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2-10-08 下午10.04.40

個人評分:★★★☆(★1分、☆0.5分,滿分5分) 

那天休假在家,碰巧看電影台重播2007年的動作經典《我是傳奇》,由威爾史密斯飾演的科學家羅伯・奈佛隻身一個人在多數人不是死亡就是變成受感染如活死人的紐約,力求找到拯救人類的解藥...《我是傳奇》講一個孤單又恪守規定的軍人的故事,結束在終於找到解藥的奈佛,犧牲自己讓解藥能安穩地送到其他倖存者手裡...

當年還是高中的我,簡直愛死了這部電影。我喜歡片中的末世風格、孤單又努力的威爾史密斯,甚至有好一陣子我都在聽那電影裡那首:《Don’t worry about the thing》,因為太喜歡,後來索性買了精裝版的DVD光碟片,也在額外收錄的內容裡,看到了另一個(較沒那麼「傳奇性」的結局):


 

電影預告

 

另一個結局

截圖 2022-10-08 下午10.07.08
如果你是院線版結局的擁戴者,八成會覺得另一個收尾有些莫名其妙。當發現自己的血清有效的奈佛,面對攻進來的活死人大軍,才意識到帶頭的那一位,是衝著被他抓來實驗的女性患者而來,威爾史密斯飾演的角色想起了自己的家人,看到對方也是為了拯救家人,因此,將痊癒的患者變回原樣,還給對方。劇末,奈佛與倖存的母子,驅車前往其他的安全區...

一點都不傳奇,對吧?

先說,本片改編自同名原著小說《我是傳奇》,但若您碰巧也看過原著,肯定也會覺得這部電影:

一點都不傳奇(不像原著《我是傳奇》)。

但導演佛蘭西斯·路易斯很厲害的把現代題材融入過去的作品之中,在原著小說中的「活死人」其實就是「吸血鬼」,而奈佛之所以成為傳奇,正是因為身為僅存的人類不斷地追殺各派吸血鬼,最終,他發覺自己就像是吸血鬼眼中的鬼,因而,他下了一個結論,原來...我是傳奇。當年我也幫這本書寫了簡單的書評,書中的概念更像是正常社會瓦解之後,吸血鬼自成了族群,而相對於畏懼陽光、大蒜的吸血鬼,「人類」成了刀槍不入的妖...簡言之,「正常」是相對的,好像「狂泉」的故事,當全村的人都喝了會使人瘋狂的泉水後,沒喝下水的那位就不正常了...

截圖 2022-10-08 下午10.10.08

雖說導演拍出了現代風格,但其實許多概念確實沿用了本來的版本,包含「理性的去分析活死人」這件事,過往的奈佛試著解釋吸血鬼為什麼畏懼陽光、畏懼大蒜,而新版本的威爾史密斯則本身就是科學家,試著透過研究血清的方式找到抗體。而心靈層面上,「孤立」是兩個角色一目瞭然的相似處境,兩位角色也在自己的故事線推進時,一再失去僅有的陪伴...

截圖 2022-10-08 下午10.08.57

而院線的故事在結局的時候做出了決定性的差異,威爾史密斯的角色因為找到解藥、犧牲自己而是傳奇,書中的奈佛則幾乎變成「恐懼的存在」...

以上,是導演與小說做出的差別,但僅僅這些並不是讓我覺得厲害的原因,而是當幾年後我再次打開電視時,我發現劇情的發展其實正在新舊版本之間擺盪,何以見得?

從電影中,奈佛對「這場疾病」抱持著否定的態度,它使得人類滅亡,並造成文明衰退、瓦解,他要治癒它,卻在埋頭苦幹的過程中忽略了重要的線索...在他的影片日記中提及:

「今天發現一個患者竟然讓自己的皮膚被太陽灼傷,這顯示出他的大腦可能因為疾病、飢餓而影響功能,因此失去了基本的本能反應,人類秩序已經蕩然無存...」

如果你看過原著,如果你碰巧也看過另一個結局,就會發現導演其實在這個時候「偷偷的」告訴觀眾:奈佛是錯的。因為這位暗影獵人或者是活死人會選擇讓自己受傷的根本原因,在於被奈佛抓去做實驗的,是自己的另一半,他想保護她,卻無能為力。

截圖 2022-10-08 下午10.11.48

很有趣地,在言語提及到這件事以後,導演便不再著墨這件事,繼續讓故事演下去。奈佛後來因為假人模特兒被換了位置而抓狂,並在偵查時誤觸了活死人設下的陷阱而害得自己最心愛的唯一夥伴-德國牧羊犬小珊死去,那一幕邊哼歌、邊流淚、邊看著上方把它狠狠掐死的畫面太傷心,以至於觀眾可能都忘了劇情銜接的漏洞(就是奈佛說的「對方是大腦受了影響」)

原來活死人既會關門放狗、也會設下陷阱,可是一點都不笨啊!

最後,心如死灰的奈佛開車與對方正面交鋒,讓自己身陷險境,而被聽到廣播的母子檔救出,後來就是大家知道的,奈佛犧牲自己換得解藥,但如果是另一個版本的結局:活死人跟著自己的伴遁入黑暗,而奈佛則終於放下執著,與新認識的「家人」去找剩下我族類的「人類族群」...

截圖 2022-10-08 下午10.09.33

我要沒記錯的話,另一個結局還安排了另一個「畫面鋪排」,那就是一行人開車離開時,有一獅子家族正在道路上放鬆看著他們駛離,這獅子在片頭趕羚羊的時候就出現過,當時也是帶著一家老小...所以其實這部電影在這方面的概念確實走在過去那本小說的道路上:

倖存者、活死人們,就有如這頭獅子夫婦,他們現在也是自然生態的一部分,身為不同族群,在新的環境裡,各自生存下去...

也就是說,片中孤獨的奈佛,其實一直在排斥「找到同類」這件事,一開始是因為他沒有、後來則是他不能接受(小珊的死、找到解藥的執著等),我喜歡電影很認真的把心態的轉變給刻畫出來,而不是單純讓新的人類加入以後,奈佛就面帶微笑的迎接,他正處在悲傷狀態裡的「否定」階段,還有活人對他來說衝擊太大(即便一開始就是他在廣播裡「徵人」的),而當結局裡,他看見女性患者身上的蝴蝶刺青,想起自己的小孩,院線版的結局是他終於完成責任,想要與家人團聚(但當時總覺得這個解釋有些牽強),可另一個結局,同樣「看到刺青的舉動」變得在合理不過:

他想到對方也只是想要跟家人團聚,而他的家人已經離開他,他知道這種痛苦。

截圖 2022-10-08 下午10.12.57

所以,他放棄「治療」她的舉動,放手讓這位「患者」回到她的族群之中...在這個時候,奈佛才真正「理解」另一個族群存在的意義,那些故事裡埋下的「提醒」就都說得通了:獅子家族、陷阱、自願在陽光下曝曬而受傷的活死人...也許他們根本不需要解藥,因為活死人們早就成了自己的族群,是的,這樣說起來故事還真的「一點都不傳奇」,但這個結局,導演選擇「寫意」而非「寫實」,最終,電影選擇了「寫實」的版本,成就了多數人看到的《我是傳奇》。


 

後記

My behaviour was unacceptable" - Will Smith apologises for slapping Chris  Rock in emotional video | Euronews

(圖片取自:網路)
有趣的是,如果你重新回想起威爾史密斯近年的「奧斯卡巴掌事件」,用《我是傳奇》的「平行宇宙結局」去思考...就會發現這起事件可能也該有兩個結局,無關對錯,但當威爾史密斯決定猛力一揮開自己太太玩笑的克里斯塔克巴掌時,另一個選擇所造成的結果就崩塌成我們看見的事實:

護妻心切的他誤以為這是針對個人而來,進而做出Man力爆表卻明顯失格的暴力舉動。

那另一個結局呢?也許,在當他捧下小金人時,鄭重強調「脫髮症」這件事不該成為話題時,這個始於「誤解」的開端,也許能有更高的高度,心結,也可能不藥而癒。

 

ⓞ延伸閱讀:書評-《我是傳奇》:傳奇始於1954年...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RiC 的頭像
    ERiC

    姓艾的瑞克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