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1-07-17 上午10.27.32.png

個人評分:★★★☆(★1分、☆0.5分,滿分5分)

這幾天因為工作因素,常常到很晚才回到家,在家也就真的什麼都不太想做,Netflix的恐怖大街1就被我「切成三段」,分成三天看完...

本片很有「爆米花恐怖片」的感覺,對我這種「膽子不大但又愛看」的觀眾來說,正合下班以後疲憊但需要一點刺激的胃口。至於劇情,個人認爲還算有新意,本片其實是三部曲的第一部,三部電影依序為《恐懼大街1:1994》、《恐懼大街2:1978》、《恐懼大街3:1666》,很有趣的是,三部電影應該有所關聯,但時間卻是倒退演進,觀眾已可在1994的時候便略知1978年發生的慘案,算是一種這使得第一集《1994》頗有「前傳兼續集」的味道。

關於《恐懼大街1》
稍微爬了一下本片的相關新聞,很意外地發現這系列的原著作者竟然是以寫《雞皮疙瘩》系列走紅的「R.L史坦恩」,這位作者的《雞皮疙瘩》算是「入門級的恐怖小品」,因為在美國熱賣,作者甚至有「兒童文學界的史蒂芬金」的稱號,我之前在介紹《向達倫大冒險》時,也有簡單的提到這系列,它們最恐怖的大概就是「寫實的封面」,內容往往點到為止,不過,《恐懼大街》依照電影的尺度以及內容,確實有一種「兒童文學長大了」的感覺(這也引起我的興趣,改天應該要找原著來翻翻才對)。

截圖 2021-07-17 上午10.32.00.png

雖然說自己膽子小,看恐怖片的頻率也不高,但畢竟從小到大還是有「不小心」在電視台轉到恐怖片,或真的不知道要看什麼時(就像我看這部電影時的狀態),挑幾部片來看,光是我這種水準的恐怖片觀眾,也能感受到本片有濃濃的致敬之意,舉例來說:片中的骷髏殺人魔就很像《驚聲尖叫》裡的死神殺手,他們的武器、與受害者打鬥時的姿態、玩弄獵物的行為,幾乎是如出一徹,更別提在學校時主角們討論起殺人魔時的校園氛圍、情境等,幾乎完美複製,而所謂的雷同並非純屬巧合,實際找了相關新聞後發現,這「正是電影的用意」,第一集致敬《驚聲尖叫》、第二集則會和《13號星期五》、《月光光心慌慌》這種面具殺人魔有關,倒也值得期待。


截圖 2021-07-17 上午10.29.38.png

從《驚聲尖叫》的風格,看1994的恐懼
《恐懼大街》系列電影的導演雷伊賈尼亞克將首集設定在1994,是因為90年代是恐怖電影的高峰,而本片確實套用了一些熟悉的公式,以下是幾個我認為很有趣的地方:

成年人的冷漠
我總覺得這類型的電影,它們的「TA (= Target audience 目標客群)」幾乎很明確的表示:片中誰被追殺,那些人就是我們要定位的觀眾。《恐懼大街1》的主要客群似乎就是片中乳臭未乾的國高中生們,而除了「主要受眾」以外,此類的恐怖片就會自動排開所有不相關的閒雜人等,讓他們融入背景之中,像是《恐懼大街》中的陰暗小鎮中「成年人」的出場戲份就變得少之又少、而小於主角群年紀的居民也幾乎不可見。同樣的現象也出現在史蒂芬金小說改編的電影《牠》,《牠》的第一部設定為以小孩為中心,大人也常常融入城鎮本身,甚至相對「冷漠」的面對一宗宗離奇的慘案,筆者認為這樣的設定會加深「孤立感」,也讓同溫層的互相取暖功能更加強烈。

截圖 2021-07-17 上午10.31.18.png

不是懸疑片,但一定要解謎
這類型恐怖片另一個有趣的特徵:一定要解謎。從電影裡,觀眾幾乎都可以看出主角群和「兇手群」實力差距懸殊,這種幾乎失衡的能力差異,讓主要角色呈現一種「被壓著打」的狀態,但劇情若只是單方面的獵殺,久了會疲乏,因此一定要安排「解謎」,解開惡魔身世之謎、如何脫困、逃出生天之謎...唯有這樣才能「彌補失衡的實力差距」,讓主角有「打贏」的機會。

截圖 2021-07-17 上午10.32.48.png

噴血!標誌性的受害者是開場
恐怖片一定要血漿四濺才行,而且無論是《驚聲尖叫》、《牠》或甚至是《大白鯊》、《大蟒蛇》這種「怪物電影」,片頭都要有一位「標誌性的受害者」,她/他一定要在片首「被殺給你看」,觀眾一開始就會跟著這位犧牲角色一起緊張、一起躲藏、一起短暫但注定失敗的對抗兇手(贏了就沒什麼好看的),然後想當然耳,看著這個角色「獻祭給電影」,我們知道對手是認真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兇手是殘酷的...

而另一個血漿四濺的特色!那就是死亡通常不會是肚子一刀...,頭上一劈幾乎也是標配,然後就需要各種有創意或新奇一點的死法,就好像男人看到「被踢蛋蛋的影片」會直覺的一縮,如果一部恐怖片裡沒有讓觀眾「心有靈犀的一縮」,然後心想:哎呦!好痛!那這部恐怖片可能就張力不夠。

截圖 2021-07-17 上午10.33.35.png

結局一定要翻轉才行
翻轉再翻轉,其實本來原著作者R.L史坦恩的《雞皮疙瘩》系列就是以「結局留伏筆」為名,記得我在看這系列時,難得看到結局沒有留伏筆的,都會懷疑這本書是否還沒寫完。而恐怖片的公式也同樣如此,《驚聲尖叫》裡面帶點喜劇的強調:

兇手一定要射頭不然會再起來、警察還沒出現代表事情還沒結束...。

這類型的電影,常常一轉頭倒在地上的兇手就已經不見、警察還沒出來就知道垂死的兇手又復活要殘殺最後一波...本片在結局的翻轉雖然預估得到(畢竟都說要拍三部曲了),但我自己認為也還算新鮮有趣,事實上,我認為這部電影算是Netflix難得的佳作,個人認為,在串流平台上的影片應該要跟「院線片」有不同的成功定義,在院線片中,「一發就中」很重要,一部成功的院線電影,一定要在各個方面都「正中紅心」,畫面、音樂、選角、故事,都要正中觀眾的期待(或超出期待),才能打出漂亮的全壘打,贏下好票房,但串流電影卻不用,當然!誰都希望能拍出合觀眾胃口、大家看了喜歡的電影,但它的主要目的,應該是要讓觀眾「願意看下去」(不會按了暫停就不看了)、願意接著看(無論是意猶未盡的跟著平台的「建議清單」一路看下去、或者是期待本片的續集),這部起承轉合都「刻意中規中矩」的《恐懼大街1:1994》,加上濃厚如《怪奇物語》的時代感,確實抓住了我這位業餘恐怖片迷的眼睛,讓我願意跟著兇手或倖存者,一路追根究底下去...。

截圖 2021-07-17 上午10.27.59.png

截圖 2021-07-17 上午10.30.36.png

延伸閱讀:影評-牠:關於恐怖與成長的故事


 

arrow
arrow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