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放棄閱讀一本看了很長時間的書,但不是因為這本書不好看,單純是不知怎地,沒有想要一鼓作氣把它讀完的氛圍,時間久了,便成了一種拖延...
購買Kobo Clara電子閱讀器請點上圖
我以前不太看書,起碼不像這幾年閱讀的那麼多。可能一年兩三本左右,當然求學期間因爲準備考試在學校圖書館無聊之際,大四那年也看了不少書,但那都非常態...真的常態開始拾起書本啃的轉折,應該是從英國留學回國開始找工作後。人在國外的期間買了一本Kindle電子書,中文書、英文書、找得到的資源都下載好塞進這個六吋大的裝置裡,後來我換了Kobo,雖然做工沒Kindle精細的感覺,但強勢的優點:
支援中文電子書購買平台。
讓Kobo Clare HD成了我閱讀的首選工具,閱讀也就成了上下班通勤、出門、搭車空擋時間的慣性,一直都是如此,沒什麼太大的問題。後來,我又開始沈迷在每次閱讀完都記錄下來的習慣裡,因此我有了自己的部落格、開始寫下看過的書、電影、跟一些稀奇古怪沒人在意的想法(其實一直都有寫部落格的習慣,但一直換來換去,近幾年才定下來),就這麼寫著寫著也沒什麼毛病,也因此就沒去正視那個一直隱約困擾我的問題,直到最近發現自己的閱讀速度竟然出現拖延時,才猛然發現「閱讀拖延症」竟然已經蔓延,而裝置裡的那本書的封面,在幾個月前就已經停在那裡...
為什麼看書變慢了?
其實,有一個關於閱讀的問題總是隱隱作痛,但我也總是選擇忽略。在閱讀著名Podcast股癌謝孟恭所寫的《灰階思考》時,作者曾說自己是看電影先看結局、閱讀先看結語的人,因為電影若是不好、書寫得太糟糕,根本就沒看完的價值,因為「時間也是成本」,要省下來做更有意義的事。當時,我就當他刻意反骨,也就不以為意,儘管我知道自己在選書的路上,確實翻過幾本「不甚理想」的作品,有些不是太艱深看不懂就是內容流水帳、千篇一律,更糟糕地則不知所云,可我一直當自己是雜食性的讀者,來者不拒、大口猛吞...記得前陣子寫過一本書的書評,叫做《敢要就是你的》,底下「難得」有讀者回覆:
看了也覺得浪費時間。
我雖然頗有共鳴,但可沒對「棄讀」共鳴,我對自己說:一本書的完成是作者、編輯、出版社的校稿以及努力,又告訴自己:閱讀只是興趣,沒必要不喜歡的就不去看它,畢竟小時候受的教育總是說:閱讀是好事。沒人說過:讀太多不好、不好的就別讀(當然色情或暴力文學除外)。從小到大、耳濡目染,就算是翻到一本「真心看不完」的書,也會「假意把它讀完」。
接著,當我回想著書中的內容想要筆記點什麼時,我又陷入了一段時間的掙扎跟在腦海中提取的障礙,喔對了!話說那本書還擱著呢...那本我遲遲拖延著看不完的書,講到哪了?
ⓞ延伸閱讀:書評-《灰階思考》:癌大教的不只是觀股票,而是觀人生
ⓞ延伸閱讀:書評-《敢要就是你的》:一本提醒你亙古不變的真理卻少了專注論述的工具書
開竅時刻
那本書並不差、內容公正、敘述清晰,但總覺得不適合現在的我,尤其因為已經拖了好一陣子,再次翻開時發現正在講一起歷史事件,我卻怎麼也想不起來,這關本書什麼事?眼看書已經看了一半,就像頭已經洗了,只差沒沖水,那這頭還洗麼?想想!不對!頭洗一半是一定要把水沖乾淨,書看一半棄讀,也沒得罪什麼人,為何不做?更何況,這本書現在不看,改天感覺對了也不是說不可能重新打開看完,果斷往觸控螢幕一按,換到書櫃的位置,換一本,看!
我開始看了一本新的書,新鮮感又重新的被找了回來,這才看清「棄讀的好處」跟使用電子裝置閱讀的壞處,好處不用多說,那為什麼使用Kobo有害呢?有人會跟你說沒有看書的感覺,這種人除非一個月看有超過兩本書,不然回答一律僅供參考...想要閱讀的人一定會希望透過任何方便輕鬆的媒介閱讀,我認為「平台」不是問題,問題在於:
棄讀不易。
怎麼不易?剛才不就螢幕點一點就放棄了嗎?或許是吧!但一個平台雖能儲存多本書,但正在看得畢竟只有你點開的那一本,這就是問題!當少了書本的厚度、閱讀的快慢僅以閱讀裝置畫面下方、或某個角落的「進度」顯示時,看書的節奏便亂了,看得久的書,一時半刻讓人不知道是篇幅大還是難啃、難啃原因又不只一個,可能是作者的文筆好壞、翻譯的流暢與否、書中章節的鋪成,或者「背景知識的缺乏(例如以前沒涉獵過這個領域)」,面對昏暗不明的原因,迷路的閱讀人就會陷入閱讀拖延的漩渦裡...不像實體書偶爾可以翻開來聞聞書香、把玩一下紙質,然後丟在桌上或書櫃的某個角落裡遺忘,不斷提醒你充電的閱讀裝置,永遠都顯示同一本書的書封...,既不能遺棄,只好拖延...
因此,當閱讀總是停在同一頁、同一本,甚至每次看都不太記得自己在讀什麼,勇敢棄讀吧!現在也許還不到適合讀它的時候,放下,才能學到更多。
ⓞ延伸閱讀:文章-為什麼我決定開始閱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