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12.jpg

《超速學習》實體購書連結:https://r10.to/hVAIVA

《超速學習》電子書連結(首購折100NTD):https://r10.to/hVzunT

其實我好像在幾年前的一場讀書會上(也是我目前人生唯一的一場),就聽過這本書的作者史考特.楊的傳奇事蹟,但當時我並沒特別留意書的內容,因為我想我就像任何一個僅是聽過他的故事卻未深入了解的懷疑論者一樣,認為他三個月學會一種語言,一年學會4種語言(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中文、韓文)、以及一年修完4年MIT課程兩項「創舉」肯定是某種噱頭...

不過實際看完本書、也自從那次讀書會到現在幾年時間之後,我開始發現當年我認為「不可能的事情」變得「可能」了!當然,我並不是說自己已經成為一位「超速學習者」或者是已有把握達到相同的學習曲線,但在無形之中,我也早就開始根據書中的技巧開始做學習,只是我的學習方式不若作者一般高強度且具系統,以下,是關於本書的一些介紹:

超速學習的9大法則:

法則1:後設學習-先畫一張學習地圖
法則2:專心致志-把刀魔力
法則3:直截了當-走最短的路,反覆練習
法則4:反覆操練-直擊你最大的敵人
法則5:提取記憶-用測驗來學習
法則6:意見回饋-別閃避重拳
法則7:保留記憶-別往有漏洞的桶子倒水
法則8:培養直覺-先探掘,再累積
法則9:勇於實驗-往舒適圈外探索


有別於過往我會把每一個章節特別分開介紹,我這次想要概括介紹一整個「超速學習」的概念,會有這樣變動的主要原因,是在於書中舉的例子非常的多,但光靠我的一己之力,片段式的介紹怕介紹不出這本書的深度,而另外一點,則是因為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也想試著做到「法則5:提取記憶」這件事,以確保我寫的東西不僅僅只是筆記的抄寫,而是確實的消化吸收。

第一個法則,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法則,就是「法則1:後設學習」,我認為「後設」的動作幾乎是提到了所有學習計畫的「精髓」!在很早之前的大學生涯裡,我總覺得自己花了很多時間,卻老是獲得比他人更少的成果,總認為是否在國立大學裡面才發現自己的資質愚笨...但其實,也是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歷練才漸漸了解,高中填鴨式的記憶方式也許足以應付「考試」,卻在大學時期才知道身邊那些「不怎麼上課卻能獲得好成績的同學」其實更理解學習的模式以及書中的內容。

而「後設學習」,就是「學習以前的學習」的概念。無論是自學或者是精進課業,在正式進入學習以前,應該要先了解如何學習。我自己的理解,就好像一部電影一般,即便許多角色的背景故事未必會完整的搬到大螢幕上,但當編劇在撰寫劇本時,絕對不會只是寫下演員之間的台詞,而是會花時間寫出演員的背景故事,諸如:成長背景、家庭養成等等的「後設劇情」。就好像作者的語言學習計畫,雖然是為期三個月在其他國家的「沈浸式學習」方式,這也並不代表作者在學習語言之前未做功課,反而是已經花了不少時間研究了語言的構成、文化等相關內容,對目標學習物已經有概念式的想法。

至於「法則2:專心致志」我認為有許多書提到類似的概念,尤其高強度的學習更需要高強度的專注。至於「法則3:直截了當」則是突出重點的「直接學習」,就是直接投入重點,學習核心概念,法則3裡面有一些常見的學習方式建議,如剛才提到的「沈浸式學習」,也是一種讓自己不時面對陌生語言以強迫增長技能的方式...但其中我最喜歡也認為對讀者最實用的方式大概是「矯枉過正法」:

「矯枉過正」的意思,其實有點像是健身的人說的「做到力竭為止」、或者是「偶爾追加一次比平常更大許多的重量」,即便某一項技能已經培養到可以駕輕就熟,作者卻建議花更多力氣在該事物上,甚至要做到「矯枉過正」,把自己放進一個更高要求的環境裡面,即便在這樣的環境裡做起事來會變得「很緊繃」,但這樣的方式在回到適中強度時,表現出更穩定的水準。

雖然直接學習很重要,但「法則4:反覆操練」卻又會將其中一些較弱的環節獨立出來,反覆練習。就好像運動員會針對特定的缺點做加強,針對某些肌群獨立出來鍛鍊等,透過簡化內容,來反覆訓練,與此同時卻不會削弱其他部分。其中一段話寫得很好,我就原封不動地引用至書中:

“在心理上感到費力的事,比感到輕鬆的事還能為學習帶來更多的好處。”

也就是說,即便開始學習後達到成效,但卻不能忽視不擅長的地方,就好像健身的人常常會戲稱「不要想要跳過練腿」,即便練出精實漂亮的上身肌肉是一件人人稱羨的事情,但力量來源的雙腿卻也不能忽視,健身才能全面。再來,書中還舉了許多例子展示人類從「記住到遺忘」的過程,以及如何有效地克服等等,以下有些我在閱讀時看到的有趣名詞跟概念,分享一下:「法則5:提取記憶」中提到的「前向測驗效應」:在還沒全盤學習前先做測試,有時候反而會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因為已經幫助你在未來要學習的內容鋪路。

以及「法則6:意見回饋」的內容裡特別說明了回饋的種類以及「好回饋」與「壞回饋」的差異。在《刻意學習》一書裡面有提到,學習並非完全獨立自主的事情,往往要達到更好的學習成效,需要有能夠諮詢的專家或旁人意見,但未必所有的意見都是最好,因為在一些情況底下,每個人的意見內容會有相左的時候、甚至當對方不知道如何表達時,會給出「無效的意見」,作者特別強調:重視意見的同時,也要想辦法過濾以及忽視無效的意見,才能獲得學習的最佳回饋...

最後的「法則9:勇於實驗」,則有點像是超速學習者的「畢業論文」一般,當學習到了後期,學習者必定會跟取法的對象出現不同的結論,這些「隨著學習生成」的想法,不僅可貴,也是學習的價值所在。因此,作者提醒讀者要勇於嘗試,勇於開創自己的方式跟想法,而不單單只是重複擬模學習的範本,法則9強調的是「走自己的路」,就拿《超速學習》來說吧!當讀者看到並且身體力行的開始嘗試屬於自己的「超速學習計畫」時,肯定也會理出自己的頭緒,找到自己有別於作者的步調,而史考特.楊將本書寫的生動活潑,其實也是透過一次次的「學習計畫」來證明自己的「超速學習」是有跡可循、可被教會的,事實上,你可以點他的網站,來看到他的學習成果以及開放的「超速學習」課程。

每一個人的學習都應該要有目的。

開課、證明超速學習的效果,正是作者的目的,而無論是閱讀完這本書、或看過我的評論、或者是乾脆直接報名參加作者的課程,我相信當意會到學習的重要時,並實際執行時,我們自然會理出一套自我做事的方法,然後有意識地改善計畫中的內容,總有一天,我們都能獲得「超速學習」的動機與能力。


結語
雖然可以從字與行之間看出作者的用心、雖然可以在無數的案例包括自身經驗中看到作者做的功課有多充足,但本書其實「並未非常易讀」,在一些想法及方法闡述上,有一些拗口,在後面幾個法則的描述中,每一個法則都有相當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想法,但我在閱讀時,總想加入一些自身在閱讀其他書籍時聽到或看到的案例來驗證,會更清楚明瞭,換句話說,即便作者花了蠻多的篇幅在說明學習的方法,我還是認為相關的工具可以從其他的書籍中提取,如《刻意練習》或《原子習慣》等書中挖掘,會更融會貫通。

如果要用我的角度來為本書畫重點,那我會把書的標題直接改為四個字「後設學習」,因為這種「學習之前學習」的想法實在太重要了!但看書是一個讀書者與寫書者的交流,以上只是我個人的想法,也許在我未來的其他計畫中,我會再拿出本書一遍又一遍地確認自己有沒有漏讀的部分,可別忘了幾年前,即使當時我已經相信自學的可能性,我仍認為《超速學習》的部分內容只是「不切實際」的噱頭...誰知道下次我的學習計畫,會不會又多看懂些什麼呢?

最後,我想用書中讀到很認同的一句話來做總結:

“一個飢餓的人能吃得食物就這麼多,一個寂寞的人能得到的陪伴就這麼多,但好奇心的運作不是這麼一回事,一個人學得越多,就越渴望學得更多,一個人變得越好,就越能看出自己可以再變得更好。”

我們一起,用更高效率的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好吧!



 

arrow
arrow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