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讀書就像讀人。看對眼了,才翻開、透過介紹,才認識。
這本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對我來說也是。
先是因為一個來訪台灣的中國客戶跟我討論了《三體》,讓我大為震驚(《三體》是中國作家劉慈欣所寫的科幻小說三部曲,內容很多生硬的科學成份),我對這個人的品味產生了好感,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她推薦給我的這本書:《黃金時代》。
這本書好看嗎?好看,但好難讀,而如今終於看完,卻發現要寫個書評也好難下筆。其實同樣的困境也發生在我讀完卡繆的《快樂的死》,一樣是探討好像存在主義的主題,看的當下、看完的片刻,也都有一些想法跟情緒不斷地翻滾,可我就是寫不出個邏輯來,而今用力探究原因,我想我大概猜出來了,也因此等等要寫的雖然說是「書評」,但其實也是「這書難評」的原因。
難評1:繁瑣
本書形容的感覺之細,每段話好像都可以細細品味,但卻不是堆砌文字、辭藻華麗的走勢,而是平鋪直述、生動描寫、口語化的文學,書中許多段落,單獨拿出來都可以當作「經典名句」,但它們卻樸實的躺在任何一個章節的某一個段落裡頭,用「影像化」來表達,就好像王家衛的電影《東邪西毒》、《一代宗師》給我的感覺,每一個細節都掌握到了、每一句話都有自己的魅力跟味道,就好像去一家甜點、湯品、主菜都是米其林三星級的自助餐,道道都驚艷,但對一些只想講求「一道完美」的讀者,太多的好菜反而乏味。
難評2:架構
《黃金時代》講述著什麼故事?老實說,你問我我還真的不是記得很清楚。你要我說《三體》三部曲在說什麼,儘管不懂那些物理現象、維度空間什麼的,我還是能跟你說每一集的走向。但《黃金時代》卻不行,一方面可能也是我花了太多的天數去讀,拆解這本書的故事以後讓我很難有一個完整的脈絡,另一方面則是《黃金時代》其實講述了不同的故事,本書中收錄的《三十而立》、《似水流年》、《革命時期的愛情》、《我的陰陽兩界》,讓我看久了迷糊了,我能說王二做了什麼好事,卻還真的不記得那是什麼時期幹的事。
難評3:背景
我認為這本書在對文革了解或者是對社會脈動較關注的讀者手中會更有想法,對於我來說,我雖然隱約看得出他諷刺戲謔的意涵,卻看不出個輪廓,這也是為什麼我有種「有口難言」的感覺,我就像表達卻少了文字,發不出我想要的聲音。
難評4:本來就不該評
讀書就像讀人,我認為看《黃金時代》的同時,讀者也在審視自己喜不喜歡這位作者,故事中不斷提起的性愛和自由,確實不討人厭,但我在閱讀的同時也不斷地問自己我到底有沒有喜歡這個故事。
書中的序中寫的一個故事:一個畫家畫出了英國倫敦天空是一片紅色,遭到眾人抨擊:天空怎麼可能是紅色的呢?結果走出門抬頭,發現天空真的因為污染成了紅色,而王小波筆下的故事就像那片天空,它本來不該是紅色的,但它確實像畫中一樣是紅色的。
秉持著這個精神,我也無法評論這本書的好壞、喜好。就像那片紅色的天空,因為他要是描述的貼切,它可能不受人喜歡,而既然受人喜歡,它就不應該描述的貼切。即便時空相隔多年,我確實也能跟作者筆下的心境達成共鳴,但同時我也抗拒著「認同」,我想這是我閱讀任何探討「存在本質」的書會有的心理,我認同它,但我不想承認我如此認同,或者是我不想「總是認同」。
結語
當我終於讀完《黃金時代》後,我感受到一種解脫,解脫在於我終於可以不用再面對王二的世界,他的故事就像是一部紀錄片,很難讓我有意願重看一遍,它太真實,即便筆法幽默也還是無法影響我看它的心情,我確實記下幾句挺認同的話,時不時還會在腦海中迴響,而我覺得這樣就足夠了。我想也許有朝一日我會花時間理出頭緒,但在那之前,我就先放棄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