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奧本海默》:歷史的教訓-美麗的光亮總是先來,震耳欲聾

個人評分:★★★★(★1分、☆0.5分,滿分5分) 

感謝PIXNET.NET的邀請讓我有幸參與《奧本海默》的觀影體驗。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既不是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粉絲、也其實有點排斥傳記電影,但實際看完本片以後,我完全理解《奧本海默》為何會受到如此高的評價,因為它真的「拍得很厲害」。

 

《奧本海默》電影預告


 

關於製造原子彈的這段歷史

影評-《奧本海默》:歷史的教訓-美麗的光亮總是先來,震耳欲聾
首先,我覺得必須向未買票進場的觀眾打個預防針:本片是傳記電影、也是依據史實改編,它絕對不是聲光效果滿滿(有,但為了劇情推進,而不是為了讓你配爆米花)或有武打動作的電影。全片3個小時是扎扎實實的「文戲」,講述二戰期間,奧本海默如何集結頂尖科學家製造原子彈,並陷入道德與良心的困境,以及其內心掙扎…

既然如此,那不懂這段歷史的人,可以看嗎?

說來尷尬,我自己就是屬於對這段歷史「渾然不知」的觀眾。對於《奧本海默》中的人名、事件一知半解,若要介紹劇情,我的描述便會像:席尼墨菲演的奧本海默,遇到了那個麥特戴蒙演的角色,然後還有小勞勃道尼演的那位好像在某件事上跟席尼墨菲有衝突…因此,我就不獻醜介紹其故事背景跟科學知識了。但核心問題不變:那這電影,還能看嗎?

影評-《奧本海默》:歷史的教訓-美麗的光亮總是先來,震耳欲聾

不得不說,角色眾多,確實在觀看的過程中頻頻陷入混沌之中。若本身對這段歷史有點了解的觀眾,肯定會獲得更多的箇中樂趣。但混沌如我,卻仍能享受電影帶來的震撼,原因是:

背後的道德掙扎、奧本海默的天才以及以天才之姿展現出的自負如何創造出影響人類歷史的炸彈,而從原爆點測試那天起,這項發明的連鎖反應又是如何衝擊這位原子彈之父的後半生。

這些都是不用了解歷史故事都能看得出來的,更有甚者,在全然不知的情況下,也許無知如我更能感受到原子彈對人類歷史的震撼、曼哈頓計劃以及奧本海默與科學家群體的作為,是如何根深蒂固地去改變每個人對科學、政治、跨國之間的軍備競賽以及戰爭的想法。在看《奧本海默》以前,我在其他電影或媒體平台上,總不乏對於美國政府的不信任,亦或者是猜測政府正在秘密研發某種武器的言論,而今我終於知道深植人心的「恐懼」從何而來。諾蘭在本片拍攝出「曼哈頓計劃」的細節:讓人瞠目結舌的精心策劃,歷經4年的時間、找來幾千位科學家創造出一個城鎮,就為了創造出原子彈,而這項「三位一體」的試爆,甚至可能點燃大氣層,直接造成人類毀滅,而這些全都是在民眾不可知的情況下進行,當真正「成熟之時」,已經是長崎、廣島兩顆涉及上萬人且影響好幾代的原子彈了。

影評-《奧本海默》:歷史的教訓-美麗的光亮總是先來,震耳欲聾

另一個不需要專業背景也能了解的「奧本海默」,是對理論以及實證的癡迷與妄想。席尼墨菲在電影的前半段,不難看出他詮釋的角色是一個絕頂聰明、求知慾旺盛但同時有些不可一世的物理學家,這樣的人格特質特別容易陷入偏執,原子彈的創造雖然是為了與納粹的軍事競賽,但同時也是奧本海默要將理論實踐的過程,而就像每個天才都會面臨的狀況,他的天賦也是詛咒,不斷地涉獵各種思想的奧本海默,也看出了這項技術傳到政府手上、變成了軍事用途,就如已知用火的人類,試圖掌握不可掌握的力量下,將會逐步失控,而奧本海默則成了普羅米修斯,原子彈的發明便是他為全人類偷竊的天火…


 

諾蘭是真正的說故事高手-無冷場的《奧本海默》

影評-《奧本海默》:歷史的教訓-美麗的光亮總是先來,震耳欲聾
上一部諾蘭的電影《天能》讓筆者對這位才華洋溢的導演失去興趣,當時認為《天能》太過「炫技」了!無論是細想就會發現有漏洞的科幻題材還是玩到過火的非線性敘事方式…人在電影院的我被搞得暈頭轉向,甚至於早已不追求理解劇情,因為我知道諾蘭肯定不會讓觀眾一次就理解,爾後有其他影評在網路上分析每個場景代表的是哪個時空,但好像也不是那麼重要了…

然而,我沒想到的是,就好比原子彈的研發需要一次次的理論驗證以及實驗,在觀看《奧本海默》時,筆者突然有種:也許前幾部電影的敘事,都是這位導演實驗的一部分。因為,所謂的「非線性的說故事模式」,在《天能》裡讓人難理解,卻在傳記電影中「成了吸引觀眾注意的重要推手」,何以見得?

影評-《奧本海默》:歷史的教訓-美麗的光亮總是先來,震耳欲聾

首先,本片的商業宣傳雖以「不靠CGI特效還原三位一體的原爆測試」,但這個震撼畫面僅是電影中的一幕,甚至,還不是最壓軸的一幕。電影大多數的時間是奧本海默如何面對與現實有所出入的指控,指控的過程穿插著回憶閃回、不同人的視角(其中,黑白畫面為旁觀人視角,如小勞勃道尼詮釋的路易斯·史特勞斯,彩色畫面則是奧本海默的主觀視角),在電影完結以前,觀眾也許才會真正發現原來某個人視角裡的某一段故事,在奧本海默的視角裡才真正透露出「發生的時間點」,這種使人混亂的敘事方式,令人意外地,在《奧本海默》中,使人「更加清楚」。

影評-《奧本海默》:歷史的教訓-美麗的光亮總是先來,震耳欲聾

我認為主要原因是,奧本海默的故事發生在已知的歷史,不論畫面中正代表哪個時序,它都是「過去式」,也就是「回憶」。試想我們每個人在回憶一段往事時,是否也是在某個「關鍵字詞」或「關鍵事件」出現時才會回想呢?也就是說,這些回憶的片段、雙方的說法,都不會因為出現的順序而擾亂觀眾,就好像曾經在網路上流傳的字卡,「文字的序順不會響影讀閱」一樣,若說《奧本海默》的黑白鏡頭好比《記憶拼圖》,它的記憶穿插、各自立場的敘事模式則更像《頂尖對決》。

影評-《奧本海默》:歷史的教訓-美麗的光亮總是先來,震耳欲聾

在一般的常識裡,原子彈最終被研發、日本因此付了慘痛的代價。但在更深遠的影響中,原子彈的研發前後,計劃的負責人、原子彈之父的故事、除日本以外,全人類又付出了多少代價?這些才是諾蘭想在《奧本海默》裡想探討的主題。

透過不斷地切換場景、敘事者,導演得以抓住觀眾的眼球,逼著我們一起挖掘下去,而這件事至關重大,因為它是文戲貫穿3個小時的電影,它必須持續激起興趣,這麼說吧!同樣有著超過兩個小時的片長,阿湯哥的《不可能的任務:致命清算 第一章》中間一度都有「拖戲」的感覺,但《奧本海默》侠著三個小時的片長,卻不斷地帶給觀眾新的期待,無論是轟隆作響地配樂、演員細膩的神情(關於這點,難怪本片有那麼多「實力明星」加入,因為這樣才能避免觀眾稍有一絲閃神的出戲)。其中,也不得不誇獎功不可沒的「席尼墨菲」,這位憂鬱消瘦的演員看似輕鬆地詮釋了奧本海默的困境,而諾蘭不僅在說故事很有本領,他的畫面掌握也是一絕:

片中逐漸過曝的幾個橋段,搭上延遲出現的轟然聲響,如爆破、如掌聲,都再再提醒大螢幕前的我們,這一切就像是原子彈之於全世界,光亮先至,隨後才是驚天動地的震撼。


 

結語:不懂歷史、不做功課,也值得一看

影評-《奧本海默》:歷史的教訓-美麗的光亮總是先來,震耳欲聾
所以,是的。我認為不了解這段歷史的觀眾依舊可以觀看《奧本海默》。只是看的過程可能會吃力一點,畢竟沒有人在電影院裡想當笨蛋,儘管感受得到「情緒」,還是會想了解實際推演情緒的「劇情」。但換個角度,不懂曼哈頓計劃的筆者,就像是電影裡、那個年代甚至現代社會中、被矇在谷底的群眾,當我們似懂非懂的接下劇情時,就有如被動接下毀滅性武器的百姓:美麗的光亮總是先來,人們總是讚嘆…但隨之而來的是震耳欲聾的爆破,這不單只是物理現象(光走得比音速快),更是所有重大事件所造成的連鎖反應,而這個後果,全人類都必須共同承擔。


 

備註

影評-《奧本海默》:歷史的教訓-美麗的光亮總是先來,震耳欲聾
*在觀看完本片後,遇到許多人問我「值不值得看IMAX?」這裡做一個統一回覆,因為我看的廳別非IMAX,觀看時完全可以想像巨型螢幕的聲光效果會有多震撼。不過!IMAX螢幕很挑位置,有些座位沒辦法舒服的閱讀電影的字幕,若像我一樣對歷史事實較不了解的觀眾,我反而覺得《奧本海默》「看得舒服」比「聲光效果」更加重要!也就是說,選一個可以看到螢幕全景的影廳,舒舒服服地享受這三個小時的醍醐灌頂,以上,供參考。

 

 


ⓞ延伸閱讀:影評-《天能》:夠勁有型,但過度炫技是否不太親民?

arrow
arrow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