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

自卑與超越:陪你走過生命幽谷、啟發動能的阿德勒勇氣心理學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實體書購書連結,電子書購書連結

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譯者:吳勇立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2022/11/22

過去,若提到心理學的演化,我第一個想到的名字是佛洛伊德,後來,開始認識曾經是其學生的榮格。而有另一個名字,他的理論卻常常在一些文章或評論中被提到,那就是注重個體心理學與社會背景影響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自卑與超越》:源自1931年,卻仍不過時的經典

書評-《自卑與超越》:可曾想過,人生的意義為何?
《自卑與超越》首次出版的年份是1931年,但閱讀本書時,卻感覺自己很像在看當今的社論、商業評論等文章,一點都不會有過時的感覺。阿德勒在本書提到人生是對於「意義」的追尋,事實上,讀者看原英文書名:”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人生對你的意義是什麼?)” 便可知貫穿書本的主題,就是「意義」。

而這個意義,也就衍生出人生的三大問題:職業、社交(與人合作)、兩性(愛情)。

也許這就是本書讀起來不過時的原因,雖然普遍名聲上來說,佛洛伊德幾乎成了心理學的代名詞,但他的理論多半著重在潛意識、以及過去的經驗與創傷如何影響個人的發展。但阿德勒的理論更著重在「社會互動」,每個人在出生成長以後,幾乎都需要:找個工作、與人相處、並且面對兩性相處等課題。

根據三大問題,《自卑與超越》也將核心觀點放在:我們的自卑感來源為何?並且,在面對這份自卑,我們將會作出的反應?作者巧妙的介紹幾個觀察到的個案:有些人的自卑導致破壞、剛愎自用,拒絕與他人合作並養成乖戾性格。但實際上,就如自卑情結,對於「優越感的追求」亦同時存在,唯有透過與人合作而非犧牲他人利益為代價的方式,才能用健康的方式成長。

簡言之,生而為人必有自卑之處,這是人類行為的驅動力,跨越自卑才能實現自我超越。

“每個人的身上多少都有自卑感,一定會感到自己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保持勇氣,就能化解自卑感,而方法只有一種,既直接又符合現實,也必定令人滿意:改善眼下的處境。” - 《自卑與超越》


 

阿德勒心理學理論在生活中的各個面向

書評-《自卑與超越》:可曾想過,人生的意義為何?
蠻意外比起其他心理學理論,如榮格的《伊雍:自性的現象學研究》,《自卑與超越》簡單易讀許多,本書的每一個章節都平易近人,並囊括了生活中的幾個面向,例如:

早期記憶、夢境、家庭的影響、學校的影響、青春期、犯罪及預防、職業、個人與社會、愛情與婚姻等...

其實,光是從章節標題便能看出這些事就算拿到現代也是不斷被討論的話題,甚至反觀近期許多的社會事件、焦點新聞等,都與《自卑與超越》討論的議題相關,就是因為貼近於生活,無論是讀者還是引用論述者,都能體會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其中一個原因,我想也可以歸因於他的理論是有別於佛洛伊德學派的「因果論」,阿德勒心理學更傾向「目的論」。

書評-《自卑與超越》:可曾想過,人生的意義為何?

若同樣一起事件由佛洛伊德學派解釋,就必須探究當事者的成長與童年遇到什麼創傷,並且在潛意識裡的影響當事者的行為。但這種事情通常很難「直觀發現」,這必須透過催眠、透過引導才能找出可能的原因。

相對地,阿德勒會想知道當事者的意圖、他/她這麼做想要達到什麼目的?以書中提到的「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為例,這個最早由佛洛伊德提出的概念,講述的是孩子對於異性父母產生情感依戀,並且對同性父母產生敵意。站在阿德勒的解釋,它亦是自卑情結以及優越感的追求,但這個追求過程卻因為拒絕與他人合作並跨出家庭以外的兩性交往,進而演變成:

透過畫地自限的方式以滿足優越感,這種優越感其實是自卑情結的補償效應(compensatory movement),透過想要掌控熟悉環境、限制自己的行動,來製造優越感。

同樣地,當我們看見一些駭人聽聞的社會事件時,讀者也可用本書的視角去檢視它,為什麼有人會犯下可怕的惡行?困擾她/他的自卑情結會是什麼?當事者又是透過什麼方式去找回屬於自己的優越感呢?


 

《自卑與超越》:透過內觀與自省,看出追尋意義的意義

書評-《自卑與超越》:可曾想過,人生的意義為何?
儘管書中提到不同的人物類型,但在閱讀《自卑與超越》後,我仍認為比起看見社會案件的不同面向,真正的重點仍是「內觀與自省」,也就是了解了阿德勒認為的人類天性以後,我們可以理出自己對於哪些事情的心結未解、重新審視自己的兩性關係、社交行為以及職場環境遭遇的困境與反應,而讀者也可以把觀點放大到文化層面:亞洲文化的優越感追求,是否其實也是一種固步自封?

本書的譯者在書本後半段提出了想法:

“一個人真正的成功,在於他能與世界和解,能在前輩和後代之間擴展出連續的生命,而不是在每一次的競爭中「贏」得只剩下了孤家寡人,只剩下疲憊的身體和殘破的心。”

是的,在阿德勒的世界裡,人生應該是一場無限的遊戲,是不斷追求自我超越的過程,由個體衍生到群體,這種概念也不僅是個人,還是手足之間、家庭、兩性到職場、社會以至於文化層面的觀察,而因為自卑,我們才有可能變得卓越,不僅是自己,也是全人類,誠如書中的一段話:

“假如我們無所不知,對什麼都了然於胸,那就不再需要討論和探索。科學没有用武之地,宇宙不過就是一套老掉牙的故事。藝術和宗教本是想像的源頭,鼓舞著我們去追尋生命,若我們無所不知,它們將沒有任何意義。為了實現美好的未來,我們會努力耕耘眼下的生活。人類不斷努力奮進,總能發現甚至構想出新的問題,以創造更多合作與奉獻的機會。”

《自卑與超越》正是人生追求意義背後的意義。

 

ⓞ延伸閱讀:書評-《伊雍:自性的現象學研究》:我只看得懂前四章,但值了

ⓞ延伸閱讀:書評-《橡皮擦計畫》:不同凡響、超乎想像-兩個以色列心理學家的故事

ⓞ延伸閱讀:書評-《另我效應》:創造一個屬於你自己的分身,在現實世界裡獲得超凡成果!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RiC 的頭像
    ERiC

    姓艾的瑞克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