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悖論》實體書購書連結:https://tinyurl.com/2zja7ykn
《能量悖論》虛擬書購書連結:https://tinyurl.com/2qryl2ky
其實自己一直有腸胃問題好一陣子了,但因為時好時壞,且老實說也沒真的造成什麼生活上的大困擾,頂多就是久久因為太疲憊或飲食的關係拉個肚子,有時候覺得脹氣未消...也就沒特別處置,直到閱讀了這本《能量悖論》,才知道長久以來懷疑的問題確實存在,只是影響之深之廣,在翻開書細讀後才大開眼界...
腸胃是你的第二個腦
本書的第一個概念:腸胃是人的第二個腦。
事實上,很多時候,它所代表的比我們認為用來思考的大腦更重要,因為腸胃道的健康也會影響到身心靈的健康,本書的作者不斷提到的「腸漏症(leaky gut)」正是指不良的飲食如何破壞腸胃吸收,進而造成身體不斷的炎症反應,在他的診斷中,100%患有疲勞症的患者都有腸漏症的毛病,更讓人不安地,多數人對「疲勞」、「疲憊」總是因查不到病因而歸於簡單的「心理壓力」或者「正常的疲勞」,甚至誤以為身體能量不足,需要攝食來獲得能量,而錯誤的飲食跟觀念又會加強了腸漏症的發生,讓疲勞的生活不見改善的一天,因此,要了解如何獲得能量,必須知道食物在攝取後如何轉換,而這中間一個重要的知識點便是:「粒線體如何運作」。
想了解能量轉換,不可不了解粒線體如何運作
國中的生物還記得嗎?人體細胞內有一個叫做「粒線體」的能量工廠,粒線體可以幫助將攝取入身體的營養轉換成能量,並且生成一種叫做三磷酸腺苷也就是ATP的能量單位。細部我也早就遺忘,但書中一個鮮明的舉例便可知道為什麼「吃多不等於獲得能量」:
舉例來說,你的能量工廠就像是兩個產線員工,在收到營養後會修改包裝成「能量」,原則上,所有進來的營養都可以轉換,但員工也有「負載量」的上限,當吃進去的食物太多呢?員工收到太多的「包裝需求」便會花力氣去處理最快到手、最快轉換的東西,而那些需要花時間消化(打包)的東西則會被藏在其他地方(假裝已經完成),此時,產線會阻塞,員工把心思全部花在包裝次要的養分上了...
如果此時你有點想法,便知道這裡指的「其他食物」,就是碳水化合物等看似可以快速轉換,但明顯會佔去主要營養吸收的「能量食物」。有趣的是,此時作者也提到,原來「所有的飲食方式」都有可能達到短期的體重降低,就是因為當你把產線變的「簡單」時,身體就會不需要消耗太多力氣的去做包裝及能量生產,然而,當穩定、相同類型的飲食時間太長時,又因為單一性而讓身體的消化、吸收系統因不具彈性而失去本來的好處...
換言之,《能量悖論》講的不是「不能吃」是「吃對」,而「吃對」也不只是吃對食物,還有「在對的時間吃」,如果用能量工廠的概念...身體需要的不僅是透過飲食來獲得營養,更需要足夠的時間來「消化並轉化能量」,因此,E=M2C2,是作者提出的飲食/能量概念。
E = 能量
M2 則分別是 = 微生物群系(microbiome)、粒線體(mitochondria)
C2 則是 = 計時攝食(chrono consumption)
除了要透過飲食建立起健康的微生物群系以及粒線體運作外,C2強調的計時攝食,則是在限定的時間內飲食完畢,而不是無時無刻、不斷地進食。當然,本書也有提供如何「循序漸進」改變飲食時間的方式,從一開始的7點後不吃、延後吃早餐,到後來的一日一餐,他本人也身體力行證明飲食的次數並不會讓身體如我們想像的「獲得不到能量」,反而是更有效率地獲得跟消耗能量...
過去的我們都搞錯,疲憊絕對不是吃不夠
也就是說,本書有一個明確的「思維革命」,那就是:過去的我們都搞錯了,疲憊不是吃得不夠,而是飲食不夠有效率的消耗跟轉換。而本書後半段其實都是作者精心挑選的食譜,儘管身為一個「好奇的讀者」,也許根本不會遵照他的做法執行(或者是還得觀望一陣子),但新穎的想法總是激起我的興趣,尤其是書中提到許多過往我們以為「健康」的飲食其實是引起炎症的主因,而內文的舉例也頗有說服力:凝集素(lectin)。
凝集素是某些植物中的蛋白質,它其實是植物的「防禦系統」,目的是讓自己不容易被掠食者吃掉。它會對腸壁造成孔洞,並刺激腸道且造成發炎...(換句話說,就是讓掠食者腸胃不適而降低被吃的風險)。
凝集素在一些早就被某些人想要減量的食材如「麩質」,但豆類、穀物甚至非當季水果內都有...因此,盡量減少這類型的食物攝取,可以降低上述提到的腸漏症的發生。
結語:有意識地攝取,勝過沒意識的吃
《能量悖論》是一本很有意識的書,在閱讀的時候也可以在文字中看出作者還有一系列的飲食概念跟理論要分享。然而,書中的內容對多數人來說仍然是一個很大的飲食變革(儘管是循序漸進)。不過,哪一種飲食方式不是呢?若要徹底屏棄自己的飲食習慣,都需要足夠的恆毅力。只是這類型的書,以一個讀者的角度,倒認為「當成一個觀點來閱讀」會是更適合自己的去接納《能量悖論》的方式,這個觀點就是:
有意識地攝取,勝過沒意識的吃。
簡單來說,筆者自己在閱讀本書的期間也將部分的咖啡因攝取換成無糖豆漿,也因為運動、工作型態,而降低晚上吃飯的量,進而變成蛋白質跟青菜的攝取,也確實在這段時間感受到立即的改善,而不久之後,又碰巧因為出差、旅遊等因素些微的轉換回過往的飲食方式...當然,我不敢說自己的飲食是最標準或最健康(畢竟身體狀況因人而異),但「有意識的攝食」,讓我感覺更能掌握身體的主控權,而腸胃就像是身體對外的溝通管道(因為食從口入)、它是「第二個腦」,知道自己吃進了什麼、花時間去思考該吃什麼,總好比無意識的吃,我深信:自我察覺是自我進步的一部分,而所謂的察覺、覺察,不僅僅是心理上,更是生理上的關注,畢竟身心不可能分開,飲食沒有絕對好,但有相對負責的吃法。
謹記:不是吃不夠,是你的能量工廠也許正面臨罷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