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勝:靠運氣贏來的,憑實力也不會輸回去,常春藤名校「模型思維」課程指定必讀
The Success Equation
布局運氣,提高勝率,打造腦內的「贏家模組」
作者:麥可.莫布新
譯者:陳冠甫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2022/09/07
有沒有聽過一種說法?「運氣」也是「實力」的一種?有沒有曾經覺得自己運氣不好?勝利遲遲未到?又或者有另一種情境,是看著別人一路好運,自己卻覺得無力呢?這本《長勝:靠運氣贏來的,憑實力也不會輸回去,常春藤名校「模型思維」課程指定必讀》,雖然完整書名聽起來要講「運氣」,但我認為它更著重的是在單純運氣之後的「模型思維」之上。
長勝:了解運氣與能力之間的關係
身為讀者,在閱讀本書以前,第一個最想知道的大概就是「運氣」與「實力」之間是否有存在著必然的關係,作者也用了不同的模型去解釋「運氣」是怎麼一回事。其中,對我來說含金量最高、最淺顯易懂卻容易被忽略地,就是書中提到的「雙罐模型」。
何謂「雙罐模型」?
其實,這個模型相當簡單,「運氣」就像一個隨機事件,它就像是從一個罐子裡面拿出隨機號碼的球,假設罐子裡有三顆代表運氣的球,其數值分別為:-3、0、+3,抽出負號就是運氣最差的時候,反之則運氣最好。同樣地,在實力的罐子裡,假使也有三顆球,分別是:-4、0、+4,此時,也許有人會好奇:實力不是「穩扎穩打」的嗎?為什麼還有負數與正數呢?試想,一個頂尖球員是否也有因為身體素質的些許差異而表現時好時壞呢?由這「兩個罐子」的比喻,我們可以假想每次都從罐子各取出一個運氣球、一個實力球,運氣最好、身體狀態最好時,我們可以獲得最高+7分的好成績,相反地,當運氣最差、實力又出不來時,抽球的人就會拿到糟糕的-7分。
由這個簡單的模型,讀者可以輕鬆的歸納出一個結論:實力固然重要,但運氣也可能會左右結果。不過,若只有這點收穫也太少了!站在一個想要「長勝」的決策者立場上,讓自己的實力「能夠穩定輸出」,也就是,常時保持在「正數」,那即便運氣較背的時候,也能讓自己的分數不至於太差。舉例:如果「實力罐」裡的球是+3、+4、+5,那「強運來襲」時,我們就可以獲得+8的好成績,而當運氣最差的情況,頂多也只是收穫「不正不負」的0分。
雙罐模型的衍生運用
從簡單的模型出發,作者開始將雙罐模型運用在各個現實生活的例子之中,從常見的運動表現,如大聯盟打擊率、馬拉松等,到一般的商場決策。當然,有如《窮查理的普通常識》裡說到的「思維模型」並不代表現實生活中完整的架構,也就是說,沒有一個模型能「真正的反映出現時狀況」,它只是一種思考模式,因此,在面對現實生活時,背後隱含的原因非常的多,在簡化成雙罐模型之後,作者也給出了一個有趣的「光譜」,以運動為舉例,網球這種以「個人能力」為主的運動,「實力/能力」影響較大,運氣的影響力就會變小,這也解釋為什麼曾經有段時間網壇的前三名都是固定幾人包辦,而團體運動、變數越多的運動如足球、棒球,就容易因為「運氣」而讓冠軍球隊難以預測。
而站在「商/職場」的角度呢?有趣的是,作者提到隨著個人在職場中的位置往上爬,這些人的任務就會慢慢移向「運氣」的一端,也許當時這位員工是因為某些原因成功,但隨著變成領導者、甚至執行長之後,過去的技能未必有用武之地,這個職位也很難釐清決策承辦的因果關係,這或許也是為什麼許多商業的成功難以被複製、被學習的主因,因為「天時、地利、人和」,其實說穿了就是「運氣」,有時還真的是對的時間才出現「對的決策」。
均值回歸,看穿「趨勢」背後的真實意義
了解運氣與能力的關係之後,讀者還需知道的是關於運氣的「均值回歸」現象。用最白話的解釋,就是一切跟「機率、運氣」有關的事情,長遠來看都會回歸平均值,如果有人運氣很好擲銅板每次都出現正面,看似「連勝」的背後,其實理性上我們都知道正反面的出現機率仍然是50%/50%,也就是說,連續擲硬幣到一定的數量後,最終統計的結果就會趨近一半一半。用這樣的想法去面對每件事,我們可以更泰然的看待「運氣」這回事,運氣好時就好好享受好運、運氣不好時也別難過,因為也會有回歸均值的時刻。
「很多會有一種想法,認為長期下來運氣會接近平均值。對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來說,確實是如此。但這樣的論點其實並不成立...」
儘管運氣有不可測的因素,但《長勝》一書並不打算讓讀者只看到「聽天由命」的面向,因為「運氣發生的時間點,往往會對之後的事產生累積效果」,也就是說,當運氣好時,我們能做什麼讓自己的獲利最大化?本書分享了李查·韋斯曼的觀點,也就是「幸運者與不幸者的思考與行為差異」,分析出「運氣的四大原則」,包含:
「盡可能擴大你的機會」、「聆聽自己的預感」、「期待好運」以及「把壞運轉成好運」。
雖然書中有許多科學化的解釋,但在此我想要提供筆者自己的見解,擴大機會可以參照「馬太效應」,有點像是投資理財所說的「本多終勝」,當你的本金夠大時,其實不需要太過風險的投資也能讓自己有穩定的收入,而後面的幾個「秘訣」,我更想歸類於心理層面上的「強大」,無論是如《突圍思考》作者、韓國圍棋皇帝曹薰鉉認為的「棋盤上有無限種可能」,還是《有限與無限的遊戲》一書提到的思考模式,與其說是「自信」,我認為這是一種更接近「心流」的狀態,相信每個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從中獲得對自己有幫助的素材,讓自己維持在成長和進步。
回到本書,作者給出實用的解答:在運氣成分較高的活動中,個人能力的重要性會限縮到「做決定」的過程,換句話說,「如何做決定」非常重要:
伊利諾大學心理學教授格雷·諾斯奎總結道:「很多時候,有經驗的人為認為自己是專家,但不同的是,專家有一個預測性的模型;但有經驗的人的模型,卻未必有預測性。」
以上摘自書中的內容,其實就是所謂的「思維模型」,有沒有一套系統的思考模式將會決定「有經驗」跟「專業」的差異。才能真正擴大機會、拉開與競爭者之間的差距。
結語:一本用模型思維去解釋為什麼「運氣」有時等於「實力」的書
當然,本書尚有許多例子、算式、甚至各種實驗資料未在我這篇讀書心得中提及,它的範圍很深也很廣,如果將《長勝》所描述的內容再延伸出商業決策上的應用,我們也從中看到保羅.波曼、安德魯.溫斯頓合著的《正效益模式》對於永續經營的相同理念,而以個人立場為出發,本書也與《刻意練習》、《原子習慣》、史蒂芬‧柯維的《與成功有約–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等著作不謀而合,畢竟若以「人生」為單位,有太多難以預測的事情,不只是職場上的異動,身體健康、天災、疾病等...,在這個複雜的系統裡,最重要的事情就成了每一個當下的「決定」。
既然沒有人知道運氣將把我們帶去哪裡,那具有掌握好運氣做適當決定的人,就是憑真正的實力了!
ⓞ延伸閱讀:書評-《正效益模式》:從內啟動ESG轉型的全方位行動路徑,要如何做起?
ⓞ延伸閱讀:書評-《有限與無限的遊戲》:你想要有限的取勝,還是無限的人生?
ⓞ延伸閱讀:書評-《無限賽局》:企業應該放眼永恆的競賽
ⓞ延伸閱讀:書評-《突圍思考》:從棋盤上的勝負,找到人生的棋局
ⓞ延伸閱讀:書評-《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查理蒙格的普世智慧,是股票及人生成功的關鍵
ⓞ延伸閱讀:書評-刻意練習
ⓞ延伸閱讀:書評-《原子習慣》:如何從微量的動作造成巨大的改變
ⓞ延伸閱讀:書評-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