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精華課

《劉必榮談判精華課》實體購書連結:https://tinyurl.com/ycxzydu4

《劉必榮談判精華課》電子書購書連結:https://tinyurl.com/yczj3avh

早在大學時期,就因為因緣際會聽過劉必榮教授的「談判技巧」課程,一直隱隱約約記得這位有著書卷氣息,講話清清楚楚的講師,似乎也在畢業後閱讀過他的書…前陣子因為一頭熱,買了一堆電子書,猛然在書單中看見這位熟悉的面孔,也就是這本《談判精華課》的封面。

自從步入社會之後,不免遇到許多「談判」的場合,不管是遠在天邊的「原廠」又或者近在眼前的「同事」或「主管」,生活無不是談判,但說真的,我從來也沒認真在「談判的架構」或者「意識到我在談判這件事」上,此話怎講?就好像我們每個月都領薪水、每天都在花錢,但不等於我們懂什麼叫做「理財規劃」、每天都在講話聊天,卻從來不認真想過什麼叫做「溝通技巧」…

仔細想想,關於談判這回事,還真心沒想過要「特別去學」,畢竟它不像是一個淺而易見的「技能」或「專業」,醫師執業要執照,但談判好像只要有張嘴的人都可以談,不過今天看完《談判精華課》之後,才真正的被「談判這門學問」給大開眼界。


 

談判不等於溝通
回到我剛才的論調,談判是溝通的一種,但溝通卻不等於談判,劉必榮教授在書的起始也提到了這個差異,且在定義上告訴讀者:談判不等於溝通、也不只是辯論。在架構上,談判有分「整合型」和「分配型」,整合求同、分配求異。不同類型的談判有不同類型的切入點以及方式,當然書中的內容博大精深,我也就針對特別有印象的部分介紹:

創造一個無法容忍的僵局
很有趣的,當劉教授開始介紹談判時,我還真沒想到「談判怎麼開始的」,在閱讀本書之前,「談判開始」基本上就是廢話,阿不就是兩個人坐下來就談了嗎?我當然也知道要談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沒想到的是,當兩方都認為談判可解決時,真正重要的起頭是「僵局」,要創造一個僵局談判才能開始,而「開局」也有分許多種,一方強一方弱、兩強、或三方勢力等等,而當僵局出現後,「解法」就是談判動用手腕的地方,書中介紹的方式包含:議題掛鉤、結盟等。透過「怎麼開局」以及了解桌上的對手的狀態,談判者才知道要用什麼方式出招,又或者憑藉什麼方式應對。

Must、Want、Give
當然,談判的人事時地物非常重要,書中的介紹以及所舉的例子也詳盡清楚,但我更想講的是「Must、Want、Give」,這三個「念想」成了談判中最重要的因子,我們有什麼一定要得到的Must?有什麼是想要的Want?又有哪些東西是可以放給對方的Give?同理來說,對方呢?他們的這三個要素又是什麼?或者可能是什麼?而談判的過程中,不但是要得到我們想要的,也要顧及對方想要的(否則我們想要什麼就有什麼,那就沒什麼好「談」了),但這三個要素並非絕對,因為在談判的過程中有可能會轉換或修正,就像是書中提到的「柱子」,支撐對方談判基礎的柱子是什麼?如果我們可以給對方他們想要的東西,有沒有可能把他們的柱子換成我們給出去的柱子?

另外,作者不時提到的「燜」的藝術,也是讀者可以反覆咀嚼的談判技巧,有時候我們想要的東西到了,又不能太快出手,以免被人一眼看破,就需要透過「燜」來「等一下」,又或者是用「燜」來讓對方著急或另有動作。這也讓我慢慢看懂在職場上同事或主管在針對議題上的行為,有時候身為執行者的我們總是急著想把事情搞定,但卻發現老闆不急急死部署,當然,也有可能是上位者遺忘或太忙,但確實有許多的談判,反而是「等」出來的,立即回覆未必是正確的時機,「燜一下對方」反而能有更好的結果(一切識情況而定,並非絕對)。

議題排列以及戰術魚骨圖
最後,我很喜歡的概念就是「議題排列」跟「戰術魚骨圖」。議題排列的部分就像是寫一篇文章,有直接破題、起承轉合、倒敘法等等(這是我自己的舉例,非書中舉例)。明明知道要討論的議題有那麼多,但怎麼排?過去從來也沒想過順序的事情,又或者「想過,但並非戰術考量」,舉例來說,當我有求於原廠時,我會排一兩個比較簡單的議題先和對方談,而且會讓對方滿意(討好對方、故意放給他們),然後才會談比較難的議題,我這是戰術考量嗎?可能是吧!但比起「戰術」,更像是一種「溝通上的直覺」,認為要先給對方一點好處再來談難的事情,但《談判精華課》卻將每一種議題排列呈現出來,並且針對不同的佈局來描述「談判者想要達成的結果」:

先討論難的議題,後面用簡單的收尾,這種形態是為了什麼目的?
先簡單後難,又是期待怎樣的結果?

比起我的「溝通直覺」,我習慣的溝通方式更容易被對方掌握住脈絡,我認為我談成了或沒談成,也都沒想過背後可能的原因,總是以為破局的原因八成是:我要的他不能給。因為不了解架構,自然而然也就失去了修正談判的機會。

至於「戰術魚骨圖」,裡一條直線中畫出的:

  • 期待線-對方對談判的期待
  • 所獲線-對方與我談判的所獲
  • 選項線-對方的其他選項

則是一個簡易的評估工具,讓談判者可以透過簡單的圖,來確保我們提出的東西是否接近對方的期待線(他們更滿意),或者是接近了他們的選項線(考慮其他人的可能),精華課中也透過「操作選項線」、「操作所獲線」等方式,來讓談判有更多彈性的空間,就好像打一場撲克牌,透過叫牌來猜對方的底,試著將手中的牌打出更好的結果。


 

結語
《談判精華課》是一本把談判的架構介紹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教科書,儘管剛開始讀的時候有被五花八門的內容給震住,想說這些東西要全部記下來也太難了吧?但越看到後面,當劉教授把每個主題又再次架構性的歸類、介紹、跟打包起來之後,就會越來越看得出談判應有的脈絡,這也衍生出我在閱讀本書之後的心得:

原來生活處處是談判!

這心得很芭樂,但卻是肺腑之言,首先,我的意思不是像之前閱讀過的每日99元的「爛書」-《敢要就是你的》,把「要東西」以偏概全當成「談判」,換言之,「生活處處是談判」的意思也不是「開口講話就是談判」,畢竟在《談判精華課》中的談判第一步便是:創造僵局,如果日常生活中的溝通是一拍即合,那就沒有什麼僵局,談判也就沒有開始。我指的「處處是談判」,是發自內心覺得:原來我步入社會之後面對的同事、主管、老闆們,都或多或少知道「談判的本質」是什麼,甚至他們都也會個「一兩招」,像是書中的「掛鉤」、「定錨」等名詞我也沒有少聽…但我還是不懂談判,為什麼?

這回到之前看過的書《知識的假象》或者是上一篇書評才寫的《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多數人對於「解釋自己會的東西」是缺乏系統性跟未必「實質理解的」,關於談判這回事亦同,一知半解有時比無知可怕,因為這讓工具變得缺乏「靈活性」,就好像《窮查理》一書提到的「鐵鎚人傾向」,手拿鐵鎚的人,把所有事情都當成釘子…談判要活用,絕對不能只懂個「一招半式」,因為這會讓本該是充滿無限可能的桌上藝術,變成街頭打鬧,只懂得擺黑臉的談判者變成無理取鬧、只會做好人的則永遠談不到更好的合約…

談判,是一門高深的學問,當然不可能閱讀完這本書就獲得作者40年談判的功力,但好在蒙格的「普世智慧」我也深信不疑,當我們了解工具、了解一門學問的基礎概念,並且知道怎麼運用時,也許我們不會變成一個頂尖的談判專家,但面對「市面上這些一知半解的人」,我們更懂得怎麼進對應退,或者起碼,當我們遇到談判高手時,試著不要讓自己變成牌桌上那個搞不清楚誰是笨蛋的小白癡。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書評-《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查理蒙格的普世智慧,是股票及人生成功的關鍵

ⓞ延伸閱讀:書評-《知識的假象》:比《專業之死》更適合說明人類的無知

ⓞ延伸閱讀:書評-《敢要就是你的》:一本提醒你亙古不變的真理卻少了專注論述的工具書

ⓞ延伸閱讀:書評-《哈佛法學院的情緒談判課:5大核心情緒策略,創造共贏成果》

arrow
arrow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