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頂之下.jpeg

《穹頂之下》是恐怖大師-史蒂芬.金的科幻作品,也是一篇作者「正常發揮」的超長小說,故事大略如下:

一個平凡的小鎮,突然被一個看不見、聞不到卻觸得著的「立場」給籠罩起來,而這個在書中被稱為「穹頂」的立場出現時瞬間切開了所經路線所有生物,除了立即性地造成的天上與陸上的重大交通事故,更麻煩的是...這個不明原因引發的災難不知會持續多久,隨後而來的混亂、恐慌,以及政權爭奪,才是真正致命的開始...

就像作者在後記時說的:本書讓他擱置了好一陣子才決定繼續書寫,身為一個讀者,我也是拾起又放下了好幾回,才花了幾天(幾十天)的時間把它看完。

史蒂芬.金的書每本都像辭海一樣並不稀奇,鉅細靡遺的文字描述也是他的特色,所以在閱讀前我也早已做好心理準備,但《穹頂之下》的篇幅真的太長,開場又太精采,難免讓我在看到中後段「較不精彩」的地方時,頻頻出神...,也因此拖緩了閱讀的熱忱和速度。

故事本身猶如本篇一開始所提的,一個很簡單的架構,作者卻像是「做研究」一般的研究人心、人性。假設穹頂真的發生,底下的自然環境、人文地景會如何改變?然後再憑著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延續故事的進程。這也是我一直佩服史蒂芬金的原因,比起他在故事中描述每件事情的專注,史蒂芬金筆下的災難發生原因往往讓人摸不著頭緒卻又充滿創意,然後作者也不真的打算丟出一個解答給讀者們,他所關注的始終是故事裡的「角色」,自私、無私的人性如何面對每一起迷樣的天災。我記得當時讀《Mist》(改拍成電影《迷霧驚魂》)時,無論是書還是電影版的結局,都延續那股「莫名開始,突然結束」的特質,故事作結在一個充滿想像的世界裡。

《穹頂之下》到了最後,還算給了一個圓滿的答案,而答案也相當簡單,甚至簡單到令人沮喪(這裡指的「沮喪」不是讀者沮喪,是故事中角色沮喪),這也點出了我喜歡史蒂芬金小說的一個最大原因:殘酷。

 

殘酷的故事

「殘酷」的概念是什麼?在我的想法裡,殘酷是沒有「熱度」的。

一個殘酷的人,當他痛下殺手時,他不會氣得發抖、太陽穴的血管突起,然後僅僅掐著受害者脖子,像昭告天下一樣大吼的說:「我要殺了你」。這種看似對對方恨之入骨的行刑方式,並不符合我認為的「殘酷」,殘酷指的是「毫不在乎」,冷血又不帶感情。剛剛說的是「殘酷的人」,而「殘酷的故事」是什麼樣子?就要看史蒂芬金的小說了!在他的書裡,每一場災害都有受害者被無情的撕裂、粉碎、焚燒,無論男女老少都會發生,無論好人壞人無一倖免,也因為故事的殘酷,讓讀者可以用一個最客觀、最遙遠的角度去觀察每個角色,也因為沒有追隨「正義必勝、邪惡必亡」的既定公式,這讓故事的走勢跟結局都難被預測。

 

髒話和性

髒話和性,則是史蒂芬金筆下的世界另一個讓人著迷(或卻步)的主題。

作者從來不避諱的將每一個跟性有關的動機完整描述,同樣不加掩飾的還有各式的髒話,這也是他的書被我冠上「殘酷」的另一個原因,因為不加修飾的展露出所有正面的負面的細節,讀者才能化身成公正的「第三人」,用鳥瞰的角度去觀察每一個人物,就像上帝視角,所有人都無所遁形。但也因為這種我認為「比較疏離」的視角,我相信很多不習慣史蒂芬金小說的人,也會較難接受。

 

宗教與文化

史蒂芬金的書裡面免不了的兩個特徵。

可能我看他的書還不夠多,但另外兩個很常出現的特徵,根據我的觀察,就是宗教與文化。他們分別是:基督教文化或者是一些美國的歷史等等。而我特別喜歡史蒂芬金對「宗教」的描述,因為那些東西是如此「教條式」的存在著,卻被作者無情的扭曲,他的筆下不乏狂熱者跟信徒,有人從中獲得最甜蜜的美好,也有人從中得到邪惡的啟發,無論是哪一點,我想作者常常藉由宗教的角度來描述,可能也是因為這是他所能想像到最能引起共鳴或者是挑起衝突的動機之一。

 

大篇幅

即便多數時候,我對作者的小說都讚不絕口,但這次整本閱讀下來,不得不說,篇幅太長也確實是一個詬病,甚至在一些情況下,過多的細節反而分散了我閱讀的注意力。

車的型號、受傷部位的細節、譬喻、引用、每個場景的地物、每個人物的神情、每個細部動作的描述等等的...,這些是作者的特色,並非是缺點。但它確實影響了閱讀,我記得在一本教導文學的書中看過,書跟影像(電影)最大的差異,在於只有文字沒有畫面,書多了許多想像空間,然而,史蒂芬金那種像是寫實素描的描述功力,似乎扼殺了想像空間,或者是另一個可能:讀者本身無論看了什麼文字,都會在內心建構自己的畫面,也就是說無論在細節的描述都不會扼殺掉讀者的想像,卻有可能拖垮了閱讀的速度,而減少了閱讀的樂趣。在這次《穹頂之下》閱畢以後,我可能要好長的一段時間,才會有勇氣再投入史蒂芬金的長篇小說的懷抱。

 

結局(劇透慎入)

忍不住還是想講一下結局,《穹頂之下》這本書的結局就有如我下的標題,雖然作者沒有提供一個明確的解釋,但穹頂的出現似乎只是某個更高的生命體的「玩具」,對於他們來說,這個籠罩的空間不過像是人類買給小孩的「螞蟻屋」一樣,成為他們眼下的觀察目標而已,這樣的大小、尺寸對比,有一點點像是電影《MIB星際戰警》系列的結局會有的概念,卻更血腥暴力一些,不過這也不意外,畢竟,這就是史蒂芬金啊!

 

延伸書評

書評-復活:網址點我

 

 

 

 

arrow
arrow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