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Image.jpeg

本來想將《流浪地球》的書評跟影評寫在同一篇文章裡,但後來發現兩者可說的內容實在太多了...

書本介紹

本書為中國科幻文學作家劉慈欣的早期作品,雖然本書命名為《流浪地球》,該主題實則是本書的其中一個中短篇,由於不確定我看的版本跟博客來販售的簡、繁體版有無差別,這裡也列出所有故事的標題,並介紹其中印象比較深刻的幾篇,本書包含:《中國太陽》、《鄉村教師》、《全頻帶阻塞干擾》、《流浪地球》、《帶上她的眼睛》、《地球大炮》、《鏡子》、《贍養上帝》,等八篇短篇小說,這之中很難寫出讀者心目中最喜歡的一篇,不如說說最「不喜歡的」吧!(其實這個「不喜歡」,也未必是對故事沒有好感,而是其所代表的背景跟科學論證太過堅硬,以至於我在閱讀時丟失了焦點),其中,《全頻帶阻塞干擾》、《鏡子》對讀者來說太過艱澀,一方面也是對故事背後想要描寫的「戰爭文學」或者是「老大哥正在監視你」這種形象較無概念。而另外一篇《地球大炮》,雖然主題很新鮮,但太過快速的時間線改變,讓斷斷續續閱讀本書的我抓不到「感覺」,自然而然也無法產生較強烈的共鳴。

 

文學加科幻

科幻文學,文學科幻。我其實並不太清楚這個詞的先後順序,也並不太在意。但在閱讀諸多早期的科幻作家如PDK的《銀翼殺手》(原書名:《仿生人是否會夢到電子羊》我比較喜歡,很詩情畫意)、艾希莫夫的《我,機器人》(後來以此為概念改編成電影《機械公敵》)、《基地》系列、《機器人三部曲》、到後來有幸拜讀劉慈欣的《三體》三部曲等等,這類型的科幻作品,我都統稱「科幻文學」,因為在它們的世界觀中,總是描述一個近在眼前或遙不可及的未來,文民隨著機器人、仿生人的出現,或者是跨星系的殖民所造成的心理、生理以及社會體制的改變。而同樣讓我很喜歡的作家「麥克.克萊頓」,他筆下的《侏羅紀公園》、《時間線》、《神秘之球》、《奈米獵殺》等等...,我則歸類成「科幻小說」。再次聲明,我的國文並不好,但把它們稱為「小說」,是因為在我的想法中,這類型的小說建立在一個與現實相仿的背景前,在這類型的書中,文明只比我們「多走一天」,好像就是明日會有的科技,自然而然就不會看到宏觀人類族群的演變(而這樣的差異在讀者眼中並沒有孰好孰壞,小說類娛樂性較高也較快進入狀況,文學類讓人大開眼界,但沈悶的時刻感覺卻多上一些)。

 

用科幻當背景寫詩

說明完筆者眼中的「科幻文學」,我才真正要進入介紹《流浪地球》書裡的世界。在《中國太陽》這個短篇中,一群無文化、教育背景的「鄉下人」,因為任勞任怨的工作心態,成了第一批上中國太陽擦拭面板的「先驅者」,作者很巧妙的利用這些角色的背景,來揣測上了太空之後回望地球的心境,又循著這個心境演變,告訴世人,當視野變大時,人類將不再被地球侷限,即便冒著回不來的風險,也要踏著夢想前往遙遠浩瀚的太空冒險。就一如許多短篇小說都會埋下一個「未定的伏筆」,本篇的結尾慷慨激昂,讓人在地球的讀者也跟著書中對太空充滿無限想像。

作家厲害的地方,不僅是對科學的詳細描述,在宏觀跟微觀的視角轉換也相當厲害,在《鄉村教師》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本篇運用兩個視角同時進行,一個高度文明、一個落後鄉村。高度文明的外星人在星系間發動戰爭,而此時地球上的小鄉村中,一個老師正在用生命最後一絲殘燭教學。兩件看似不相關的故事,在一個奇妙的時間點交織,那些在鄉村孩童口中認為「用不到的」物理定律,竟然碰巧成為外星人判斷地球文明是否該被毀滅的關鍵。本篇給人的想像無限,隱隱約約中也告訴著讀者們「知識」的重要,但作者並為陳腔濫調的說出「讀書才是脫離貧窮的唯一管道」,反而是冠上更大的遠景:攸關人類存亡,來歌頌教師的偉大、知識傳遞的重要,甚至用外星人的角度,來解釋這樣的「傳承」是多麽的不可思議跟美麗。

《流浪地球》,這個已被改編成電影的故事,相較於《鄉村教師》、《中國太陽》其實情緒層面上是相對薄弱的,但它的視野更大,將故事焦點聚焦在「人類文民」而非單一人物身上,其中說明了人類的心理因為預期的漂泊而出現的轉變、面對曾是代表生命的「太陽」如何因為即將毀滅而成為「恐懼的象徵」。電影裡獨佔整個主軸的「木星引力事件」,在本篇中反而不是重點,當宏觀描述結束後,故事又落在當時堅持流浪的少部分人身上,這些後來被稱為「人類叛徒」的科學家們,因為堅信自己的理念而犧牲生命。

本書其實並非都是對於太空的描述,《鏡子》以及《帶上她的眼睛》實際上將故事轉向還在地球上的人們,而《帶上她的眼睛》一直到了故事的中後段,才真正揭露了另一頭的「她」來自哪裡,相較於遠在外太空的孤獨,她的處境卻是更加悲劇性的存在:在一場前往地心的任務中永久迷失在地球最深處,即便最後她呈現不卑不吭的工作態度,有那麼一點點程度讓人感覺是在宣揚中國政府底下的勞工應有的心態(簡言之叫做「奴性」?)但確實讓人動容,也讓讀者看見科學家對「眼前任務」的執著跟盡責心態,有那麼一點點電影《我是傳奇》直到世界末日還未放棄研究的精神,只是威爾史密斯的角色更有「英雄」特質,「她」卻是默默耕耘只被主角記著,卻將被世人遺忘。

相較於《帶上她的眼睛》,《贍養上帝》就輕鬆俏皮許多,講述流亡的外星人「上帝」到地球來要飯的故事,儘管很有趣,但也道出了作家對「高度文明發展」所看見的隱憂,那就是人們漸漸忘記自己所擁有的技能,最終讓科技生鏽、讓能源耗盡。故事到了結尾也不免丟出上帝給人類的「忠告」,在我眼裡,這有那麼一點點像是《三體》故事的開端,上帝告知地球子民其他「兄弟星球」的存在,並且暗示其他較為高等的文民已比地球文明更早認清事實、更加冷血殘酷。

 

結語

也許我還沒廣讀這類型的「太空科幻文學」,所以當我翻開本書看見宏偉的宇宙觀時,除了讚嘆還是讚嘆,然後再看到每篇文章完成的年份,也會為作家的遠見感到意外。這好像當年閱讀《銀翼殺手》、《機器人系列》這種大師級作品的感覺。現在,華人科幻文壇有一個劉慈欣,實在非常幸運,我也期待這位科幻作家的出現,能夠喚醒華人科幻文學的「軍備競賽」,讓更多更有趣的主題被書寫、被挖掘,這樣的拋磚引玉不僅讓讀書的人受用,有了這些具有文化內涵的「題材」,下一部有如《流浪地球》這樣滂薄的科幻電影,同樣指日可待。


 

延伸閱讀:

影評-《流浪地球》:中國科幻電影的全新時代:改編自本書,中國第一部科幻史詩電影

《流浪地球》抄襲日本和台灣? 我記得的華人科幻電影:什麼?《流浪地球》惹上抄襲風波

書評-三體、三體:黑暗森林:同時具有人文跟科學的中國科幻小說巨作

arrow
arrow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