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評分:★★★★(★1分、☆0.5分,滿分5分)
很難得在首映之日就有機會搶先觀看3D版本的《阿凡達:水之道》,一切都要感謝痞客邦 PIXNET.TW的招待電影票。因為若要說起這部電影,我可能未必會第一時間衝向戲院,畢竟13年過去,當時觀看第一集的高中少年已經出了社會,選擇變多、生活壓力變大,在3D電影已經不算特殊的日子裡,也感覺自己不再容易重拾過往的感動...
但是我錯了。
詹姆士卡麥隆鏡頭底下的潘朵拉,就像曾經待過的旅遊美景,再次回頭,你又可以看到更多...底下是我的心得分享,雖不會有完整的劇情,但可能提及電影中的關鍵畫面,為避免影響觀影樂趣,請斟酌閱讀。
重回潘朵拉星球
其實,13年前會去電影院觀賞《阿凡達》,一切都是為了「劃時代的觀影技術」這種噱頭的標題而去,當年還沒有所謂的全3D立體電影,詹姆士卡麥隆又是商業大片保證,高中的我在幾乎完全不知道電影走勢的情況下,就已訂好票、一腳踏進位於大直美麗華IMAX戲院。
13年後,電影產業蓬勃發展,漫威影業底下的系列電影也將視覺特效、3D效果推向高峰,此時,講好聽一點是「慢工出細活」的《阿凡達:水之道》才正式推出,講白了!這部電影來遲了,加上卡麥隆早已開嗆英雄電影的總總概念,身為觀眾也很怕他話說太滿跌了一跤。然而,實際觀賞完3個小時的電影,還是不禁讚嘆:卡麥隆做到了!他用同樣的題材,卻秀出了更多更精彩的潘朵拉星球,若當年的森林場景不夠絢麗、夜晚的螢光點點不夠美妙,《水之道》透過水底世界的展示,讓觀眾一虧不一樣的科幻場景,在電影播放時,我一邊讚嘆眼前的美妙風景,一邊浮出一個問題:
為什麼詹姆士卡麥隆的3D電影,那麼的3D?
後來我理出一個結論,除了導演對於特效技術完成度的堅持、或者是鏡頭刻意的鋪排以外。個人認為這部電影中秀出來的「肌肉」,都是詹導過往曾經操作過、並且熟悉其物理特性的「物品」。何以見得?以充滿冷硬機械風格的飛艇、仿生機器人等,我們幾乎看得見《異形2》、《魔鬼終結者》的影子,而沈船過程、水底場景,又好像有一些《鐵達尼號》的味道。我指的不是「導演自己致敬自己的電影」,而是「物理現象」,船身斷裂時的轟隆巨響、水淹機體的進水過程、機械碰撞、變形時的金屬形變等,都非常有「實物感」。
其實,有幾幕當我看著眼前藍色的巨大外星人跑動時,曾覺得這些生物們的膚質有些「不熟悉感」,因為地球上並沒有這些生物,觀眾無從得知這樣體格的東西存在時會是怎樣的樣態。但當外星生物與人類造物碰撞時,畫面就栩栩如生,加上3D特效,我們變成好像是隔著窗戶往外望向非洲草原上確實存在的生物一樣,如此真實、如此動人。
如果你對卡麥隆這位導演略有耳聞,就會知道他是瘋狂重視細節的狂人,這也是為什麼我要特別提到卡麥隆導演的3D是另一個層級的3D這件事的原因...回想近年來的一些「商業電影」如:《侏羅紀世界:統霸天下》、《玩命關頭》或其他超英電影...,當畫面無可避免要用特效完成時,其他物品的「物理特性」就變成界定「真實」與「虛幻」的重要媒介,輕易飛起的汽機車、力大無窮卻又在對戰時僅能把對方打出一絲刮痕的主角跟反派們...這些過度違反物理樣態的畫面,就是讓電影從「酷炫」變成「卡通」的戰犯。即便《水之道》裡的外星人多麽的奇特,但卡麥隆的潘朵拉是如此的真實,不過,光有「對細節的堅持」還不夠,要如何把已經看過的故事再更豐富一些是另一項艱鉅的任務...
不怕好猜的劇情、相同的套路,只怕觀眾沒看夠
第一集的《阿凡達》幾乎是迪士尼動畫《風中奇緣》的翻版,這個故事並沒什麼特殊,甚至好像有那麼一點點英雄主義過於濃厚的感覺...如果當時的觀眾想要從《水之道》裡看到複雜燒腦的劇情、片尾翻轉的橋段,那八成要失望了...因為《水之道》並沒有跳脫以往的套路,反而在陪著老觀眾、新觀眾「再走一次」,有許多劇情的鋪排,從傑克一家人遠行到以水為家的國度後,我們可以看見一些第一集的東西(像是在陌生海域裡遇見巨獸攻擊的二兒子,幾乎就是第一集剛轉化成阿凡達的傑克的遭遇)。而劇情的走勢也有點像《馴龍高手》之類的「不被認同、誤解、接納」的過程,劇本並不特殊的情況下,《水之道》身處劣勢了嗎?也沒有。
回想起卡麥隆導演的「續集」電影,就會知道他是一位「擅長把續集拍得好」的導演,這就像是:炒冷飯能炒出一鍋年夜飯,等級的誇讚。就連史蒂芬史匹柏的經典《侏羅紀公園》,也在邁向《失落的世界》時變得有些過於銅臭味,更別提娛樂性遠大於本身意義的《印第安納瓊斯:水晶骷髏王國》,幾乎是靠著賣情懷跟「經典IP」來吸引觀眾。卡麥隆在接手異形系列後的《異形2》,把原作的格局擴大,同樣是:人類自投羅網去面對存在異形的陌生環境。卡麥隆執導的續集把規模擴大,從單一一隻異形,變成完整介紹整個「蜂巢系統」一般的異形社會,結尾的「母親大戰」更是經典(那個搬運機器人是否很像《阿凡達》電影中的機具呢?)。
另一部《魔鬼終結者》和《魔鬼終結2》情境也相同,同樣是機器人被送回過去追殺主角,第一集的反派機器人在第二集成了救世英雄,人類與仿生機器人的情感衝突變成全新的電影賣點,液態金屬的T1000也成了我小時候的惡夢,我相信《魔鬼終結者2》無論在票房或記憶點上都超越首集,我甚至相信很多人認識《魔鬼終結者》的原因,是這個瘋狂成功的續集所致(筆者本身就是如此,並未看過第一集)。
《水之道》也循著相同的成功模式,這樣的做法網羅了看過第一集的、沒看過第一集的、看過但記憶模糊的觀眾們,重新進入潘朵拉星球,簡單的套路也讓觀眾可以更深沈的陷入眼前的3D美景,而不是需要抽離去思考電影丟出的邏輯。水底的世界比森林裡更加色彩斑斕,刻意拉遠拉近的運鏡、淺景深的人物對焦,讓《水之道》好幾幕都美麗如畫。
導演依舊在電影裡加入了核心思想
如果你認為劇情老套就等於電影很空洞,那可就大錯特錯。詹導在《水之道》的哲學就如電影的標題,本片介紹以水為家的納美人如何用「水的形體」來解釋自己的水國文化,就好比在首集裡的森林納美人如何介紹森林裡代表族群連結的伊娃以及「與自然共存」的泛靈信仰(萬物皆有靈魂)。
若第一集講的重點是殖民者對自然資源的採集以及破壞,第二集的重點聚焦在tulkun(電影裡類似鯨魚的生物)的獵殺,在電影裡不難看出這幾乎就是地球上的「捕鯨過程」,透過殘忍且浪費的方式恣意地殺害高智慧的生物。卡麥隆是一位很懂得「小題大作、大題小作」的商業導演,就像當年《鐵達尼號》用歷史有名的沈船事件為背景,說著傑克與蘿絲的愛情故事...與其說《水之道》是講主角一家流亡的故事,不如說他們的存在是為了襯托出「掠奪者的野蠻」,其實捕tulkun才是電影的主軸,劇情很聰明地把「人物聚焦」演變成「事件聚焦」,接著讓觀眾透過人物的眼睛去看見事件不可避免地發生,一開始我們看著納美人,後來我們是納美人的眼睛,看著牠們(tulkun)...
就算你不想哭,卻騙不過眼睛
後半段我還是流下了幾滴男兒淚,但這不是因為老套的劇情或片中的生離死別...《水之道》的哭點來自人類的自私與殘忍以及自然反撲的內心掙扎,當我們看見人類被擊潰時確實大快人心,但身為「同類」(觀眾裡應該沒有外星人吧),卻也感到羞恥和擔心...在中後段時,我最喜歡的兩幕場景分別是:tulkun和奈蒂莉,海洋巨獸以及納美人的報仇。第一個場景看出導演的用心,當觀眾在納悶為什麼這麼大的生物不一躍而起壓扁小船時,導演給出了血淋淋的答案。另一幕則是痛心的母親如何化生成她口中的「惡魔」,甚至義無反顧的用人類「最下流的方式」來交換自己的親生骨肉...這樣的衝突安排,讓我想到之前在寫《永恆族》影評時的想法:
你不可能觀察一個物種而不影響它。
納美人與人類也是,當他們出現混種、當人類與外星人交流時,彼此都學會了對方的步術。而這樣的「資訊交換」,是文化交流也可能變成強勢文化的欺壓...。當然,這後面牽扯的層面太廣,有可能是我一廂情願的認知,然而,導演想要加深「人類群體裡的納美人」以及「納美人群體裡的人類」這個衝突的意圖明顯,也或許是可預見的續集會探討的重點之一?
人像捕捉技術以及水底攝影
最終,我想說的是電影中使用的「科技」。本片的主要角色幾乎都已經失去了人類的外觀,也就是若先看過演員名單,觀眾也許很難認出凱特·溫斯蕾到底是誰...這也使得我好奇地想:
若舉目所見多為CG,那還需要水下攝影或找特定演員來做表情捕捉嗎?
關於水底攝影的部分,幾乎在3D畫面的鋪排時解決了我的疑問,即便水底世界感覺都是後製上去,但演員的動作表現如此自然,這都歸功於實際的拍攝環境正是水下環境。而人臉捕捉的功效則是在電影後期有很大的作用...我印象很清楚的一幕是傑克正要溺斃時、在仰起頭呼吸以及驚恐的神情中,演員山姆·沃辛頓的「人類特徵」浮現了!這不是特效沒做好的關係,而是憤怒、悲傷等情緒反應出現在阿凡達臉上時,就算少了鼻梁、眼距變長,我們還是可以「共感」戲中角色,既然表情代表著角色的情緒,那演員的演技依舊得扛起劇情推進的動力。
結語:詹姆士卡麥隆還是證明他的功力
這部電影可以說得太多了,《水之道》中的世代傳承在文章寫至此時才赫然想起忘記提(子女如何帶領迷惘的父母親),在一部劇情簡單的商業電影裡,這樣的「咀嚼再三」實在太難得了!不只是電影中的美景、讓人目瞪口呆的生物或者是人類機具...不難看出卡麥隆把畢生經驗(包含自己熱愛海洋探索的興趣)都投進《水之道》裡,但有不會炫技過頭,導演還是好好地講完了一個不容易出錯的故事,而且還騙到了一些觀眾的眼淚(在自然保育、人道關懷上),但本片也不是沒有不足之處...「留下續集伏筆」就是我個人很不喜歡的鋪排,與其期待下一集,我更希望導演能把丟出來的問題在三個小時的篇幅裡說完...另一方面,幾個畫面的剪接,雖然看得懂導演想表達的意思(例如傑克一家人在學習水之道時, 柯邁斯上校在練習如何馴服空中猛獸),但這樣的穿插方式,讓更想看全新的「水之道」的我,沒有辦法好好的連貫情緒...,本集出場的角色眾多,也可能會是觀眾會丟失焦點的原因...
但無論如何,倘若你已經看膩像是連續劇一樣不斷推出的漫威電影,又或者你想要瞧瞧詹姆士卡麥隆憑什麼那麼臭屁的人...我都推薦《阿凡達:水之道》,而且務必要看3D,螢幕的選擇更是越大越好,已經告訴你了...13年前的阿凡達是為了視覺特效而生,如今的《水之道》依舊是特效和畫面的上乘之作,這形成一個有趣的現象:
你可能不會喜歡本片的某些面相,但你也很難不去愛上電影中的某個面相。
這就是詹姆士卡麥隆的電影,在某些地方可能略有的不足,在另一部分卻做到完美。
本篇提及的其他「商業特效電影」
ⓞ延伸閱讀:影評-《玩命關頭9》:失去刺激、失去邏輯、失去經典飆車場面...單純為了票房而飆的假飆車電影
ⓞ延伸閱讀:影評-《侏羅紀世界3:統霸天下》:慵懶又無趣的平庸續作
ⓞ延伸閱讀:影評-《印第安納瓊斯:水晶骷髏王國》:翻轉結局,誰贏得最終的勝利?
本篇提及的「文化互相影響」
ⓞ延伸閱讀:影評-《永恆族》:關於永恆的議題終於搬上漫威的商業舞臺
關於詹姆士卡麥隆的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