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A6DC1A-B1E6-45CD-89B5-C63972AD0D90.jpeg

最近,因為疫情又待業的緣故,待在家的時間變多,照鏡子的時間就變多,鏡子照多了,就會開始想想自己的每一件事,其中被我想起的一件,就是最近書看得少了...然後,就像一個健身的人會斤斤計較攝取的某個營養成分不足一般,我開始想辦法規劃如何加入更多的閱讀計畫...

不過,回過頭來,為什麼我會開始看書?其實說來丟人,閱讀從來都不是我的興趣,書看著看著,就成了習慣,但為何養成這種習慣,可能要從小時候說起...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今天,我們都知道這句俗諺有些偏頗,其實各行各業只要努力認真,都可以達到日本人說的「自慢」,也就是如「達人」一樣的境界,每一件事情做得好,都值得驕傲。但在我從小的家庭教育裡卻並非如此,我的父母認為,唸書是翻轉財富的唯一途徑、知識是創造機會的重要橋樑,但印象中在小學的調查表裡面,時常記得要勾選「家境小康」的我,其實並不需要十年寒窗一舉成名的改變,來脫貧致富,但每個家庭成員都在看、每天都被要求要看書後,閱讀也就變成一件:就算不是吃飯睡覺等級,也算是練鋼琴學才藝等級的必做項目。這些「被要求的項目」在我到了高中的年紀以後便不再受強制性的約束,「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記得嗎?當「讀書當作興趣」碰上「讀書為了考試」,當然是改變人生的考試比較重要,也就沒人管我念的是什麼書了。當時最愛看麥克·克萊頓的科幻小說,看的不是很懂,但厚厚一本拿在手上翻,感覺也挺厲害的,那個時候的我,還沒開始開闊不同的閱讀類別,就是科幻小說,而且還要不能太哲學的科幻,一定要好萊塢商業大片翻拍等級的科幻,我才坐得住、讀得完。

與自己對話,求神問卜不如閱讀
大學四年我面對了一連串的挫折跟打擊,不過那倒也不是什麼肝腸寸斷的傷心體驗,充其量比較像是「年輕人慣有的煩惱」, 然而不知為何,我無法像同儕求救、也找不到一個可以帶我走出陰霾的理想角色,我記得大三大四的兩年,有好一陣子我一頭栽進圖書館裡,挑幾本書拿起來就看,累了就趴在桌上睡,睡醒之後發現冷氣沒開滿頭大汗,站起來走一走,換個位子,又重新一次相同的循環...當然,我也看一些考試會考的東西、寫一些一知半解的報告,跟同學在館內巧遇、打招呼,然後偷看一下他是否帶著哪個沒看過的妹子,現在回想起來,我的大學生涯,最親密的接觸,好像就是雙眼到書頁間的距離,整個同班同學,被隔得遠遠的,我聽不見大家說的:「在大學時多結交好友」、「以後這些都是你的人脈」這類的話,我的大學好像陷入回憶裡面,有些是我自己的、有些是那些作者的。

雖然這麼說很對不起一路上遇過的所有人,但在這段期間裡,書本似乎是教導我一切道理的老師,有情緒問題就看心理相關、社交障礙就看看人際關係的分類、有不好的想法就看個犯罪小說、有點愧疚就讀雞湯文章...我自卑的大學生活,書幫我僅止於「孤獨」,還不到寂寞。

擴展人際圈,聽別人沒說什麼
然後,我踏入職場,當然中間還出國唸了一年的研究所。就算我再怎麼面壁,當人際圈被迫擴大,心理的高牆就像被子彈射破的降落傘,「噠!噠!噠!...噠!噠!噠!」機關槍連發幾槍,傘就破幾個洞,加速撞擊充滿人群的地面,此時的書就像軟墊,沒有它們的緩衝,我感覺自己恐怕已經粉身碎骨,我抱著書,就像沈船時緊抱著浮木的受難者,這時的書,好像試著幫我告訴別人「我想說的是什麼」,但直到今日回想才發現,原來當時急著翻找這些文字,其實是為想了解別人「沒說的是什麼」。

職場把過往的新仇舊恨都搬上檯面,不是對別人的,是對自己的。過去少做什麼讓自己不足,現在多會什麼讓別人滿意。每一個人講話都很直覺的拐彎抹角,但又好像出門之後瓦斯忘了關,你總會聞到什麼不對勁的味,然後因為一個不小心的動作點燃整個空間,就這麼氣爆了幾次,你也曾了某人的「未關瓦斯」,細數上班後的日子,自己又爆氣了幾次?此時的書本,是創傷後癒合的藥草、是強身健體的偏方,慢慢地,閱讀從「練鋼琴學才藝」的頻率,漸漸變成「吃飯睡覺」等級的習慣,我不能說書本在職場的人際關係或工作技能上幫了我多少,剛剛說過了,這是「偏方」,但倒也不是吃重金屬穩定心靈久之變成智障的毒藥,多吃沒什麼不好,話說,我想多吃還不一定都吃得了呢!

今天以後的未來每一天,閱讀何等重要
就像人類的存在在演化的歷程中還算如此的微不足道,從已知用火到現在,人類都還算在同一個時期,從我開始用文字記錄閱讀的內容以來到現在,也都還算是「今天」。

今天,我開始意識到自認為記憶再好,看過的書也馬上就忘掉
今天,我發現看過幾本書之後,我也想留下點什麼未來看到
今天,我還沒遇到瓶頸或者是還活在瓶頸裡等待足量的累積以獲得突破
今天,我才真正感覺自己開始真正用力地閱讀,所以我說:
今天,我想說我決定開始閱讀的原因。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閱讀 kobo 博客來
    全站熱搜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