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花月殺手》:暴風雨來時,我們靜靜地聽著、什麼也不做…

個人評分:★★★(★1分、☆0.5分,滿分5分) 

《花月殺手》是金獎導演馬丁史柯西斯與奧斯卡影帝李奧納多迪卡皮歐(第六次合作)、勞勃狄尼諾(第十次合作)的新片。片長是驚人的206分鐘(三小時26分)!故事改編自書籍《花月殺手:美國連續謀殺案與FBI的崛起》,故事主要是講述擁有石油的印第安奧賽奇族經歷的一連串謀殺案件…

《花月殺手》電影預告

 

《花月殺手》的故事基調

影評-《花月殺手》:暴風雨來時,我們靜靜地聽著、什麼也不做…

本次有幸在特映場的時候就搶先觀看《花月殺手》,在下班後、昏暗的戲院裡,正片一開始就有一種回到某個人的回憶片段中的感覺,風光明媚的奧克拉荷馬州、樂天且與環境共融的賽奇族,以及相對陰沈、城府不淺的美國人們…電影裡穿插著許多歷史畫面、甚至畫面的尺寸也是懷舊的正方形螢幕、黑白或接近灰階的片段,簡言之,導演開門見山地把觀眾帶到那個時空,卻又不是單純的「第一人稱視角」,反倒是讓我們一邊沈靜在回憶之中,一邊提醒著我們,這正是某個人的回憶、或者更正確的說:是一個群體的回憶,這些片段代表著:某個族群、某段歷史。

影評-《花月殺手》:暴風雨來時,我們靜靜地聽著、什麼也不做…

我很喜歡這種「有時代感」的電影,其中一個原因很膚淺:那就是我現在已經很少看到這種基調(當然,也可能是我看的電影少),就拿前些日子的《奧本海默》,即使是講述過往的歷史、黑白與彩色畫面穿插,但《奧》片還是有一種「觀眾跟著主角共存在當下」的感覺,並未真的有「年代感」,而馬丁史柯西斯的《花月殺手》卻能明確地帶起一種名為惆悵的情緒,觀眾知道這些事情已成過去,就算是當紅的李奧納多,也是來自過去的人,勞勃狄尼諾也完整的「轉變成」戲中的角色,他們都不屬於現在,而過去的事情正代表著一件事:它不能被改變,觀眾、或者是翻閱歷史的讀著們能做的,只能靜靜地觀察。


 

鍍金影帝與奧斯卡名導再造火花

影評-《花月殺手》:暴風雨來時,我們靜靜地聽著、什麼也不做…

既然提到了勞勃狄尼諾跟李奧納多狄卡皮歐,也就必須要說一下這兩位演員跟馬丁史柯西斯有多麽的合作密切,幾乎可說是固定班底!除了本篇開頭提到的合作次數,筆者看過的電影便包含1976年導演與勞勃狄尼諾合作的《計程車司機》、以及與李奧納多合作的2010《隔離島》、2013《華爾街之狼》…馬丁史柯西斯與兩位演員的合作次數雖多,但我看的其實不多,不過,在我的印象中,即便李奧納多與各個名導合作,但總會某隔幾部,就會又看見這位金獎影帝與這位名導再次合作…

影評-《花月殺手》:暴風雨來時,我們靜靜地聽著、什麼也不做…

相信每個導演都會有自己御用、愛用的演員,好比王家衛有梁朝偉、諾蘭有席尼墨菲或湯姆哈迪一樣…李奧納多與勞勃狄尼諾之於馬丁史柯西斯的關係亦然。可必須說,以一個觀眾相當主觀的角度,其實我並不特別喜歡李奧納多後期的演技(大概就是《神鬼交鋒》以後吧),確實,在拿到影帝前後,這位美國演員都繳出了很棒的成績,但也許他「愛惜羽毛」的天性,總讓我感覺到了後來看著李奧納多的表現,他確實「演好了角色」,但電影裡的他卻總是讓我覺得是他自己。

影評-《花月殺手》:暴風雨來時,我們靜靜地聽著、什麼也不做…

而勞勃狄尼諾,在我心中反倒是一個情緒、戲路較為複雜的演員,無論戲裡戲外都好似一板一眼的個性,卻常常會接演一些讓人摸不著頭緒的無厘頭喜劇,在學生時期我有幸看了《計程車司機》,確實能感受到勞勃狄尼諾如何演出大城市底下孤獨的人的自恃自卑,而後來一樣由勞勃狄尼諾擔任配角、深受馬丁史柯西斯影響的《小丑》(由陶德·菲利普斯執導),儘管另一部致敬的《喜劇之王》我沒看過,但看見勞勃狄尼諾從《計程車司機》的寂寥、社會邊緣人,變成商業主流的既得利益者,其中的差異也讓我感受到這位演員不曾削弱的演技彈性…

影評-《花月殺手》:暴風雨來時,我們靜靜地聽著、什麼也不做…

回到導演與演員之間的關係,因為信任,所以不斷地合作確實時有所聞,但比起演員本身的演技(當然主要演員的演技都無可挑惕),是把《花月殺手》完整呈現的「最低配備」,我認為本片真正的功力仍在導演的發揮,他用「最順眼的演技」來包裝自己想講的故事,這使得電影的品質一直穩穩地、扎實地呈現,它創造一個不會出戲的時空,而這是如此的重要,畢竟,《花月殺手》可是一部長達3個半小時的犯罪劇情片…而這麽長的時間,導演到底想說什麼、又說了什麼呢?


 

一部3個半小時的電影,說了些什麼?

影評-《花月殺手》:暴風雨來時,我們靜靜地聽著、什麼也不做…

事實上,我並不知道。我無法明確地表達導演拍攝這部電影的心情,因為3個半小時對一個下班後、還沒吃晚餐的我來說,確實有些略長。儘管我在這幾天看到許多甚讚本片「體感不像三個多小時」的影評們,我卻很難說一樣的話。對我來說,長達三小時片長的《奧本海默》確實不容易讓我有時間流逝的感覺,但《花月殺手》仍帶給我一些「沈悶」的時刻,但平心而論,這種「悶」的感覺,並不代表本片「不好看」,事實上,在片尾字幕開始跑動時,我卻一時捨不得離開,正所謂「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我認為片尾的自然白噪音、加上毫不華麗的黑色背景與白色的演員名單,讓我禁不住回想起電影裡每個畫面…

 

以我不專業的角度,在電影前期便看見了導演刻意製造的歷史感,而讓我意外地,馬丁爺爺竟也沒想要將「懸疑」的成分添加到這部《花月殺手》 之中,片頭不久就告訴觀眾:奧賽奇族人不斷地被謀殺,不知名的女聲說著每一起案件最終都以「不調查」收尾,以及從一開始單純只是倒地抽蓄地奧賽奇男性、躺在溪邊斷氣的年輕女孩,到後來的開槍謀殺…導演似乎開宗明義地告訴了觀眾本片的走向,也似乎暗示著勞勃狄尼諾飾演的威廉哈爾,到後來會如此傲慢且不加掩飾的掠奪奧塞奇族人的不僅是金錢、甚至是生命。

影評-《花月殺手》:暴風雨來時,我們靜靜地聽著、什麼也不做…

其實,《花月殺手》一直有許多「前後呼應」,舉凡哈爾在初見勃克哈特(李奧納多飾演的主角)時說的那些關於女人、關於要了解奧賽奇族人的話語,都暗示著這段「卑鄙的勾黨」,這群白人厚顏無恥的靠著結婚掠奪異族的財產。而莫莉在認識主角時,問的:你害怕你的舅舅嗎?以及稱眼前這位帥哥「郊狼」,都似乎暗示著她就算早就知道一切的走勢,卻屈就於「溫情攻勢」以及「相信這個會不一樣」的感性心態,而讓自己及家庭陷入滅門險境…

影評-《花月殺手》:暴風雨來時,我們靜靜地聽著、什麼也不做…

3個半小時的電影,來自於白人蠶食鯨吞、巧取豪奪,它們是一點一滴、如家庭事業一般的經營著、如癌細胞一樣蔓延著,3個半小時的時長,也代表著奧賽奇人、美國人的視角轉換,而這之中,導演仍不疾不徐地加入「象徵性的鏡頭(如代表死亡的貓頭鷹)」以及「時序的轉換(如FBI開始調查後的回憶畫面)」,如果要問我這個不專業的意見,馬丁史柯西斯在《花月殺手》展現出來的功力,我會說,除了畫面構圖(例如:總是充滿主角正在表現的前景、以及滿滿故事的背景)、以及懂得何時呈現音樂、何時又僅留存環境音的功力…導演的跳剪也是加深了本片如此獨具特色的原因,它不疾不徐的在談到某件事時,又將某個已經發生的畫面再演一遍,就如翻閱一段不堪入目的歷史,它總是來回翻找,而不是平順地一路看下去,而就好像在讀一段歷史,已經發生的事,很可惜地,不會有機會像昆丁塔倫提諾的《惡棍特工》一樣有機會重寫歷史,《花月殺手》片尾那對我來說有些突兀的「說書片段」一出現時,我的第一個想法是「失落」,觀眾似乎沒機會看到伸張正義的時刻被「演」出來,但在說書的馬丁爺爺講出了每個人最終的下落,馬上便發現,正義並未伸張,而更讓人意外地,飽受欺壓的莫莉,最終竟然也隻字未提這段可怕的謀殺歷史…

影評-《花月殺手》:暴風雨來時,我們靜靜地聽著、什麼也不做…

故事終了,只剩下觀眾的迴響。什麼也改變不了,我靜靜地坐在影廳裡,聽著蟲鳴鳥叫、流水聲,搭配著黑色的畫面,這部電影用了很多人的視角,也就是不同的主觀想法去支撐,但最終卻客觀地用事實作結,3個半小時,我們看見了奧賽奇族人被掠奪的恐怖過往,卻什麼也幫不上忙。


 

結語:暴風雨強而有力,我們安靜聽一會兒...

影評-《花月殺手》:暴風雨來時,我們靜靜地聽著、什麼也不做…

電影中,有一段李奧納多與女主角莫莉初相遇不久的戲,當莫莉卸下心防,想要拿出上好的威士忌與之共飲前,外頭下起傾盆大雨,男主角想要關上窗,卻被莫莉制止,她說:暴風雨是很有力的,此時我們會什麼都不說,靜靜地聽一會兒,男主角不解,想要說點什麼,被要求安靜。

影評-《花月殺手》:暴風雨來時,我們靜靜地聽著、什麼也不做…

我覺得,這段戲就像講《花月殺手》裡的一切,觀眾靜靜地看著,面對這場風暴,我們無能為力,只能以第三人稱的角度去感受,也許這就是片長如此之長的必要,觀眾需要時間去醞釀、去了解,這些資訊的搜集是需要時間堆疊的,如果《花月殺手》是一部濃縮成1個半小時、2個小時的電影,那這部戲裡就會有明確的壞人、又需要一個解救困境的英雄,但現實並非如此,就連前來協助的FBI,都沒幫觀眾換來大快人心的制裁。

只剩下靜靜的坐在戲院裡,聽著大自然的聲音。

 

 

arrow
arrow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