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jpg

本書一樣是在Overdrive上面的台北圖書館借閱的,說穿了是被書的標題給吸引,無論是我人生的哪個階段,不免對這種「幾歲以前...」、「想要...前,必須學會的...技巧」這類型的主題感興趣,平心而論,誰不想要讓自己的人生更成功?生活更順遂?不過,即便每次這類的標題都優先的吸引我的注意,但我已經不再購買這類型標題的書籍,這背後有一個關鍵原因...

首先,既然是書評,那當然還是要介紹一下本書。本書作者瀏海峰,上網查詢了一下,僅找到中國演員陳好的老公、還有一些中國的學者,似乎沒有作者的介紹,甚至我也在思考本書的作者是否用了筆名。即便本書強調的是《30歲前要知道的社交心理學》,作者並沒有特別強調「30歲」這個人生階段前與後的差別,代表本書的標題可能真的只是仿間一些打著「心理學」名號的「個人觀點」書籍,但讀書就像讀人,不可以貌取人,因此我還是讀了下去...

隨著書頁一頁一頁的翻開,我越來越確定我的看法沒有太大的錯誤,這本「心理學」書籍,又是一本打著「教學」名號的「個人心得」,我對這位作者不熟,也不了解他本身的背景,不過他也很難單純地以文筆服人,許多觀點跟故事都沒有考據的來源,你可以說他聽來的,也可說根本是瞎掰的,這有點像,今天我出了一本教導如何拍電影的書,但你並不認識我,我不是編劇、不是導演、也不是演員,可能只是一個愛看電影,但我就這麼根據我一生看過不少電影的經驗,寫成一本「電影教課書」是一樣的道理,然而,寫「好電影」「壞電影」的差異,我起碼還可以拿許多經典電影來做舉例,因為他們確實存在,但本書的許多舉例就真的毫無依據了,小王、美美、克里斯?一堆化名降低了本書的說服力,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更是沒有寫明來處,如果它們不是來自某本雜誌、某篇文章的收錄,那這些人的功名事蹟也可能只是奇聞軼事,一樣不可考。

看到這裡,你大概不難看出我對本書的評價不高,但我仍舊是讀完了,儘管他的收尾倉促,一個主題剛講完,也沒有總結就回到選單頁(我是用電子閱讀器Kobo閱讀,所以並不知道自己大概看到書的哪一個部分,而Kobo的特性是當書本閱讀完後會自動跳回選單),留下我一臉茫然。儘管,本書沒有給我太大的驚艷,倒是給了我一點想法,想要說說我挑這類型書籍的幾個準則:

自我學習類型書籍
有鑒於今天科技發達、工作繁忙,相信很多人在車水馬龍的街道上迷失了自我,有人靠著朋友家人協助、有人藉著興趣或毒品的幫忙,試著在滾滾洪流中抓住自己,想必也有人跟我一樣,靠書。讀書,我們可以看見別人畢生心血的結晶,成功人士的想法,然後從文字中慢慢勾勒出自己的長相,也因此,仿間「自我學習」、「心靈成長」的書籍越來越多,而曾經經歷的人生低潮(現在可能也還在谷底),讓我自然也讀了不少,不過,人生有起有落、書本也有好有壞,我們很難知道人生的高點在哪,但書本的好壞卻有跡可循,撇開錯別字、文法、邏輯不清的書籍(通常這種問題應該是出版商也要幫忙留意才對的),要挑一本「有幫助」的書,我覺得必須認清底下幾個事實:

不要選作者的名字是筆名的書
如果你是在看言情小說、或者是虛構內容的讀物,筆名並不構成什麼太大的問題,你想看「九把刀」還是「七把槍」,只要寫得好的,就是好書。但心理學、色彩學、或者是各種不同的相關學科,即便它並不像是火箭科學一樣讓人難以理解, 它依舊是一門「學科」,這類型的書籍,如果作者不願意透露自己的姓名,等於是隱藏了自己的成長背景,這樣的作者,很可能也只是藉著本書抒發一些人生經歷,那此時「主觀」的色彩就會充斥本書,讀者也就無法看到一個相對客觀的心理研究。

不要選打著聳動的標題的書
「幾歲以前...必須要...」、「做對了....,必定能...」,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對這類型的標題特別有印象,它們無論放在哪裡,都會因為聳動的標題而變得顯眼,這可能是出版商的伎倆,要讓經過的人一眼就被吸引,有時候它們也會打著類似「速成」的名號:「只要搞懂...,就能...」,如果要說到心理學,這樣的標題倒是蠻切中消費者懶惰的心理,認為真的只要這本書,就可以達到我們要的目的。如果這本書的主題是一些艱深的學科,而你真的無從開始,也許它可以變成你的「入門書」或者是學科「懶人包」,但如果你真的想學點什麼,或者是要努力找尋自我,那這種標題的書籍,真的看看就好,不用多讀。

X不要選宗教類或教條類的書籍
我知道這麼一說可能會有些爭議,但我這麼介紹並不是說宗教不好,而是宗教人士總不免會玄揚一下該教的教義,而有些教義難免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而有些過時,自然就會因為這個原因而限制一些新的觀點。同樣地,不需要是宗教,也有許多書籍會「教條式」的宣導一些觀念,例如:千萬不可以在12點以後才回到家...之類的,儘管背後可能有某個合理的原因,但太過死板的規定、非黑即白的分類方式,會謀殺掉一些思考時的彈性。

V要先翻過書的內容
這有點像是廢話,買書之前先看看內容才不會買錯,但怎麼看也是一個重點,除了看分段的標題是不是有邏輯,可以的話也翻開其中幾個章節,看看文字敘述是否通順,最重要的一點,要看書末或每個章節的最後一頁,有沒有「備註」,這些備註就像以前寫論文教授一再強調的「Reference」,也就是這本書的這些觀點,分別來自哪些人的研究、哪些文章的摘錄,自我學習類的文章觀點,不太可能會無中生有,總會有什麼原因、什麼啟發,才會寫成一本教導讀者的書籍,因此,完全沒有reference的書,或者是備註裡寫的東西多半是沒有公信力的來源時,這本書的公信力也會大打折扣。

X不要買太便宜的書...
這是一個有點詭異的論點,但也不是說只要是貴的書就是好書,但一本書的定價除了書商的行銷以外,跟作者的名氣以及創作所花的時間有關,一個作者如果花了畢生心血完成的書,當然不希望書商賤賣,反之,如果只是隨筆紓發,能賺點錢也不錯。價格同時反映在書的厚度上...,論斤趁兩的話,厚的書因為花費比較多的資源印製,相對來講價格當然也就提高,而越厚的書籍,想當然耳會比薄薄一本自稱「心理學」的書籍更加內容豐富,所以,書的價格也或多或少反映了該書的評價。

最後,要看...就要看很多本書
我建議的最後一個選書重點,其實就是大量閱讀。因為再怎麼選,我們都不能百分之百確定找到一本適合自己的書籍,此時,大量閱讀就變得非常重要,只有不斷的去找尋不同人的觀點,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觀點。大量閱讀的方式有很多,其中一個方式,就是從你喜愛的作者、喜歡的觀點出發,從那本讓你愛不釋手的書中,去看相關人士的其他書籍、相關研究的其他論點,透過網狀的連結方式,來拓展某個視野。當然,如果看完某書對觀點有所疑慮,可以去找完全相左的幾種觀點來閱讀,然後用同樣的方式網狀連結到下一個相關的觀點閱讀。好壞是相對值,如果只看了一本書,只讀了一種觀點,是沒辦法分辨它對你的適用性,多方涉略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好書。

結語
希望以上的觀點對你有所幫助,因為《30歲前要知道的社交心理學》的文筆就像這篇文章,沒憑沒據,純屬個人經驗的直覺分享,供您參考。

arrow
arrow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