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失控的蔑視性社會》:一本講述美國的現狀,卻是萬國通用

失控的蔑視性社會:當塔綠班、藍蛆、4%仔成為我們面對異己的暴力語言,該如何找回理性的對話可能?

實體書購書連結、電子書購書連結
作者:艾瑞卡.埃特森
出版社:堡壘文化
出版日:2022/03/16

這本《失控的蔑視性社會》是我在Kobo平台購入的電子書,從「完整」的書名:《失控的蔑視性社會:當塔綠班、藍蛆、4%仔成為我們面對異己的暴力語言,該如何找回理性的對話可能?》,不難看出出版社在發行台灣版本時,刻意地把「台灣在地」的仇恨性字眼放進宣傳文宣之內…

這麼做有一個好處:吸引注意力。而更好的是!本書的內容其實是在講美國的政治,這使台灣的讀者無論是站在哪個立場,都不會被本書冒犯,也能更「相對客觀的」理解書中的內容。

2016年,唐納.川普成為美國第45屆總統

書評-《失控的蔑視性社會》:一本講述美國的現狀,卻是萬國通用
本書的作者艾瑞卡.埃特森在寫作本文的原因,不外乎繞著「川普當選」打轉,或者,說得更精確一些:「為什麼川普會當選?」才是《失控的蔑視性社會》一書的主軸。這位美國白人至上、助長種族主義風氣、甚至歧視女性的總統候選人,怎麼會成了美國的總統?

由於本書的作者立場明確,讀者不難看出她在這事件之後的不斷反思,事實上,就連不太關心國內外政治的我,在當年也對這樣的結果感到驚奇,因為無論是從台灣的新聞媒體看見的美國選舉、還是美國的深夜秀(Saturday Night Live)等等媒介,都不難看出當時的風向一面倒的認為希拉蕊會勝選,對於「川普」的訕笑、不齒從來沒有少過,在選舉開票以前,我們都以為希拉蕊躺著也能勝選,殊不知,結果一出,風雲變色。

其實,從書名「蔑視性社會」以及「主軸是在講川普」的兩個特點,若讀者認為「這是在講川普支持者蔑視」,那很可能我們就是直接掉入了先入為主的意識形態內了。因為作者在本書中提到的「蔑視」,不僅是川普以及其支持者,而是雙方的「互相輕視」,如果當我們客觀的將川普的獨立出來分析,便會發現,許多人並未受到真正的重視,也都不是什麼充滿仇恨的壞人,但為什麼最終選擇似乎是代表仇恨的川普?那又是誰在傳遞仇恨呢?


 

保守派 vs 自由派

書評-《失控的蔑視性社會》:一本講述美國的現狀,卻是萬國通用
《失控的蔑視性社會》當然描述了許多細節以及比較基準,無論是民主黨/共和黨的不同、美國的階級差異(白領/藍領)、種族差異(美國白人與其他種族),甚至是不同地區的選民的想法等,以上的內容,皆不在我有涉獵且能輕易說明的範圍之內,因此,我簡化分享成其中一個差異:「保守派與自由派」。

守舊,未必是件壞事。即便這未必符合現在的主流思維。保守主義者在心態上更像承襲了所謂的「部落文化」,也就是在自己的部落(也可以擴大成社區、社團等)中,彼此的固著、牽絆也就更大。在自己的部落內,誰欺負我的族人,就像傷害我的親骨肉一般,部落給的安全感越強、就會更加強大。換句話說,保守主義者對「外來者」或者「外國人」的擔憂遠比自由主義者高出許多。因此,我們也不能怪罪川普的支持者在這位候選人不斷挑起:外來者、外國人在瓜分美國人的工作時他們內心的恐懼。

天秤的另一端,自由主義者。看似廣爲接受多樣性、開放各種理性討論。也因此自由派的人對「民族主義」這種相對保守的族群望而生畏,然而,這種排斥僅僅只是因為他們只看到種族主義的部分,卻沒想到在保守派的思路當中,表現出對於外來者的合理擔心,書中的舉例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確實會對美國勞工造成不利。

另一方面,自由主義者對於保守派的「蔑視」,也確實加深了雙方溝通與理解的困難。就好比希拉蕊在選舉期間,曾表態「投給川普的人很可憐」,而這幾乎就是放棄的溝通的管道,就如同本書某章節的引言:

如果我們把社會上一半的人當成可憐人看待,就沒有資格期待他們的關注。- 愛德華・盧斯(Edward Luce)

除了保守與自由派「本質上的不同」以外,接著,真正最大的問題,也就是本書的主軸「蔑視」,則是造成2016年大選的結果為何跌破大家眼鏡、為什麼有那麼大的預期落差。


 

蔑視、輕視,無法隱藏的敵意造成無法溝通的僵局

書評-《失控的蔑視性社會》:一本講述美國的現狀,卻是萬國通用
根據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家蘇珊·菲斯克(Susan Fiske)的觀察:

當人產生輕蔑的心態,大腦的酬償中樞就會如同人受到表揚時一樣活躍。換句話說,藐視別人的感覺很棒。

這也許簡單且直白的說明:為什麼無論是保守或自由主義者,「對立」似乎是唯一的選擇。因為輕蔑的心態可以帶來正向的回饋,而各自的「同溫層」則能讓這種「非我族類」的激辯更加強烈。但讀者自己認為,在美國的大選期間,「蔑視」的程度仍有高下之別,從結果來看,2016年川普當選以前,霸佔主流媒體的自由派,似乎正是「得理不饒人」的那一方,進而導致支持川普的保守派成了「無法發聲」的弱勢一方。

唐納・川普:「媒體可以攻擊我。但我絕不允許媒體攻擊你們,因為他們攻擊的是正派支持者。」

川普在選舉期間的一席話,展現出高度同理自己的選民,這樣的策略在搖擺不定的中間選民身上想必也奏效。因為「同理心減弱」就是「輕蔑的態度」會帶來的改變。在川普的選民中,有些人自認為是被剝奪的受害者,但當我們將這些人嘲笑成小丑、或不值得關注的小人物,我們對他們的同情心就會消失。更糟糕的是,在川普當選以後,仍有不少人訕笑、謾罵這個難以置信的結果,在大選以後,非裔美國詩人、種族平等激進份子西奧·威爾森(Theo E.J. Wilson)批評:

自由主義者廣泛接納許多人,唯獨排斥忠實地持有保守觀點的人。他也批評自由主義者一概將白人男性妖魔化,因為他認為這種習慣助長了白人民族主義者的威勢。

在《失控的蔑視性社會》有許多針對網路言論、選民的觀察及訪問,他們發現,有許多老實的白人、甚至少數族群,在面對激進且充滿嘲諷的自由主義者時,最終願意選擇看起來不離不棄、與他們站在同一陣線的唐納・川普,他們看見他被媒體不公的報導,就好像這些選民在沒有任何辯解機會的情況下被貶為種族主義者一樣,其中一位支持者表示,他討厭川普,但每次左派攻擊川普的支持者時,他就沒那麼討厭他了:

「也許他(川普)是傻瓜,但他只是我們眼中的傻瓜。」

換句話說,若我們先抽離「政治意圖」之外,當多數人都在批評你,而你完全無法為自己辯駁時,是否,我們就會傾向找一個願意替你擋箭、為你發聲的「不那麼正派」的人選呢?我自己認為這個例子很像是家裡面有一個前科累累的大哥,他也許是家裡的頭痛人物、社會的成本…但當一群不良少年想要欺負他的小弟小妹時,你是否會感恩他的挺身而出?

若上述的情況你也能共感,那就不難理解:人類不是完全理性的生物,有些情況就算我們內心深處知道,卻未必能在討論議題時想起。但「溝通」應該是我們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只是,要怎麼溝通呢?


 

PNDC強效溝通法,搭起互相理解的橋樑

書評-《失控的蔑視性社會》:一本講述美國的現狀,卻是萬國通用
作者借用PNDC強效溝通法發明者雪倫·史特蘭.艾里森的技巧,她建議要達到良好溝通的重點是「好奇心」,對另一方想法保持好奇,但我們很難真正的將自己的主觀情緒抽離,因此,本書的建議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局外人,甚至是外星人」,以一個外星人的角度觀察兩派的人們,盡可能不帶先入為主的觀念。

試著理解是第一步,第二步在於「溝通」,適當地提出問題,但目的不是要引起對方防禦性的反應,本書建議千萬不要落入「蘇格拉底式的圈套」,也就是你提出的問題其實是明知故問,並不是真的想要理解對方,而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論點。

為了避免「錯誤提問」造成更多的反彈,作者也給出了許多「提問方式」的建議,另外,在面對另一方的討論時,她也不忘提醒我們做出自己的立場聲明(以免對方就是來吵架的)。最後,《失控的蔑視性社會》提出了10點溝通時該注意的地方,這裡,我就賣個關子,不多加描述,僅提供最後也最重要的第10點:溝通的重點是「敞開心胸」。


 

結語:世間本無對錯,但民主將止步於無效的溝通

書評-《失控的蔑視性社會》:一本講述美國的現狀,卻是萬國通用
我知道社群媒體的發達,無論是臉書平台、Instagram或者是最近很流行也有點混亂的「脆(Thread)」,不難看到每個人對於自己立場的表態,例如:宗教觀點、兩岸問題、中美政治、藍綠白爭辯、倫理道德、醫學美容專業、甚至飲食習慣等,但觀點眾多,卻很難看到真正願意聽從另一方聲音的理性討論,最後,偶爾會看到討論串中有人會語重心長的說:這就是台灣美好的地方,自由的國度、每個人都可以發表意見。

但是,自由地發表意見,仍然可能會變成打壓和霸凌,各據一方、吵吵鬧鬧的日子,也會讓溝通協商變成徒勞,甚至更糟糕地,成為了有心人士刻意操弄的民粹力量,《失控的蔑視性社會》雖然說的都是美國的政治,好像對國人較無感,卻反而是一個好的「觀察練習」,畢竟,一個立場會有人擁護,一定有其存在的道理,世間本無絕對的對錯,但無效的溝通、甚至拒絕溝通,那就無論是自由還是保守,對進步來說都是徒勞無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RiC 的頭像
    ERiC

    姓艾的瑞克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