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買這本書前並沒有太多的思考,
只因為某平台力推、折價券沒花完、加上隱約有看到提到「心流」這個我有點感興趣的主題。
本書概念
本書用「時間」為觀點切入,討論從「相對」跳脫出來走向「絕對」的「醒覺」過程。在作者的想法裡,之所以有人間的煩惱、跟無法喘息的壓力,全都是因為陷入了時間的迷思裡,因為有了「時間」,我們才會看見過去、現在、未來的差別,有了時間,我們也會從生長的環境、過去的回憶中建構出自己現在跟未來的形貌,而也因為有了時間,人類可以不斷地挑戰極限,卻也在科技發達、步調飛快的現今世界中囚禁了我們的心靈。
在消除「時間」這個大前提後,「絕對」的概念就會被帶出,所有的「相對」都已經不重要,也因為沒有了時間,就沒有了過去及未來,每一個時刻都是「當下」,但當我們提起「當下」的同時,「當下」也成了「過去」,因此,真正的從時間的牢房中醒覺,當下也不存在,這就是在許多經典或哲學中所提到的「空」,而這個「空」,則象徵了所有的小我、念頭、甚至「意義」都已經不存在,所有的東西都只是「我」對世界的念頭所做的投射,而「我」並不存在,因此我們念頭裡的真實世界也並不存在,而這就是「非時間的永恆」。
其實,書中的概念就一直反復的提醒讀者要「放下念頭」,然後再有「『放下念頭』的念頭」,其中也提供了不少的「練習」,讓人在意識到自身「念頭」時,透過「參」的方式,抽絲剝繭的詢問自己這個念頭的由來,最後便發現念頭來自於「我」,接著,放下「我」的概念,用一個見證者(旁觀者)的角度去面對「我」,面對這個身體,然後讓更大的能量,書中提到的「祂」或者是「心」,來領導這一切,在這之中達到一個無我的境界,讓每天所做的事情「自然而然」的發生,也因為沒有了「時間」的概念,達到了「非時間的永恆」,這些人間的事情,不再重要,但還是能完成,甚至可以做得更好,但因為沒有了「相對」,跟「時間」所帶來的比較,也沒有所謂的「更好」,只有把事情「完成」而已。
讀者的理解
不知道看到上述文字的人是否覺得拗口,實際上書本的內容則更佳的拗口,更佳鉅細靡遺地陳述,作者透過科學、哲學的雙面論述,加深了書中的可信度的同時,卻也或多或少地降低了本書的易讀性。但回到一開始我的主題,我想了解的其實就是「心流」,書中短暫地將這個概念帶過,卻沒多做贅述(一部分的原因可能也是作者認為「心流」已是醒覺的一部分,刻意強調心流又是掉入了「相對」的維度裡面,反而稀釋了作者要說明的主題),也因此,在這裡,換我來介紹我所知道的「心流」是什麼東西。
心流 =一個極度專注的狀態
從一兩年前開始,我就有開始關注「心流」這個主題,雖然對心流二字的理解可能還是一知半解,但我相信這兩字的意思解釋因人而異,也不會跟我自行下的註釋相去太遠。所謂的「心流」,在我的想法裡便是「極度的專注』這個專注的狀態讓做事的人本身「忘記了時間」,或者可以說是做到「忘我」的境界,也因這種極度專注的狀態是從無意識中流出,這個時候人的念頭將不受任何東西的束縛,也因此所謂的「創造力」、「創意思考」等特質被無形中逼出來,再換句話說,所謂的「心流」狀態,是一個心靈上「毫無壓力」的「自然發揮」狀態。
仿間許多書本也提到不少關於心流,或者是與心流有著一曲同工之妙的介紹,其中我看過的幾本包含:丹尼爾.高曼的《專注的力量》、久賀谷亮的《最高休息法》、奧麗薇亞.福克斯.卡本尼和朱達.波拉克Judah Pollack《創意天才的蝴蝶思考術》等等...這當中也許未必都提到「心流」二字,卻不少提到「冥想」、「餐食冥想」、「動態冥想」等概念。也就是說,多數人認為的「心流」狀態,可以靠著「冥想」來達到,因為冥想便是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抽離了所有的念頭,然後將這個狀態帶入將做的事情上,已達到「心流」的功效。但在《時間的陷阱》中,作者認為「冥想」也僅是一個向時間提出「暫停」的方案,並無法達到「醒覺」,因此作者反倒沒特別在本書提到「冥想」的技巧。
我可以「醒覺」嗎?
即便書本讀到了最後一頁,作者也未給出明確的答案,因為人人都可以醒覺,但當意識到「我要醒覺」這件事時,又是落入了「念頭」、「念相」之中,然後又必須回到「反復」的概念中,透過「參」來提醒自己小我並不存在...用文字形容,它就像是一個無窮無盡的迴圈,而我也不認為看完本書或者是其他該作者相關書籍後的人可以達到作者筆下的「醒覺」。但我卻也認為人人都有「醒覺」的一天,而這是一個在意識外的醒覺,這也是為何我讀這本書時充滿認同的原因,因為在這本書中,我看見了我自己長期在心中的理論得到支持,即便認同及滿意也是落入「相對」之中,我卻還是必須承認我確實有那麼一點感到高興。(注意到了嗎?這又是一句落入「相對」的句子)
每個人的「醒覺」方式各不相同
最後,與其狗追自己尾巴一樣的重複同樣的描述,我決定自己下一個結論,而在這結論之前,我要先下一個前提:絕對的概念雖然與相對是不同維度,但在形容絕對時我必須用相對來舉例。
這個大前提如此重要,是因為透過這個前提,我們其實可以分析出作者想到「醒覺」的原因,作者「楊定一」博士,是生化及醫學的雙博士,在他的生活背景裡,擺脫不了的便是「科學」和「理性」,而即便在《時間的陷阱》中,博士用了無數艱澀難懂的量子力學、牛頓經典力學來驗證「非時間的永恆」,在一般讀者眼裡,這些論證「既有說服力,又無說服力」,因為一個抽象的概念在非本科生的想法裡很難被認同,但作者卻在其中悟出了哲學概念的醒覺,也就是說,即便書中強調「過去」跟「回憶」應該被忽視,但博士的想法卻來自於他「過去」所受的教育跟所涉獵的知識衍生而來。那麼再來談談「我」,也就是讀者本身,我得到同樣的想法卻並非來自於「量子力學」或者是「經典力學」,而是在求學歷程中不斷地去翻找關於「心理學」、「行為學」甚至是以前大學時期上的通適課「莊子」及自身的經驗中領悟出來的,《時間的陷阱》最後也提出了一個讓人振奮的結論,那就是這樣的一個「絕對」概念其實在各個領域都會出現,在讀者的認知裡,這就像是所有學派的最終匯集點,它是一切,卻又是空。而雖然現在我也不覺得自己能達到任何「醒覺」的感覺,卻認為在任何人的心智發展中,最後也都會走進這個永恆之中,只是每個人切入的來源不一樣,在心理層面上,我們根據過去的經驗記憶走到這裡,然後我們拋開一切經驗跟過去,走向絕對、走向永恆。
再補充說明一下「心流」
我還是無法忘懷這充滿魔力的兩字,因此又再次提到了「心流」,我也在逐一的練習所謂進入「心流」的過程,這種過程在進入的當下不會特別感覺,但在完成之後卻會覺得相當驚人。有明確心流的時候,就像是之前完成的幾篇4000字以上的影評,書寫的過程毫無阻礙,好像它自然而然的從我的手中變成一篇文章,而當完成後我才意識到自己進入了一個忘我的狀態,而這樣的概念,在《時間的陷阱》中也有提起,楊定一博士也說道,當進入「醒覺」後,他便不會感覺到「我」在完成事情,而是事情自然而然地發生、自然而然地完成,好像它本來就存在一樣。如果有人覺得這是作者本人在打高空,盡說些高大上的東西,但其實同樣的概念,在一個完全沒寫過心靈成長書籍的作家口中也有提到,這裡又要提到那本我其實根本還沒閱讀完的書:史蒂芬金的《寫作這回事》,他在書中說道:他不認為故事是他寫出來的,他認為他是在做化石挖掘、考古,他是把已經存在的故事「一點一滴挖掘出來」,這其中的概念,跟所謂的「心流」狀態不謀而合,而《時間的陷阱》中提到那些放棄「時間」觀念的人,在面對自身的成就所表現出的態度,往往是:不覺得有特別好,這樣的表現也許有人會理解成謙虛,但這是否也意味著「心流」的產生?在一些重大體育賽事時,「運動員的心理素質」往往是決勝關鍵,你可以看到有些獲勝者在受訪時的回答總是:「我就全力以赴」、「我沒想到我會拿牌」等等,這些人的想法裡往往想的不是「贏」,而是「如何去做這件事」,你能說這些運動員們沒有企圖心嗎?代表國家、城市出賽的他們當然想贏,但在決勝時的關鍵表現時,往往決定生死的卻是「平常心」、「發揮平常水準」,而這種過程,在我的想法裡,其實也是達到了「心流」的過程。
所以,要達到醒覺怎麼做?我真的不知道,但我知道如何去逼近它,而我相信這個逼近的過程,我也可以慢慢的體會到心流的奧妙。
延伸書評連結
ⓞ書評:大腦使用手冊:堪稱「實用」的技巧 :當時對本書的內容不太認同,逐漸發現其中提到的「一般化」跟所謂的「見證者」一曲同工
ⓞ書評-刻意練習:書中並未特別提到「心流」,但書中提到的「高原期」,其實也是避開腦中同樣迴路,轉換不同刺激的意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