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電子書購書連結:https://tinyurl.com/ypgy9gy5
《沙丘》實體書購書連結:https://tinyurl.com/2x3h8qvj
有人說,《沙丘》電影拍出了原著的宏觀跟氣氛,但當時我遲遲不想進戲院,因為這部電影對我來說就像《魔戒》,有一套完整的世界觀需要觀眾「先做了解」才能更有沈浸感。然而,當出差的飛機上看了第一集,就被這個覆蓋著黃沙的星球給吸引,於是進戲院捧場《沙丘2》,第二集正式進入史詩篇章,更加精彩之餘,卻讓我覺得中間似乎少了一些什麼「關鍵轉折」,於是,我打開小說找答案...
《沙丘》是一個沒有科技的世界
雖然說是「科幻經典」,但本書其實給人一種反烏托邦的末世風格,在《沙丘》的世界觀裡,電腦並不存在,反倒是因為人類的關係而讓科技倒退,最終變成一片黃沙的風貌。光是這個設定,在之前看《沙丘:第二部》的時候,就覺得它更像《魔戒》而不是其他科幻小說作品,也可能是本作初版的時間是1963年,與其說「很有科幻的遠見」,不如說作者弗蘭克·赫伯特筆下的世界更像是對科技想像的詩篇,閱讀起來有種在看《銀翼殺手》原著《仿生人會夢到電子羊嗎?》的詩意風格。
而本書系列篇幅之大,除了《沙丘》很厚一本之外,它還有整整五本,以一個只看過第一本還未對此世界觀有任何深入瞭解的讀者來說,閱讀本書就像是在做夢一樣,好多的隱喻、寓言故事般的段落不斷出現,加上已經看過內容經過些微調整、重新配置的《沙丘》電影,有好幾度,當我在寫這篇書評時,回想在腦海裡的劇情,我都分不清到底是「電影裡看到」、還是「書中寫到的」。
《沙丘》中的寓言故事
說來好笑,就因為我閱讀總是沒有看得很認真、因為我看完本書之後寫下書評的時間已經是幾週之後,我感覺自己就像是寓言之子喝下生命之水之後所見的各種異象以及可能,本書曖昧飄忽的文字還真的符合電影/小說設定的風格。但《沙丘》完整的故事是要說什麼呢?
其實講穿了,就是以「香料」之名的政權之爭,而不愧是科幻「經典」,本書中物質所代表的價值(例如香料跟水)、各族群之間各自的專長、習性,甚至反抗者的領袖等,都讓我看見有如《星海爭霸》這種即時戰略劇情的套路(但有鑒於兩個作品推出的時間順序,不難猜出,後者電玩更可能大量的參考了小說的相關設定),不過,我想說的也不是誰致敬了誰,而是閱讀《沙丘》的同時,不難想像這套故事影響了後續其他作品有多深遠。
回到故事的本質,《沙丘》也像極了一個典型的「你凝視深淵,深淵也凝視著你」的「人成神、神成魔」的故事,在書中,有許多時候,保羅的不安就像是讀者的不安,我們可以看見他極力在迴避一些東西,但這些東西卻又似乎像流沙一樣不可避免地將主角往下拉,作者不疾不徐地鋪陳著保羅亞崔迪的反抗餘生,把看似有轉圜餘地的命運寫的有聲有色,卻還是讓主人翁看似逃避不了地向下沈淪…
至於保羅亞崔迪,到底是解放弗瑞曼人並且打造夢幻綠洲的救世主?還是另一個哈肯能暴君血脈的傳承?相信在接下來的小說中會揭曉…但那也有待讀者繼續讀下去了!
《沙丘》電影與小說的差別
不得不說,導演丹尼·維勒納夫確實拍出了小說中的情境,無論是《沙丘》還是《沙丘:第二部》,在觀看電影後在閱讀小說,腦海裡的角色長相、甚至在看到關鍵劇情時都會出現漢斯季默的「啊啊~~~~」配樂,我幾乎已經認定:這就是《沙丘》了!
即便如此,小說跟電影還是有許多差別,首先,《沙丘:第二部》根本只是小說的劇情,也就是說,前兩部電影拍完,也不過是走完了第一本書。再者,有些劇情因為「傳遞的媒介」不同,而有所加強跟刪減,舉例來說,《沙丘:第二部》中塑造相當成功的「菲德羅薩」在小說裡根本沒那麼瘋,而那位在聖母腹中的惡魔妹妹,在小說裡,保羅攻下皇帝的主堡時,已經出生,但電影可能為了怕模糊焦點,僅以安雅·泰勒-喬伊(將飾演保羅的妹妹,在電影裡客串演出)一抹魅笑帶過…
這樣的配置當然沒有絕對的好壞,比起可以發散描述的小說,電影更需要聚焦一些重點才不會讓觀眾睡著(即便如此,《沙丘》系列對於不對頻的觀眾,依舊可能覺得無聊),但話又說回來了!這樣的「改動」也造成一些無可避免的「倉促」。在閱讀小說時,我們知道保羅亞崔迪的轉變、他的焦慮跟無時無刻抵抗著不可避免的宿命,但電影盡力塞進很多素材的調度之下,還是有一種:上一幕與下一幕心境轉變過快的衝突。
結語:《沙丘》原著更值得看,但更需要耐心去熬出香味
至於那一個最沒意義但也最愛被問起的問題:那小說跟電影,誰比較好?我只能說,原著黨肯定會更推崇小說的細火慢煮,但我書也只看了一本,就很難真正的說起自己會有什麼偏好,只能說,有生之年要看見有導演會把每一本書都拍完,應該比自己花時間閱讀完整套更難。身為讀者、影迷,我更期待《沙丘》世界觀會走向什麼地方,尤其在電影推出之後,開始陸續耳聞許多關於劇情捕風捉影的消息,原著絕對值得看,它比電影更長、更重概念大於敘事,有時間的讀者不妨一讀,跟著作者一起慢慢熬煮,不過這煮會煮六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