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rmation_snacking

昨天本來想在12點以前躺平的...卻因為一個不小心關上電腦螢幕前不小心打開Youtube、又一個不小心點進一個感覺很有趣的頻道,一個不小心又把影片給看完...一眨眼之間半個小時過去,又到了12點多才睡覺

以上的經歷應該很多人跟我一樣都有過吧!

甚至我相信肯定有人會說「才半個小時而已!」,一眨眼天亮都有過呢!

實不相瞞,我也確實有一個不小心到凌晨兩三點還在網路上東奔西走...具體來說也不是在忙什麼project或工作,就是睡前忍不住想要上網滑個幾下。只不過,到底是為什麼手機、平板、電腦有那麼大的魅力可以抓住我們的眼球,但正事卻很難呢?具體的研究就不贅述,簡言之,不用大腦思考也知道,現在是一個虛擬的時代、數據的搜集跟分析,讓這些裝置們,越來越懂得「投你所好」,推薦名單裡總不乏你一定會喜歡的內容,就算這次你不喜歡,因為在該影片、貼文的停留時間太短,於是下次就少點推薦,最終的最終,你的推薦清單裡肯定會充滿「你想看卻還沒看」的內容。

kojo-kwarteng-y-jrjUKYOsc-unsplash

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亞馬遜的創辦人貝佐斯也在他的《創造與漫想》一書中說過:

因為工具的改變,人們開始偏愛淺嚐知識,畢竟在手機、平板、電腦上面要看完一篇長文太辛苦了,短影片、抖音、懶人包,這些輕鬆易懂的內容更吸引人一些,貝佐斯認為,因為新型態的出現,人們的注意力也會開始縮短,而這種「淺嚐知識」的行為,還有一個英文名字叫做「Information Snacking」(延伸閱讀:書評-《創造與漫想》:從網路賣場到外太空,亞馬遜如何改變世界)

Snacking 就是吃零食的意思,而淺嚐知識就好像在虛擬世界裡淺嚐獲得的訊息,但不做更深入的研究和專研,只是「snacking」,就是有什麼吃什麼,想像大賣場的試吃專員拿著用牙籤插好的「OO牌狗屎味香腸」,開玩笑免費的香腸欸!你就拿起來吃了,也沒仔細聽他是說「狗屎味」...

好啦!這樣說有點過分,畢竟看到「狗屎」這種強烈的字眼,誰不會定睛確認之後才放進嘴裡呢?雖然說得很過分...但換個角度想想,隨著健康意識的抬頭,放進嘴巴裡的東西,你或許還會先看一眼它的成份、外觀,是否有足夠的營養價值,或符合心目中「色香味」的要求,但...

我們對「大腦吃的東西」真的有仔細看過嗎?


 

Snacking的風險

tyler-nix-ZPYMp9Q6Y1A-unsplash

其實,我想就跟「所有吃零食」可能會帶來的副作用一樣,只是變成「大腦版本」而已,吃零食是一件想擋也擋不住的衝動(除非你是C羅),可是零食吃多了!我們就會想辦法捏著自己的肚肉跟自己說:

「不能再放縱下去了,我要減重!」

又或者,我們會開始想辦法減少零食的攝取,以達到心目中的健康狀態跟身形,畢竟,誰想要接下來的日子洗腎度日又或者糖尿病、高血壓纏身呢?

可是我發現...Information Snacking有一個很可怕的現狀,那就是多數的人(如你我),會一不小心被它偷走一堆時間(這算勉強還能接受,吃零食也難免偶爾放縱),但少部份的人...會真的把「資訊零食」當成是真的食物在攝取了!而且當你用滿懷擔心的表情告誡他們時,對方往往會斬釘截鐵地告訴你:

「有啊!我有啊!我在網路上學很多東西!」

這種堅定不移的態度,就是真正可怕的態度...它會把我們走向沒有自知的「腦殘之路」。


 

使用網路的時間變的超長,但卻不記得自己用它做了些什麼

neonbrand-8UmAIMM55sA-unsplash

待業以後,人待在家裡的時間被拉長了(事實上,是幾乎都待在家裡)

本來預計要做的很多事情,也從一開始「信心滿滿」變成「興趣缺缺」,恐怖的是...即便我的時間變的更多(因為面試機會變少),我卻感覺能做的事變得好少...不知不覺中,所有的時間好像都給了電腦和網路,卻想不起來實際上做了什麼有意義的事情,讓我付出的這些時間「值得」。

但也許我該覺得慶幸的是,我對這樣的狀態一直頗有警覺、甚至因此感受到沮喪跟憤怒,這代表我會想辦法克服,而且我知道我總會找到方法的。但話說回來,有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吃資訊零食的當事人,對沒有營養的東西是不具有免疫力的,再吃一點就好!這是最後一根薯條了...再看一個短影片就好,反正才五分鐘...

這種自我欺騙還算是「輕微的症狀」,更可怕的症狀是,騙自己說:

薯條裡面也有馬鈴薯,所以很健康...影片裡面有介紹一些奇聞軼事,這是以前我不知道的知識,所以我在「學東西」。

這類型的自我欺騙,就是真正在讓我們的大腦、身體越來越不健康的真正元凶。就好像偶爾吃零食沒問題,但把零食或速食「當作正餐每天吃」,就真正的會毒害我們的身心靈。事實上,我認為「Searching 上網搜尋」都比「Snacking 吃零食」還要來得健康許多,畢竟當我們「Searching」時,是帶著想法、帶著問題在找答案,可Snacking卻是「不作挑選的攝取」,而且還記得嗎!現在的數據收集已經精細到可以針對你的喜好來投遞你感興趣的內容(延伸閱讀:書評-《數據、謊言與真相:GOOGLE資料分析師用大數據揭露人們的真面目》),也就是說,如果不主動挑選攝取的資訊,那你眼前的螢幕會先從推薦你吃薯條開始、接著薯餅、薯格格、金黃脆薯...然後變成炸雞,別期待看到「舒肥雞肉沙拉」了!依照你的喜好,只會有越來越多的垃圾訊息丟給你...


 

如何過濾有用的資訊

absolutvision-WYd_PkCa1BY-unsplash

如果問我,我肯定會很偏頗的說:「看書吧!看書安全些!」當然,看書也難免會看到八字不合的內容(不推薦的延伸閱讀:書評-《人生複本》:如果有個平行時空,我會阻止自己浪費時間看它)。不過我一直深深相信,當一本書發行的過程中需要的流程相當繁瑣,過程中肯定經過一定程度的篩選,也就是說,你在書上應該很難看到只寫著「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模仿羊叫聲的內容(但在網路上這種內容不難找到)。只是人人都有自己的「大腦飲食方針」,看書當然也不是唯一的方法,因此我推薦的另外一個方式,是針對網路資訊本身:

  1. 回想
  2. 有目的的看
  3. 研究/記錄

回想看過的東西,內容代表什麼?有什麼意義?其實眼花撩亂的廣告、玲瑯滿目的數位商品或影片未必都是壞事,如果今天你是一個做數位行銷的人,就會很自然而然地分析看到的廣告,例如用什麼樣的廣告詞吸引觀眾?是否根據時事趁勢推出的廣告?它的客群是誰?主要競爭對手又是誰?換句話說,所有放在網路上的東西,通常都為了某些目的存在,就算是沒意義的短片,發影片的人是否想透過這種方式去吸引流量?然後再把流量換成下廣告的籌碼?就好像小時候班上總會有一位譁眾取寵的同學,就算你對他的笑話不感興趣,但總會納悶想著:「他為什麼想要吸引注意力呢!」這種納悶的感覺,就是這種精神!

「有目的的看」和「回想」不同之處在於,當你回想時,你是在想像對方的目的,但「有目的的看」則是先找自己會去「Snacking」的原因,你是為了單純放鬆心情?為了了解現在網友都在聊什麼話題?還是遇到創作瓶頸所以刻意用網路上閒逛的方式來「找尋靈感」?就好像自我飲食紀律甚嚴的人,也會有幾天大吃零食,然後很清楚明確的知道「我現在就是需要吃點零食發洩」又或者是健身的人常有的「cheat day」,規定每個月某一天讓自己不受控制的吃想吃的東西...安排目的,就是意識到「Information Snacking」這件事,並把它當作一件「休閒活動」來執行,而不是毫無防備的不斷攝取無用的資訊。

「研究和記錄」,則是我自己偏好的方式,他有點像是「回想」和「有目的的看」的綜合體,記下看到有趣的東西、新穎的話題,以便之後有機會在演講的時候拿來當梗,又或者是挖深更多訊息時,記錄下自己搜尋過程(不一定要紙筆,也可以用圖畫或自言自語的方式產出),也就是刻意整理這些資訊,把它們串連在一起,就像是一顆樂高沒什麼意義,只會踩到的時候哇哇大叫,但一堆樂高就可以組成房子、火箭,試著把知識組成想要的東西,就算有些天馬行空或牽強,但透過刻意連結的方式...絕對也比吃吃零食有點意思。


 

自我勉勵與互相勉勵

element5-digital-RPjyNMHDrFY-unsplash

在《跟著柴鼠學FQ做自己的提款機》一書的開頭講到一個我很喜歡的概念,這兩位用深入淺出的方式教人理財的作者認為,「專注」是現代社會很重要的資產,也就是說,無論我們學事情是快是慢、天資聰敏還是愚鈍,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專注在一件事情上足夠的時間」,從每天是否專注完成自己的任務,到一輩子...是否有一件永不停歇的事情等著被完成(延伸閱讀:書評-《跟著柴鼠學FQ做自己的提款機》:一本開始你的投資理財前必讀的參考書),網路世界是一個很棒的推手,但它可以更輕鬆地成為一顆絆腳石,讓我們在追尋人生目標時摔一個大跟斗,也許我容易緊張吧!但看著我們的上一代,因為進入網路世界起步較晚而對FB、網路影片毫無抵抗力的同時,發覺自己對網路的免疫力也遠比下一代、下下一代的原生網民(出生就有網路)來的還要差,當然,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優缺點以及問題要面對,但既然發現問題,就要努力想辦法解決(書評-《行銷5.0》:唯一不變的就是變,疫情如何加速影響行銷人的世界?)

我不想被網路綁住,它是我的工具,駕馭它才能更有效率地做更多事情,共勉之。

(本篇文章所有圖片素材皆取自:Unsplash)

arrow
arrow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