青少年文學的角度來看,它更貼近未來會出現的《飢餓遊戲》或《移動迷宮》,而非《哈利波特》這種偶爾讓人會心一笑的奇幻世界...而電影幾乎一開始就下錯了棋,開頭類似皮影戲風格的開場還讓人有些期待,但電影一開始時的主角旁白,略帶輕鬆的口氣便知道...導演試著將這部調性黑暗的作品變得輕快,不是不行,但肯定要想清楚,因為它幾乎就是創造另一個風格的作品了...
事實上,早在幾年前有部青少年文學《波特萊爾的大冒險》,確實把「悲慘調性」的電影改成「黑色喜劇」,並且早來許多大牌演員客串,除了喜劇天王金・凱瑞主演,甚至有梅莉·史翠普、裘德·洛、達斯丁·霍夫曼等大牌客串,不過電影票房不佳,倒是請這些人來應該花了不少銀子...
其實,小說改編未必「一定會成功」,想要靠著印刷品帶動電影的票房,首先小說本身一定要受人關注,再者,如果導演沒有特意的改編眼光,最保守安全的方式,就是照著原著的調性去拍,而不是自創風格...《向達倫大冒險》就算沒有如《哈利波特》系列那麼風靡一時,倒也算是一個「有看頭」的系列作品,實在沒有必要把它拍的「那麼有趣」(另一個考量大概是因為不希望把電影的分級拉高,但又是青少年主角的內容,會有點定位不明確...)
簡言之,捨棄嚴肅、製造歡樂的下場,就是這部電影「完全沒有原著的影子」、然後自己的故事劇情又說的荒腔走板,有一種東抄西取的感覺,風格有點像提姆波頓的蝙蝠俠、故事卻又有想走山姆雷米《蜘蛛人》的少年英雄,無論是DC還是漫威(還是Sony蜘蛛人),《向達倫大冒險:鬼不理的助手》導演保羅·魏茲都已經走偏...但偏偏,這部電影也還不總是一群名不見經傳的二線演員主演,劇中仍可以看見「熟悉的面孔」...
演員選角
就算有些角色一下子叫不出演員的中文名稱,但台灣的觀眾對他們肯定不會陌生:片中飾演「大高先生」的亞洲面孔,是日本演員渡邊謙(曾演出《蝙蝠俠:開戰時刻》、《全面啟動》、《末代武士》),不過導演不知道哪來的構想,把他拉高不提(符合小說的設定),硬要把人家的髮線弄的亂七八糟,造型奇怪不打緊...讓人生氣的是,這個特殊造型「很假」,讓人一看就覺得這部電影的化妝師是否在電影還沒開拍時就請辭了..的錯覺。
另一個讓人眼睛一亮的角色,是墨西哥的美麗女星莎瑪·海耶克·希梅內斯,近期最有名的電影,莫過於《殺手保鏢》中所飾演的殺手-山謬・傑克森的獄中嬌妻(本系列也即將推出第二集),她婀娜的身材,把書中的「鬍子小姐」演的太美了...,但...戲份不多,甚至出場給人一種「花瓶」的感覺,但這不能怪演員的演技,反而應該怪導演為何試著在第一集裡就塞進那麼多不該丟給觀眾的訊息...
還記得早在漫威拿下全球商業英雄片的寶座之前,Sony製作的《蜘蛛人》嗎?片中邪氣滿點卻充滿魅力的反派綠惡魔,竟然也在《鬼不理的助手》這部電影裡面!威廉·達佛,在我心目中一直都是「高級綠葉」演員,雖然長相非主角相,卻很能演活自己負責的角色,他在《鬼不理的助手》中又飾演誰呢?很不幸的...一個跑龍套角色。
劇中把他妝感畫的慘白,甚至有些脂粉味,每次出來都不知所云,說些「只有讀者才會懂的內容」,而我很懷疑身為這系列作品的讀者,會不會在看到他飾演的「蓋普拿吸血鬼將軍」戲份以前就吐血身亡或憤而離場...太浪費了!導演拿著這些優秀的演員,本該打出一手不算太差的牌,結果卻是悶悶地蓋牌,不但把系列做掐死(一口氣把前三集的劇情都擠到第一集)、又把劇情講白,把所有之後出現的伏筆都用完、也把演員角色通通浪費掉...而本片更不用指望主角「向達倫」跟宿命的對手「史提・李納」了...
主角我不認識、配角我不喜歡
飾演主角向達倫的演員Chris Massoglia,老實說我並不認識,上了維基百科也找不到太多的影視作品,不知道導演當年是看上他哪一點認為他能勝任「向達倫」這個從中二轉為成熟的主人翁。長得不特別帥沒關係,但年紀似乎太大(與原著的設定比起來)、個子也似乎過高了一點...但高是相對值,也許不是「向達倫」太高,是他的對手「史提・李納」太矮!
喬許·哈契森-正是飾演史提・李納的演員。這張臉你一定不陌生,早期還是童星時期演過《迷走星球》(野蠻遊戲的番外篇)、《地心冒險2:神秘島》、近期有名的電影則是《飢餓遊戲》系列的比德...以下的內容容我用帶有偏頗又有些情緒性的字眼表述:
這張臉真的讓人看煩了!
演員本身的演技平平,但身高真的不高(這幾乎抹殺了被選為主角的可能),加上雖然已經長大,但臉卻還是停留在童星時期的娃娃臉階段,如果說《鬼不理的助手》裡向達倫演得不像國中生,喬許的演技卻感覺只有國中生水準,永遠改變不了那張受驚嚇的神情或者是太中二的表現方式...一部講述二元對立的電影裡,「迷人的反派」是必須存在的要素,否則電影會太偏向主角那方,失去看頭...我想這部電影在塑造迷人角色這點徹底搞砸了,但也不算失衡,因為無論是正派反派,都「毫無魅力」,倒也算是一種「均衡」的表現。
讓人尷尬的化妝、特效、台詞、每一件事
化妝剛剛已經吐過一輪,特效也不惶多讓的「糟」,吸血鬼輕功展現時會出現像是卡通一般的光軌,不知道是誰想出來的...假到不行的CGI小矮人,讓人不禁懷疑是否用道具還逼真一點...還有一個怪奇馬戲團的成員,又是導演對「髮線」這件事情的奇特執著,這個角色頭被拉的很長,畫面看起來滑稽到像是我這個等級的人用photoshop做出來的修圖效果...最後,為了營造「神秘感」,你各位竟然直接給我
「放乾冰煙霧」!!!
把這當成是舞台劇嗎...該後製的時候不後製,放個煙霧就想打造場景。
這部電影走心的程度幾乎遍及各個層面,連台詞都讓人看得尷尬、角色轉折也轉得莫名其妙...我以為,當我點開網飛觀看這部電影時,身為一個有點年紀的書迷、半玩票性質的影迷,會有耐心好好的在看過一遍,但不得不承認,這部電影的後半段我幾乎快轉帶過...我甚至分不出哪一件事情比較慘:
是看過原著發現電影被糟蹋慘?還是沒看過原著但看了電影懷疑怎麼會有那麼爛的原著慘?
結語
不過既然是大爛片,為什麼要說的那麼多?其實不外乎好萊塢的「系列重啟」生態系,想想DC的自殺突擊隊,幾個同樣的卡司就這麼重拍一遍、更別提蝙蝠俠、超人這些經典的IP,就算是蜘蛛人在回歸漫威以前也重啟了兩次...再來就是線上串流平台如網飛Netflix的崛起跟「影集電影化」的風氣漸漸打開(想想前幾年雖然爛尾但有著大場面的《權力遊戲》),我認為...《向達倫大冒險》很值得透過以上的方式「起死回生」,讓看過故事的人、看得懂故事的人捲起袖子認真重拍,我想,在不受分級限制、不受題材約束的網路平台裡,這系列很有潛力被發揚光大,也算是還給書迷一個公道,或給非書迷一個認識這《向達倫》的「正當管道」...
若碰巧身為書迷的你,是否認同我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