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個人評分:★★(滿分五分)

藉著iTunes特價,在apple TV上買了這部當時上映在我印象中評價及票房都差強人意的《縮小人生》。

故事背景
故事很簡單,開頭也很簡潔,卻不知道為什麼劇情進到後來變成如此雜亂。一開始就看見科學家欣喜若狂的奔出實驗室,原來是「縮小手術」完成了!但接著時間進程開始跳躍,幾個月、幾年的跳法,逐漸來到了「縮小手術」普及卻充滿爭議的社會現狀裡…

一個好的故事,就是躲得大題小作,意思是就是當一個現實被建構出來之後,為了要讓電影有「重心」,鏡頭應該要對焦在「小人物」身上,而本片的小人物,就是一個與太太一起做縮小手術,但最後卻慘遭拋棄的平凡小民身上。不過,大題小作並不等於「大材小用」,大材小用的意思往往是「素材被浪費」、「故事不完整」,本片在確定基調以後,卻漸漸走往這個方向。導演想說的故事很多,卻說錯了重點,他想到了環境問題可以靠縮小手術解決、又想到縮小人是否可以擁有正常人一樣「大」的公民權、接著因為消耗品變少,開始討論到經濟危機…,然後,因為「小題大作」,因此又撥空出來談了愛情、人道救援、跟內心掙扎…,透過我的文字你可能會鼓掌歡呼:故事好精彩!但透過影片,你八成會像我一樣每一個重點都沒抓到,昏昏沈沈的快要睡著…

預算不足,還是用心不夠?
其實光是以這種科幻背景的電影,任何一個有看過商業片的觀眾都不免會想像一些「奇幻」的畫面,小人差點在魚缸淹死、掉進排水溝裡、大人扛著小人如紙箱大小的「家」一起去露營等等…信手捻來都是靈感,再加上現今的特效科技,想要呈現出「反差」並不困難。但本片卻將這些「最令人興奮的狂想」用在電影開頭的1/3,縮小手術的過程確實有趣,但隨那之後就變成了在平常不過的事情,所有的特效也僅剩下比《楚門的世界》還要不用心的人造天空,上班、約會、開Party,再加上因為男主角是遭太太「背棄」,他的縮小人生相當苦悶,而因為縮小社區的故事除了狂歡以外基本上乏善可陳,看到這裡我對這部電影的信心也縮小了。

想要真實探討,卻反而失真
現實與虛幻,該怎麼拿捏?才會讓電影中的科技是讓人憧憬而不是嗤之以鼻?那就是要在這兩個領域中找到「重疊」的部分,然後發展它成為自己的主題,《縮小人生》乍看似乎做到了,實則相差甚遠,怎麼說呢?

壞就壞在它「太認真討論現實」了,觀眾可以接受為了經濟、糧食等問題做縮小手術,經濟與糧食是現實問題:合理。縮小手術是虛幻的部分:合理。這個先決條件是合理的。但本片卻開始討論到「人權問題」,甚至有抗議份子被迫縮小,最後必須在「大人」的世界裡偷渡逃跑…姑且不談抗議的政治議題是什麼,「被迫縮小」的迫害方式,聽起來更像是「享受」不是懲罰,而與其選用其他會對身體或生命直接造成威脅的欺壓方式,「縮小」聽起來毫不省錢也似乎達不到威嚇效果。

而我所指的「太認真討論現實」,是想強調一個《縮小人生》面對的錯誤概念,就拿方才介紹的大主題「縮小以面對人口、糧食問題」來舉例,此時,其中重疊的部分是「解決人口、糧食問題」,它既是科幻跟現實都需要解決的問題,但僅說明重疊的部分並不能發展劇情,因此故事需要延伸,縮小手術可以延伸出縮小人生遇到的問題,但這些問題單純會是「比例差異」造成的問題(也就是科幻問題,觀眾觀影前可能無法想像又感到好奇的東西),可本片延伸的問題竟然跟正常大小的人類一模一樣?此時「荒謬」的想法就產生了,這就好像一部電影拍出外太空的場景,但緊接著卻出現太空人在真空的環境裡沒戴頭盔的狀況,試圖又讓觀眾有錯誤的情感連結,而當這件事情被開啟之後,挑毛病的心理也無法被關閉。

結語
本片確實沈悶,甚至麥特戴蒙跟克里斯托弗·華茲兩位演戲老鳥的演技都因為故事雜亂而無法發揮,而片中麥特戴蒙與越南激進人士的關係也擦不出合理的火花,刻意製造的「文化差異」一不小心甚至有貶低一方的嫌疑,綜觀來說本片吃力不討好,但也令人好奇導演在拍片時是否真的有「吃力」想過觀眾要什麼以及他最想說的故事到底是什麼。
 


延伸閱讀

專題:那些「反烏托邦」色彩的電影:如果你也不喜歡《縮小人生》與烏托邦社會截然相反的《反烏托邦》主義搞不好更有趣?

影評-獵殺星期一-如何讓它更好:雖然我也不是本片的一大粉絲,但同樣用科技解決人口問題,《獵殺星期一》的基調建立的非常簡單明確,動作片跟女主的演技也是一大加分



 

arrow
arrow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