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你該不該相信直覺》:所有看似玄之又玄的故事,其實都有
你該不該相信直覺?
Intuition: Its Powers and Perils

作者:大衛.邁爾斯  
譯者:章崇會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09/09/18(*此書已絕版)

最近在陸續重讀舊書,《你該不該相信直覺?》出版於2009年,10幾年前閱讀後至今,依稀記得書中一些有趣的概念,多半是一些在現代心理學裡較不陌生也常被提起的名詞,而實際重讀本書,會發現作者大衛.邁爾斯寫下的東西更多、更廣,也更加有趣...

《你該不該相信直覺?》分為3個章節

書評-《你該不該相信直覺》:所有看似玄之又玄的故事,其實都有
本書分成三個章節,分別是「直覺的力量」、「直覺的危害」,以及「實用的直覺」,讀者不難從編排裡看出作者用正反兩面的角度去描述直覺對我們生活造成的影響,最終,再以生活中的例子,如:運動、投資、臨床醫療、面試、風險、賭博甚至「通靈」的直覺運用,告訴讀者「運用直覺」這件事確實無所不在。至於,直覺是不是一件好事?則留給讀者自己察覺其中的奧妙,因為,人類演化至今,一切都有原因,有些事情最終讓我省去了決策的麻煩、增加了生存的優勢,卻同時也讓一些事實,被我們自己的大腦給欺瞞,做出可能錯誤的決定。


 

思維:「有意識」和「無意識」

書評-《你該不該相信直覺》:所有看似玄之又玄的故事,其實都有
「直覺」是怎麼產生的?要探討這個問題,也許我們該去思考的是「思維是怎麼形成的」?畢竟,直覺比起真正的「思考」,好像省去了大腦處理的過程,就這麼靈機一動、靈光乍現,就是那麽突如其然的感覺,到底怎麼出現的?

典型的冰山理論可以形容「意識」以及「潛意識」,我們從很久以前就知道,有意識的思維只佔用了一點點的水面上體積,水面下的大塊冰山,則屬於無意識的範疇。所謂的「冰山一角」,用更口語化的解釋,水面上的冰山,其實往往是我們自己「自欺欺人的解釋」,屬於「外顯記憶」、又可以說是「陳述性記憶」的部分。至於實際上最多體積的潛意識/無意識,則代表著「內隱記憶」,也就是「程式性記憶」,無意識下的記憶模式,就像是寫在我們腦海中的程式語言,就算有意識被破壞,無意識仍可運作。

其實,關於「有意識」與「無意識」的差異及轉換,可以從過往讀過的書籍如:《世界記憶冠軍的高效記憶筆記》或者是《另我效應》裡的「儀式感」、「啟動模式」來說明,當我們把「一件需要有意識完成的事情內化成無意識」時,做的就是把行為「自動化」,透過這個轉化過程,人們可以少消耗一點能量,就好像每天刷牙洗澡,也許在我們一邊想著工作跟未來時,自動自發地完成。

簡言之,我們的大腦會自行執行一些已經習以為常的事情。有趣的是,所謂「無意識的內隱學習」正好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沒有嬰兒時期的記憶」,因為那個時候語言還沒形成,我們無法用「陳述性記憶」也就是外顯記憶的方式有意識的紀錄事情,自然而然就失去了當時的記憶(但無意識的學習卻沒有因此中斷)。而回到「直覺」的話題,在了解無意識與有意識的差別以後,我們不難發現,直覺屬於無意識的反射動作,也就是「經驗認知」,而有意識的思考則更接近「理性認知」的階段,經驗認知是演化的結果,從原始人類對「恐懼」的反應以及其衍生,我們傾向下意識地趨吉避凶,因為直覺能夠跳過「解釋」的階段,讓我們快速地做出反應(但當然,未必是正確的反應)。


 

社會性直覺:談EQ(情緒商數)的重要性

書評-《你該不該相信直覺》:所有看似玄之又玄的故事,其實都有
《你該不該相信直覺》一書在無意識與有意識的章節中,提到了「社會性直覺」的重要性!因為這項直覺是演化的結果,這也證明了為什麼早期認為的IQ(智商)已經漸漸不如EQ(情商)重要,因為具有社會性直覺的人,更能夠了解環境以及周遭的變化,而所謂的EQ包含了三大內容:

  • 情緒知覺:表情、音樂、藝術、寫日記等。
  • 情緒理解:認識、預測情感。
  • 情緒調節:在困境中調整情緒。

EQ高的人更能理解他人,也更能在困境中調整自己的狀態。不過,儘管本書把共感、同理心兩項特質給予較高的評價,在一本名為《失控的同理心》一書中,卻說到了「過度同理」帶來的負面影響。雖然《你該不該相信直覺》並未針對「同理心的危害」做太多的著墨,但在後面的「直覺的危害」章節當中卻也提到了本該幫我們省去麻煩、避開危險的直覺,未必總是會帶來正面的效果。

不僅直覺的行為未必永遠正確,另一個顛覆讀者想像的觀點是:「不是思維控制感覺,也許恰恰相反!」試想,我們以為所有的決定都是出自我們自己的思維嗎?還是其實我們受制了感官的刺激,進而產生了錯誤的聯想呢?關於社會性直覺,作者也列出了幾個有趣的心理現象:

  • 曝光效應:看久了漸漸喜歡。這似乎解釋了為什麼許多的情侶、夫妻都是在職場上、學校裡認識許久的同事、同學。
  • 自發性特質推理:我們習慣用自己具有的特質,去推測他人也具備了相同的特質。
  • 道德直覺:貌似違反「無意識」的道德直覺,其實是「雙重加工」的結果。一般來說,我們仍然會直覺做出反應(如在險境中是否要救人等緊要關頭),但無論我們做出來的事情是否具備一定的道德準則,我們會在直覺出現以後開始「合理化自己的解釋」。
  • 移情性準備性:共感的能力,知道她人在想什麼,具有較高的社會直覺敏銳度。

 

直覺的好處:創造力需要直覺「點亮」頭頂上的燈泡

書評-《你該不該相信直覺》:所有看似玄之又玄的故事,其實都有
大致了解直覺的形成之後,本書開始正反兩面的介紹「直覺」帶給我們的好處與壞處。站在正面的角度,「直覺」似乎是許多人認為創造力泉湧的來源之一,想要讓自己變成一個有創意的人嗎?《你該不該相信直覺》提到了創造力的5大因素(以及配上我個人的重點解釋):

1. 具備專業知識&技能:理論加上方法的結合
2. 想像能力
3. 冒險特質:總是尋找新的體驗
4. 內部動機:樂趣、成就感、挑戰性
5. 身處創造性的環境:「孤獨的天才」其實是少數

由上述5點可見,想要「有創造力」,還是必須要有意識的學習並獲得專業的知識和能力,才能讓「靈光一閃」更有內容,這聽來也合理,就像若我們對化學一翹不通,就算夢見了銜尾蛇也不可能像門德列夫一樣發現新的元素。而創造力的第2、3個元素:想像力及冒險特質,則更像是對於外在事物的好奇心,前陣子才閱讀過的《失控的蔑視性社會》中提到「如何化解無效的溝通」的解決方式,就是「好奇心」,若我們不能將自己與現有的思想模式抽離,我們就不能共感反對者的想法,自然而然就找不到化解衝突的解方。

至於第4點,這也許就是我喜歡當「行銷人」的原因了吧!我常認為,儘管工作是為了賺錢,但有別於業務單位的「獎金誘因」,從事行銷工作的人內心深處都應該要有一個強烈的內在驅使動機,這直動機讓我們每一場活動都想要獲得更多心靈上的滿足、讓我們願意把每一個假設放在實際的操作上看是否可行…

讓人意外地第5個因素,不禁使我思考歷史中成功的人士,發現就算有些人性格較難相處(就如傳記小說《鋼鐵人馬斯克》中提到的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但他們「並非沒有朋友」,他們具有業界的人脈、並且身處在一個人才濟濟的環境之中,因為唯有如此,他們才能不斷地激發討論跟想像,而非剛愎自用、閉門創造一個不符合市場期待的商品或理論。

具備必要條件以後,直覺就可以在「無意識下偷偷加工」,幫我們創造出自己也意料之外的創造力及靈感。


 

直覺的壞處?我們在潛意識裡如何形成錯誤的印象

書評-《你該不該相信直覺》:所有看似玄之又玄的故事,其實都有
正當我們以為直覺是百利而無一害之時,經驗法則卻往往有出錯的時候,而且常常「錯得離譜」。舉例來說,我們的記憶是建構出來的,當我們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受到刺激程度、暗示、個體感覺甚至先天基因(樂觀或悲觀)的干擾時,記憶就會出錯。用一個更簡單的例子,試著回想過去發生過的某件事情,在我們的腦海中,總會看見自己的模樣,但若記憶真的是眼睛看出來的東西,那我們怎麼可能會看見自己呢?

另外,因為我們總是以自己的感覺為出發點,代表著我們不免落入只關注自己的「焦點效應」,這使得有時我們會「事後諸葛」,認為自己早就預測到了結果,卻忽略了也許多種可能本來就在我們的腦海裡一閃而過,但當看見既定事實之後,就會自動自發地認為「自己早就知道了」!與此雷同地,我們也可能陷入「自利性歸因偏差」,也就是當發生問題時,第一時間總認為是別人的錯,而當好事發生時,卻又覺得多半是自己的功勞。而最後,「過度自信」也讓我們不容易看清自己的狀態,進而做出錯誤的結論。(回到前面提到的「社會性直覺」,關於直覺的缺點,不免讓我想到一本名為《彼得原理》的書,書中的「達克效應」正是指有問題的人通常不會知道問題在自己身上,不會自我審視、覺察的員工,也許就應證了直覺帶來的壞處)。


 

現實的直覺:直覺的應用

書評-《你該不該相信直覺》:所有看似玄之又玄的故事,其實都有
本書的最後一個章節,介紹了生活中我們會遇到的情況,有些內容甚至解釋了人們歷久不墜的疑問,例如「錯覺相關」指的就是人們會「知覺到不存在的關聯」,然候,又因為太關注自我而出現「信念固著(堅持自己的想法是對的)」,想想生活中那些「巧合」,其實也不過就是機率問題、偶然發生的事件。但人們更愛關注這些發生在生活中的奇蹟,便自動腦補了玄怪奇妙的故事。

而其他的生活中直覺例子,則包含了:投資的直覺(如厭惡損失、稟賦效應、沈沒成本效應、鎖定效應等)、運動場上的直覺(手氣發燙、狀況不佳等)、賭場裡的謬誤,而比較需要讓我們反思的「醫療的直覺」,很反直覺地告訴讀者們,醫師的面談診斷反而具有較差的效果,因為醫生也同樣受制於過度自信的偏差、事後諸葛效應的影響,因此,醫療行為除了醫師的主觀意見以外,也需要嚴密的系統檢查以避免人為偏差…

除此之外,面試的直覺、戀愛及婚姻的直覺也在本書的最終章被提起,生活中處處都是直覺,在我們以為每個有意識決定的當下,它正悄悄地操控更多的決策行為,我們卻可能渾然不知、渾然不覺。


 

結語:《你該不該相信直覺》?應該要問的是:你相信自己嗎?

書評-《你該不該相信直覺》:所有看似玄之又玄的故事,其實都有
其實,直覺本身並無好壞,就算我們極力地排斥它的干擾,也由不得我們控制自己的潛意識。反之亦然,即便我們願意當一個迷信的人、告訴自己「憑直覺走準沒錯」,也一樣會陷入「時好時壞」機率之中(儘管迷信的人可能不會認清此事實)。因此,我認為「該不該相信直覺」這句話,應該要改成「要不要相信自己」,了解無意識與有意識的分工與運作,也許可以幫助我們在一些無法做決定的事情上,更客觀且理性的自我剖析,又或者,要了解自己不易,在面對他人的時候,能試著同理對方「既是有著相同構造的人類、又是完全不同想法的個體」的思維模式,多增加一項自我覺察的知識與工具,理解自己、也理解他人(就好像培養社會性直覺一樣),然後相信自己,至於是誰做主?無意識還是有意識?相信它們最終會協同作用,找出最好的決定。


ⓞ延伸閱讀:書評-失控的同理心&博客來電子書app使用心得

ⓞ延伸閱讀:書評-《另我效應》:創造一個屬於你自己的分身,在現實世界裡獲得超凡成果!

ⓞ延伸閱讀:書評-《像冠軍一樣思考》:剖析運動員的成功關鍵,打造巔峰心理條件

ⓞ延伸閱讀:書評-《失控的蔑視性社會》:一本講述美國的現狀,卻是萬國通用的「保守派與自由派」如何溝通指南

ⓞ延伸閱讀:書評-《鋼鐵人馬斯克》:看著這本書,再看看你自己...

ⓞ延伸閱讀:書評-《彼得原理》:職場裡不適任的十萬個為什麼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RiC 的頭像
    ERiC

    姓艾的瑞克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