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5152804946_500.jpg

本書連結(Kobo首購現折100NTD):https://r10.to/hl18hD

前陣子才閱讀了《專業之死》這本強調高科技發達的時代,人類卻能做到何等無知的書,也寫了自己對該書的想法,但總覺得書本有點沒打中要點,總在核心的問題周圍打轉,如今,又花時間看完了《知識的假象》,不得不說,兩位身為認知心理學家的作者,透過科學的觀點,解釋我們的記憶是如何玩弄我們自以為了解的生活大小事,用許多的舉例、研究,儘管看似它對「無知」的抨擊力道較弱,卻比《專業之死》還要更讓人深思。

《知識的假象》強調的是人類在面對高度發展的文明裡,實際上儲存的是「群集記憶」而非真正的理解,我們了解身邊的大小事務如何操作,大至火車、電梯,小至電腦、馬桶,但卻少有能力能夠頗析其「背後運作的原理」,舉例來說,作者要求受測者以及讀者描述「馬桶的作用原理」以及「正確畫出腳踏車的前後輪跟鉸鏈的關聯」(如果你看到這段覺得「這有很難嗎?」試著說說看、做做看,答案也許也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事實上,多數人無法準確地說明一切是如何發生的、甚至在實際描述時才發現自己的觀念錯誤,這種現象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說明深度的假象(illusion of explanatory depth)」,往往在我們的想法裡,事情都沒有那麼複雜,馬桶有什麼複雜?我每天都會用到!怎麼不可能知道它的原理?但在實際解釋時,你的大腦開始強迫自己去搜尋腦中符合的知識背景,就算有學過相關原理,想要找尋線索卻也不容易。

回過頭來看,除了生活瑣事,本書也提出如今「專業極度分工」所造成的問題,有些甚至是災難性的結果,例如飛機的自動駕駛功能會讓駕駛員往往無法做最簡單的偵錯、排錯動作,或者是氫彈開發計畫時,雖然是經過上千人的努力,但其實這些員工/研究員之間無法理解另一個領域的人所做的事情,他們只能默默地完成手上的工作,卻對他人的專業不得而知,當然,這些問題也許是一般讀者如我不需要擔心的問題(擔心也沒有用),身為一個讀者,我在意的問題是:我要如何戳破「知識的假象」?我要如何才能擺脫「說明深度的假象」?我要怎麼樣才能讓自己不要「自以為已經懂了」?

書的最末段提到針對企業、或者是個人,要怎麼突破知識的假象,在了解這點之前,作者花了不少的篇幅在介紹「我們是如何思考的」,為什麼要打造人工智能如此困難?原因是電腦雖然有著非常強大的記憶體、能夠儲存上億條資料,卻很難達到人類(甚至是自然界其他生物)的思考模式,因為人類的思考不僅是記憶的儲存,還是身體以及周遭環境共同達到的記憶,其中一個例子跟「光流」有關,指的是人眼在行走時,會透過身體的感知去「感覺與週遭事物的距離」,當視力兩側光流一致時,我們可以感受到自己沒有走偏,如我們走向門時,門也會用等速逼近我們,光流就是身體的感知兩側的速率是一致的(對稱的),我們並不是像門框的哪一邊加速,而最終撞上門框,實際上,利用光流,也可以達到馬路上的車減速的效果(故意將某一側的路線畫成鋸齒狀等),光流的感知不僅發生在人身上,一些靠著視覺思考的動物亦是如此。

另外,關於「工具的使用」,人類也堪稱是「一流的高手」,當我們觸碰到鏟子、球棒、剪刀或手機的時候,我們自然而然的就讓它們成為了身體的一部分,當拿著高處物品的手不夠長時,竿子便成了「延伸了手臂的功能」,而就好像使用自己的肢體一般,熟悉工具的操作並不需要知道工具的原理,就像不需要能夠設計、拼裝出一台手機才能知道要怎麼利用它打電話或上網...

以上這些「內建」的系統,讓我們能操作幾乎不可能的儀器、弄懂宇宙的真理,人腦不是電腦,沒辦法無限擴充儲存空間,卻遠比電腦複雜,事實上,因為我們幾乎無所不能,在做決定或理解技能時必須要「選擇性忽略」許多細節,就好比書中提到的「超憶症患者」,他們幾乎能記得生命中任何一個時刻發生的大小瑣事,卻不代表他們智能過人,反而恰巧相反,超憶帶來的困擾遠大於好處,這些記憶就像是「回憶垃圾」一樣,並無法有效地利用,書中甚至提到,這些超憶者出門仍舊會忘記帶鑰匙、生活瑣事仍有忘東忘西的可能,換句話說,高強的記憶力未必等於高智商表現,反而是「如何有效協同並利用」記憶或經驗才能創造更好的結果,而又因為「集體智能」的關係,人類族群選擇記得自己較能記得的事物,並讓別人的專長交給他人去記憶,只要在需要使用時諮詢他人意見即可,我想,這就是終結知識的假象的方法,永遠認知自己的不足,時常向專業人士請教自己缺乏的部分,不陷入「說明深度的假象」,不自己當專家、不質疑專業,認知到無知,才能打破無知,透過群體的力量成長,利用族群智力才能無所不知

最後,本書的結論,也許就是我在忙,有空還是會寫寫書評的原因。雖然寫得斷斷續續、有時候也文意不清,但我永遠記得書中的段落:無知的人總覺得自己什麼都懂了,但聰明的人卻感受到自己無知。我在寫下書評時,常常感覺自己漏掉了書中的一些段落、沒看懂書裡的一些意思。另一方面,因為工作的關係,時常需要與同事及客戶簡報,有時候,覺得看懂了一篇文獻,實際上說出來介紹卻又是另外一回事...,有時候一個簡報我以為駕輕就熟,但被詢問到細節才又發現自己漏掉些什麼,更糟糕的是,當我試著解釋「未曾出現演練過的細節時」,工作使然,我竟然掰出一串事後考證是錯誤的回答...後來我慢慢試著接受自己「什麼都不懂」的事實,雖然過程很痛苦,卻讓我更加積極,我想這是好事也是壞事,有些事情一但看到就不可能無視,在職場上、生活中,時不時看見許多「自以為是的瞎掰」,我引以為戒,也希望更多人能看到這本書、理解書中的概念,自覺讓世界更美好。

arrow
arrow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