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3-01-30 下午11.56.22

個人評分:★★★★(★1分、☆0.5分,滿分5分) 

本片幾乎在預告推出後不久就在網路上蔚為風潮,原因不外乎短片中充滿魔性的「梅根熱舞」片段,這也讓我對《窒友梅根》充滿好奇...因為一部恐怖片在推出預告之後變成了眾所爭相模仿的「喜劇橋段」,這真的是電影公司想要的結果嗎?

還真的是...

在看完電影之後,我發現本片其實根本不算是「恐怖片」(因為也沒有鬼怪的成分),《窒友梅根》更像是「科幻驚悚」,也就是科技創造出來的機器人,如何失控後大殺四方的故事...。電影的調性也走向一點點「黑色喜劇」,換言之,當時預告片的「搞笑效果」,還真的是要創造一種衝突、滑稽的感覺,本片有許多橋段也展現出類似的氛圍:

這些片段很難只用一種情緒來表達,它同時可能是恐怖、詭異,又可能是好笑跟驚悚。

以上大概是我對《窒友梅根》最大的讚譽了吧!在觀影過後,我和朋友討論到某一幕,梅根在夜裡安慰小女孩時,這個人型娃娃用嘴巴跟聲音對不上的方式演唱著Sia的《Titanium》這首歌時:

一旁的朋友說她不寒而慄全身起雞皮疙瘩,但我卻覺得感動莫名,有種「機器人比人更懂得人性」的錯覺。(對我來說,本片真正讓人渾身不對勁的「驚悚橋段」,反而是梅根有能力攔截電話並且喬裝成人類聲音的地方…我認為無法確定電話另一頭是人還是機器是一件很噁心的事,因為代表這個機器人已通過「圖靈測試」)後來,當我事後回想電影裡的很多片段時,這種衝突的感覺不斷地出現,就好比之後我也將本片的預告給另一位朋友看,她說洋娃娃殺人讓人不舒服,但實際看了本片的我(相信還有不少廣大的網友),也許都會認為劇中的梅根其實「異常的討喜」。更別提那魔性的舞蹈、機械關節的移動方式,都一再的給人一種「遊走在『可接受』跟『可怕』」之間的模糊界線…這當然就可以套上在影視作品裡很著名的「恐怖谷理論」:

截圖 2023-01-31 上午12.08.06

“恐怖谷現象可以用以下想法解釋,如果一個實體「不夠擬人」,那它的類人特徵就會顯眼並且容易辨認,產生移情作用。在另一方面,要是一個實體「足夠擬人」,那它的非類人特徵就會成為顯眼的部份,在人類觀察者眼中產生一種古怪的感覺。” - 取自維基百科

套成白話來說,當機器人不夠像人,那我們覺得親切。但太像人,我們便會害怕。

不過這套理論雖然貌似有個通則,例如:《艾莉塔:戰鬥天使》中的艾莉塔看起來就不像正常的人類,卻異常的很受影迷歡迎。而第一版本的音速小子電影版預告片,裡面長著人臉的刺蝟則嚇壞了不少人…但在《窒友梅根》裡卻是每個人各有定調,我覺得可能的原因大概是導演將「人性」用「行為表達」而非單純的「類人外表」,因此,當梅根的行為觸動到觀眾的情緒,我們就像電影裡的女孩一樣感覺到她的「親切」。但她的非人行為出現時,我們又赫然想起她不過是一具機械娃娃加上一個高階晶片…

截圖 2023-01-31 上午12.10.16

我認為「梅根」的成功除了預告釋出的二次創作如病毒式的擴散之外,正是這個「衝突情緒」創造出「每個人都想一睹梅根魅力」的古怪熱潮。想想同樣身為「惡靈娃娃」的兄弟姐妹們如:安娜貝爾、鬼娃恰吉等…這些娃娃都沒有讓人可能會喜歡上的外觀跟相對人性表現的「類人行為」,《窒友梅根》的科幻片風格算是選的恰到好處,而這部科幻片也讓我想起另一部布倫屋製作出品的驚悚片…

截圖 2023-01-31 上午12.07.38


 

比起新版的恰吉,「梅根」的概念更像「隱形人」

截圖 2023-01-31 上午12.06.55
其實我有點忘記是否看過後來重啟的「恰吉」,新版本的鬼娃也幾乎放棄了「被殺人犯藉屍還魂」的設定,進而走向「AI人工智慧的娃娃」的高科技版本。也許該片實在是拍得太爛,也就自然的從腦海淡忘…而《窒友梅根》上映時,就有不少人說未來的梅根有機會和恰吉交戰,因為兩個都是AI機器人,加上當今很流行的「共同宇宙」的概念,勢必要讓兩支娃娃好好「串連」。

截圖 2023-01-31 上午12.13.39

然而,觀看本片時,筆者反而覺得梅根更像是2020年的科幻驚悚片《隱形人》。同樣是科技災難、同樣是私人感情問題貫穿全片主軸,《隱形人》講述科技被自戀型人格的男友掌控後被害者的驚悚、《窒友梅根》則是用小女孩的悲劇來描述運用科技替代家人的下場…兩部電影都是運用「當今科技」當作主要角色的「解決手段」或「工具」。而更有趣的是,兩部電影都是走:

好似鬼片,實則是驚悚片。

的方式在推演,《隱形人》裏面女主角一直擔心暗處有人窺探的害怕、《窒友梅根》中不斷張望梅根是不是無聲地走跟前的緊張…而最終的「大決戰」,也幾乎可以看見主要角色的心靈成長,從依賴狀態擺脫出來時的勇敢反抗。

唯有些可惜的是,《窒友梅根》在最後小女孩的心情轉換時有點「趕行程」的感覺,使得她的「突然勇敢」有些無情,而也正是這個無情的「轉變」,反倒讓我在電影的後面,竟然開始同情起梅根來,因為它若真的在「第一優先」的要務裡是讓小女孩不受傷,那行為的連鎖反應就全都是晶片裡的演算法自行推演的結果,這使得本片中梅根反而是看似「符合邏輯」,女主角則成為了「意氣用事」的一方…

好險,我想導演應該也意識到了電影這個階段觀眾可能會有的心理反應,所以梅根開始在打鬥時出現了機器人的骨、塑膠的皮、更加死板的機械動作,而失控大殺四方的「目的」,除了讓本片能多增添一些血漿外,可能也是要表現機器人本身的失控狀態跟不合邏輯的毀滅行為…讓觀眾「開始討厭」這個鬼娃…(但是它高效率的殺人方式也實在是太帥...)

截圖 2023-01-31 上午12.07.14

只可惜,一切都晚了。我相信,觀看本片的影迷們,有不少人也正上網查著其他人的影評,看看是否梅根真的很惹人喜愛,還是自己的想法有些奇怪…沒關係,你/妳不孤單。

截圖 2023-01-31 上午12.09.17

 

其他布倫屋製作相關的恐怖電影

ⓞ延伸閱讀:影評-《隱形人》:看不到!怕什麼?

ⓞ延伸閱讀:影評-忌日快樂:Today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rest of your life

ⓞ延伸閱讀:影評-《糖果人》:無論背後有多重要的議題要說,娛樂性才能證明誠意是否足夠

ⓞ延伸閱讀:影評-《逃出夢幻島》:創意過了頭,變成沒有人在意

arrow
arrow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