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史密斯的《我是傳奇》於2007年上映
當時還是學生的我自覺孤單,深受電影中的角色啟發,至今那張電影票還護貝放在錢包裡...
其實當年看完電影後,已經花時間看完了原著
但好笑的是這幾天重看卻怎麼也想不起來關鍵劇情,因此這本書的書評也算是「重新感受」。
開場
從維基百科豐富的記載,本書的出版、翻拍,都與流行文化或者出版當時的歷史背景息息相關,連結附上我就不多作介紹:維基百科-我是傳奇,本篇我想特別介紹我對這本書的感受以及2007年威爾史密斯主演的同名翻拍電影《我是傳奇》的差異。
與電影的差別
原著與電影最根本的不同,就是威爾史密斯的《我是傳奇》講的是一個人大戰類似喪屍的被感染者的故事,而小說則是明確的指出該族群就是傳說故事中的「吸血鬼」。其他大致上的調性其實電影還算宗於原著,加上威爾史密斯動人的演技,確實有把「世上最後一個人類」的孤獨困境給詮釋的清清楚楚。而書中角色與電影人物最大共同點,就是秉持著「務必找出解藥」的決心,持續掙扎奮鬥著,不過,書中清楚描寫主角灰心喪志、失去感情恢復理智的心路歷程,威爾史密斯的角色卻更著重於身為軍人的「使命感」。而故事中安慰主角的「毛小孩」,則分別出現在不同的時間點,電影的是一開始,最後因為失去而導致主角理智斷線,書中的卻是出現在半途,卻成了主角性情變為乖戾的轉捩點。最後,兩個版本的故事中出現的女性角色,則是小說與電影最大的分歧,電影中的女性是主角孤獨的終點,書中的女孩卻是黑暗的開端,唯一不變的大概還是要稱讚一下威爾史密斯的演技,那種從「需要同伴」漸變成「懷疑猜忌」的心理,到最後認清事實,甘願成為「傳奇」的犧牲行徑,即便書跟電影隔了半個世紀,男主角還是完美揣摩了,其實看過原著之後,會發現電影其實拍的「相當平庸」,並沒有什麼足以碾壓原著的「創新」(更別提CGI特效有點假,還有看似為了電影級別調整的「不血腥」畫面),但是演員的詮釋也算是將電影注入靈魂,就好像當年看湯姆漢克斯的《浩劫重生》一樣,幾乎整場的獨角戲,卻因為演員個人能力讓本片拉抬到另一個高度。
書的高度
把書跟電影的比較放在前面,是因為我想要另外花一點時間說明一下這本書本身的高度。其實這部小說早就獲得不少正面的評價,其中包括:用科學的角度去解釋吸血鬼的傳說、反烏托邦主義色彩、「人鬼對立故事」的首開先河等等...。
身為讀者,本身是被「孤獨的心理」以及「人類社會瓦解」的兩個概念給吸引,主人翁的心理變化在本書轉變的合情合理,而且樸實的表述正醞釀出最大的衝擊力,從本來內心搔癢難耐的孤獨男人,到後來對「情感」、「家庭」概念的過分冷靜冷血,透過作者精心設計的情境,就好像在看《蒼蠅王》這本書一樣,書中單純的小孩在建立社會的過程中逐漸變得可怕,《我是傳奇》中的羅柏奈佛則是因為孤單而慢慢變成其他族群心目中「恐懼」的存在,而「新族群」的出現,讓本該冷血的主角突然之間又同情起自己纏鬥多年的對手(一個每個晚上來找他的吸血鬼)被冷血殺害,進而轉變成與第三族群對立的微妙關係。故事結尾的「神」翻轉,其實呼應了書中的一句話:"正常是比較的結果,當大多數的人都是如此時,你的表現不一樣,你才是不正常...",也因為這樣的轉變,讀者被迫去面對一個奇妙又詭異的事實:過往的吸血鬼是少數,所以成了傳說,但如今他們成了多數,不怕白晝的人類反而成為了獵殺吸血鬼的恐懼傳奇。
電影中,威爾史密斯的「傳奇」始於拯救同胞,書中的「傳奇」卻是來自於另一個族群對主角的「不理性恐懼」。電影的結局雖然惋惜實則丟出了一個「Happy ending」,書本卻很殘忍的要求讀者闔上書本時反思:也許有多少我們看見的東西,其實充滿誤會?或者是說,當我們殘虐施暴時,是否沒看見自己的惡行,卻又在別人做出相同行為化身成為「正義」?本書好像只是講了一個吸血鬼的故事,實際上卻丟出了一包執得回味的道德、哲學議題,就像是看完書後不斷的回味書中內容,現在的我也正想著2007年的《我是傳奇》中許多劇情的鋪排,電影有很多概念只是隱晦地出現,可能礙於篇幅跟失焦等緣故並沒有說,但是書本做到了!
這本50幾年前的小說,是後續許多電影取材的來源,它寫出了一個相當的高度,即便只擷取一些出來使用,都能讓翻拍的電影變得精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