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405

文章連結:台灣女傑曾格爾 登頂世界最危險高峰

「安納普納峰景色壯闊,海拔8091公尺,雖僅排世界第10,卻最致命,因天氣惡劣,頻繁的雪崩把許多登山者掩埋,1900年以來244名挑戰者中72人死亡,死亡率近3成...」

以前每次看到這種不顧性命攀登高山的新聞,都會覺得這群人是不是瘋了?而根據台灣的普遍民情:

他們不僅瘋了,還浪費國家資源。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網友普遍覺得浪費資源的原因,八成是因為每次只要到了颱風季節,總會有一兩個登山客會選擇義無反顧的登山、衝浪客為了逐浪而下海,然後惹得消防隊或海巡署得出人力救援,要不就是偶爾有些「經驗豐富的登山客」選擇獨攀然後失足墜谷,一樣勞師動眾需要救援...。

撇開那些「往死裡去的」不提(也就是在颱風天或天候狀況不佳的情況下硬要闖關的遊客),那些獨攀遇到山難的人,又或者這篇新聞提到的29歲、史上最年輕無氧登頂安納普納峰的曾格爾,難道他們也是「罪該萬死」或「浪費資源」嗎?如果今天我們斟酌的點是「這是危險活動」而不去做,那就衍伸出另一個問題:

哪一件需要突破的事情不危險呢?

只是危險的未必是生命、也可能是金錢、名聲或不可逆的時間,但沒有一頭栽進去的活動,哪能締造成功?

sylvain-mauroux-WI8phMvAEMI-unsplash

(圖片來源:Unsplash)

在職場打滾了一陣子,會發現很多時候,創業者的成功也是孤注一擲,是「All in or nothing」,當然,這樣的冒險不會賠掉生命,但也許一賠就會賠掉積蓄,雖然有人會說,留得命在還有機會東山再起,但話又說回來,在面對「生死攸關」的評估時,又怎麼樣能界定「危及生命風險」這回事呢?以曾格爾的故事為例,她為了訓練自己能夠無氧攀登,首先她先對登頂的環境做了評估,選擇相對安全的清晨及半夜。而針對體能的部分,雖然僅僅只有三年的登山經驗,為了這次的攀登每天訓練自己爬200層樓、跑步20公里、負重訓練、高海拔環境的模擬訓練等...這些都是做足了準備,而非喊一聲:我要攻頂!就帶著裝備訂了機票貿然前行...

換句話說,危險的定義在於風險評估,以及執行時的計畫周全。這讓我不禁想到2018年的奧斯卡最佳紀錄片,講述無繩攀岩(Free solo)者亞歷克斯·霍諾爾德徒手攀登酋長岩的《赤手登峰》(延伸閱讀:影評-《赤手登峰》:追求極限的人生,不需要解釋),一樣從事高風險的活動(遠比曾格爾的登山風險更高出許多),而且這項運動完全不能容許任何的失誤,當我還沒接觸本片時,也一心想著:

這人想紅想瘋了!

實際觀影後才發現,所謂的名利根本不在亞歷克斯的眼裡,反而是挑戰極限的想法才是他內心所向,至於為什麼要這麼做,本片甚至沒特別說明為什麼(Why),反而比較像是:「為什麼不?(Why Not)」

為什麼不?因為會死啊!那我就模擬到每次都完美就不會出事。可是你無法確保每次都完美啊!那我就是盡力做到最好,考量到各種可能跟因素,然後放手去做啊...

MV5BYzMxOGM2OGEtNzhlMC00ZjA3LWFhN2MtZTI0ZDhlZWY0YTVhXkEyXkFqcGdeQXVyNTc5OTMwOTQ@._V1_.jpg

令人感到有趣的是,當我們說一件事為什麼要做時,我們質疑的是動機,但當我們說「為什麼不」時,我們就會開始討論「如何執行」。我覺得,與其去探討這些人怎麼會想去做瘋狂的事,反而應該去想,當我要做這件事時,我需要做多少努力?而平凡如我們一般讀者,想必不會去面對太多生死攸關的活動,但回頭來看,當我們面對人生其他風險:投資、創業、工作、甚至自己的健康跟生涯規劃時,我們是否也給出了縝密的規劃?還是因為當他沒有受傷的可能、沒有死亡的急迫性時,我們就「隨便為之」了呢?

spacex-uj3hvdfQujI-unsplash

(圖片來源:Unsplash)

在介紹貝佐斯的故事以及他給亞馬遜股東的信所匯集的書-《創造與漫想》中,曾有一段描述他與前妻讓小孩很早就嘗試操作可能有危險性的工具,他們的理念是:「我們寧可希望小孩少幾根手指,也不要他沒有腦袋」(延伸閱讀:書評-《創造與漫想》:從網路賣場到外太空,亞馬遜如何改變世界),這就是對於生活中可能的風險以及其所造成的傷害先做預判,然後評估後認為寧可讓小孩學習,也不該讓他們不懂如何操作。同樣是科技狂人的特斯拉/SpaceX創辦人-伊隆・馬斯克也曾在一次受訪時提到:「既然人都會死,為什麼不死在火星上呢?」(延伸閱讀:書評-《鋼鐵人馬斯克》:看著這本書,再看看你自己...),這些科技巨擘或說改變產業的商業人士,雖然尚未做出「真正攸關生死」的決定,但每次創新以及投入時,其背後可能會賠上的東西也可能是傾家蕩產,難道這些也都是一意孤行或颱風天爬山的愚蠢行徑嗎?我相信取而代之的應該是縝密的計算、認真的思考再加上相信判斷後大步跨出的勇氣...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增修版):巴菲特50年智慧合夥人查理.蒙格的人生哲學 電子書 by 查理.蒙格 Charles T. Mun

除了科技狂人,其他成功的人士不也如此嗎?查理・蒙格在《窮查理的普通常識》一書中雖然在風險控管時提到:「知道自己會死在哪,我就不會去那個地方」,但他也說了,巴菲特和他都屬於深思熟慮、思考周全後「重重出手」(延伸閱讀:書評-《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查理蒙格的普世智慧,是股票及人生成功的關鍵),所以他們創造了至今仍屹立不搖的波克夏·海瑟威,這兩位已經趨近百歲的投資股神,雖然趨吉避險,但他們所評估的往往不只是「利益」而是「可接受的風險值」,而不是像投資新手往往沈迷於各種心理謬論,而最終輸光手上的財富...

回歸正題。

我認為,這些勇於挑戰極限的人,反而是最認真評估風險的人們,只是因為他們的風險生死攸關,以至於這些行為能被我們這些「看熱鬧的鄉民們」放大檢視,然後毫不費力地批判,但生命是別人的、生活是自己的,那些「生命的重點不是長度是寬度」這種老生常談說了也等於白說,反而應該在這樣的新聞及報導裡反思,當我們的生活沒有立即性風險時,我們是否認真過活了呢?是否不斷地用一杯又一杯的珍珠奶茶在毒害自己?或一次又一次的藉口不去運動?還是一根又一根的煙不斷地抽,只因為沒有人明確地告訴你肺癌什麼時候會來?

其實,哪一件事情不危險呢?

登山危險、無繩攀岩危險、運動危險、投資危險、創業危險、嘗試新事物也危險,這些是「急性危險」。但別忘記那些跟生活息息相關的、被我們懶散忽略掉的「慢性危險」,是感覺不到的危險,也許某種程度上,更危險。


本篇剪報由Hami Book月讀包中擷取

IMG_0484

月繳149元,即可閱讀每日報紙、新聞、各大類別雜誌!

訂閱連結:https://tinyurl.com/yejk6et4

更多Hami Book月讀包介紹:推薦-中華電信Hami Book 月讀包!月繳一杯星巴克的錢即可在各平台無限暢讀最新報章雜誌!!

 

 

arrow
arrow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