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大歷史 - Sapiens 電子書 by 哈拉瑞

《人類大歷史》實體書購書連結:https://tinyurl.com/2mpkoe7u

《人類大歷史》電子書購書連結:https://tinyurl.com/2q7y2yjm

雖然每天都斷斷續續地在閱讀這本書,但《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卻還是花了我不少時間…其一,是因為它的篇幅不短、其二,是幾乎每一段都相當精彩,每個文字、段落都值得細細品嚐…

從智人開始說起…

amanda-dalbjorn-UbJMy92p8wk-unsplash
本書講的是「人類的歷史」,換句話說,不只是我們在歷史課本上的故事,而是「整個人類」的起源,也就是從還是智人時期講起…早在兩百萬年前左右,人類這個物種就已經出現,且一直到距離現今一萬年前,世界上都尚有不同人種,而且出乎意料之外的,我們「智人」在當時並不是最聰明、也不是最強壯的物種,但如今卻稱霸地球,憑的是所謂的「認知革命」,智人之所以有別於其他人種,決勝的關鍵不在於腦容量的大小或體能的強悍,智人之所以能為「人」(如今唯一的物種),是因為我們懂得「想像」,想像不發生的事情、不存在的生物…就好比今天的宗教、國家、權力、金錢…其實本來都不存在,我們卻憑著想像建構這些事物,而這有多重要呢?

當人類有想像的能力,我們便能與不認識的人建立信任關係、與不同地區的人合作,因為「他們共享相同的價值觀」、來自兩個世界的基督徒可以一起參與聖戰,而金錢更是資本主義下的普世價值,有錢,你會願意幫素未謀面的人做事、有錢,你也可以讓認同這個貨幣價值的人為你做事…

jackson-david-cIcBInoyb7U-unsplash

當我看到這段描述時,內心不禁想起過往在上國文課時,老師曾興奮地說:「中國《山海經》裡描述許多奇珍異獸,如果能回到古代,搞不好就會發現這些奇獸真的存在過!」然而,我想我的老師要失望了!若一切故事都來自於我們祖先豐富的想像力,那當年的《山海經》搞不好也只是今天的《暮光之城》或《哈利波特》…這或許讓本來浪漫的想法變得有些現實,但我認為,更浪漫的是:

我們有無中生有的能力,因為當一群人聚在一起並選擇相信,就可以創造跨越語言、國家、文化隔閡的「共同價值觀」。

作者哈拉瑞很巧妙地用智人的發展當作切入點,從「人類這個物種」的歷史開始,進而介紹起來自世界各地的文明以及各個文化之間的彼此演進…


 

農業社會也許是人類「最大的失敗」

no-one-cares-l_5MJnbrmrs-unsplash

第二個有趣的地方,在於作者也不諱言的用回顧的角度去觀看整個人類的決定是否走往越來越好的方向,而對我來說其中一個最大的顛覆性想法便是「農業社會」,這個聽起來恆久不變、從以前就可以在社會課本中看到的農業社會插圖,竟然是一個錯誤?原因在於,當人類從遊牧走向農業社會時,我們成了作物的奴隸,不斷地去思考未來的糧食是否充足、從本來可以到處適應各種環境的遊牧人,變成被囚禁在自己農莊裡的奴隸,而也開始出現「財產」的概念,我們從「共享整個環境」變成畫地為王,對於環境的破壞也變得史無前例…農作物的出現同時等於降低物種的多樣性,而為了有更多勞動力人口,人類的生育率也指數上升,而更多的人代表更多張嘴,需要更多的糧食,因此要花更多的力氣在農作上…這個無盡的工作循環,就此展開。

raphael-rychetsky-li9JfUHQfOY-unsplash

作者很有趣的是用現代生活來做比喻,當年決定農業社會的人們,肯定沒發覺自己陷入了可悲的勞動力循環,因為歷史只容許往後檢視時看見決定的不合理,人們卻無法在當下真正知道最有利的決定是什麼!不信嗎?就好像今天庸庸碌碌的我們,不也是一樣的道理嗎?努力工作賺錢,為了可以滿足物質生活,而物質主義的氾濫,讓我們永遠追求更好的、最新的產品,而我們又陷入更加努力工作賺錢的無盡循環之中…


 

金錢的出現

alexander-grey-8lnbXtxFGZw-unsplash
當所謂的「財產」概念出現後,我們漸漸發現過往「以物易物」的方式需要被優化,因為蘋果換布匹、皮鞋換稻米…不僅有時效性、不方便攜帶、且也不是隨時我們都需要「交換來的物品」,因此,金錢的概念油然而生,這裡指的金錢也不全是今天我們看到的各國貨幣,從貝殼到黃金,只要是當時的人們認同的更同價值、統一使用的東西都算是金錢,而這也再次證明智人「想像的能力」,我們對於錢的信任,讓金錢的概念得以永存,更有甚者,它甚至變成了如宗教般的存在,我們相信它且願意為它付出及辛勤努力,也因此讓金錢最大的「資本主義」成為世界主流。

讀到這裡,讓人感到有趣的是,若跟我一樣最近幾年才開始了解投資理財的人,也許可以把《人類大歷史》當作其中一本參考書目來讀,雖然它並未教讀者任何選擇標的或投資的技巧,卻可以從人類的思維改變、對於金錢的整體看法和銀行體系的運作原理,例如當所有人都向銀行兌現時,為什麽銀行會崩潰等…,當我們了解了人類的群體心理,也許對投資的眼光跟走勢就會更有概念。但作者也說,股市跟歷史都屬於「二階混沌系統」,是無法透過統計或過往經驗預測,永遠只能參考。

 

ⓞ延伸閱讀:書評-《金錢心理學》:做決定、買東西之前必拿出來翻的省錢寶典?

ⓞ延伸閱讀:書評-《人生實用商學院》:吳淡如教你用最簡單的文字去理解複雜的人生問題

ⓞ延伸閱讀:書評-《跟著柴鼠學FQ做自己的提款機》:一本開始你的投資理財前必讀的參考書


 

工業革命,AKA第二次的農業革命

patrick-hendry-6xeDIZgoPaw-unsplash
隨著歷史的進程,本書開始介紹到「工業革命」,或在作者的認知裡,更準確地說:「第二次的農業革命」。簡言之,我們的每一項演進,都是為了讓農業社會下的生活更有產值、創造更多的糧食、養活更多的人,而最早的獸力、人力,都僅是體力活,並沒有力學的轉換,直到有人發現透過蒸氣推動機具、推動交通工具,工業化時代也隨之來臨,當我們的生產力開始往上提升後,人們的發展也變得史無前例,然而我們對環境的破壞也就加速進行。

jakob-cotton-K1hwkV5GPl0-unsplash

其中一點是畜牧業的自動化,若單就「物種的數量」來看演化的成功,那牛的數量自從人類主宰地球後而達到高峰,但牠們卻甫出生就活在如煉獄一般的生活之中,沒有任何活動的空間、不能過度運動以免肉質不夠柔軟肥美、不停地受孕,才能產出更多的牛乳...。這也讓我們不禁自問:人類帶來的「富裕」生活,到底是富裕了誰?

 

ⓞ延伸閱讀:書評-《恐龍的啟示》:一本書平反我們對恐龍們的諸多誤會

ⓞ延伸閱讀:影評-《永恆族》:關於永恆的議題終於搬上漫威的商業舞臺


 

帝國主義、文明的演變與未來

free-walking-tour-salzburg-nbgt1YseJQw-unsplash
當然,書中的內容遠比我寫的還要豐富及精彩,不過自己在閱讀時難免會在較有共鳴或頗有感觸的地方多著墨一些。本書也介紹了各個帝國如何影響著殖民文化,又用一個公正且不帶感情的第三人角度去分析這些帝國的存亡、存在所造成的影響跟改變等...這也在在應證了:文明的演變不會有絕對的對錯,生活在當下的人們也不可能有能力分辨最佳的決定,而讓我意外地,正因為如此,本書的後半段開始介紹了「快樂」從何而來,以及如何定義。

austin-schmid-hRdVSYpffas-unsplash

隨著物質主義、浪漫主義的蓬勃發展,人們越來越崇尚與這些理念相關聯的「消費主義」,各種節日、慶典最終都成了消費的藉口,而買了那麼多東西、享盡各種物質生活的我們,真的活得比較快樂了嗎?本書不僅探討著人類的快樂來源,以及了解各個文化或科技的改變是否造成快樂指數的提高,另一方面,也透過東西方宗教、文化的差異,去分析現代的人們「如何帶來快樂」。舉例來說,本書也以史蒂芬柯維的《與成功有約》中的幾項美德來列舉,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要認識自己、認清自己要什麼,才能理解真正的快樂。而在佛陀的哲學裡,反而是放下「我」,放下自見以及主觀的思想,方能體會所有的煩惱都是來自於人的慾念,這也是為什麼近日許多科技百強都開始提倡「冥想」的概念...

max-vs-PjCh5goo-unsplash

而如何讓我們覺得快樂,也影響到了「智人」的未來。我們要讓科技往哪個方向前進?未來的智人會是現在的我們的強化版本?還是我們會創造出截然不同的物種?而比我們還要優秀的「這群人」,是否會像是過往帝國入侵原住民時一樣,完全嫌棄智人的存在,甚至於造成智人滅亡呢?作者最後提出的許多問題,當然是沒有答案,而且可能在幾年後,我們回過頭來想,才發現答案根本顯而易見,但活在當下卻不可能參透。而「我們想要什麼」以及「我們想要未來要怎麼走」,我們真的想好了嗎?從過去到未來,從可回溯的歷史到可期望的未來,我們會變成什麼呢?
 

ⓞ延伸閱讀:書評-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延伸閱讀:書評-時間的陷阱:每個人各自的「醒覺」機會

ⓞ延伸閱讀:書評-《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穿越痛苦、穿越一切,找尋喜悅


 

後記

fly-d-6Gp87Et3N-A-unsplash
本書要寫下心得真的不容易,一方面是我的表達能力根本比不上閱讀能力,另一方面也大概是我不記得每一個細節。但總有許多醍醐灌頂的時刻,閱讀《人類大歷史》甚至讓我想起了將近20年前看過的書...印象中過去曾有一本《螞蟻革命》,是以《螞蟻》為主題的科幻小說三部曲之三,書中有一個「模擬人類的程式」,因為程式創造者不插手影響文明,而最終虛擬的人類演化出有著自然界外觀、仿生生物的器械...現在回頭來想,也許這種概念的設計在「智人」身上並不會出現?(起碼不會那麼早出現),如果用「人類歷史」的角度來思考,我們所創造的機器幾乎都是為了「提高生產力」的農業社會而生,而《螞蟻革命》裡的文明卻貌似以遊牧為出發點的「環境共生」,了解智人的習性之後,就會覺得當年小說家也許太過理想化了一些(但就像先前說的「二階混沌系統」,這種馬後砲的推論都無法真正預期在模擬環境下的智人有沒有可能發展出不一樣的文明)。

heramb-kamble-PfGXoM4ZPCc-unsplash

本篇圖片來自:Unsplash.com

 

而同樣講到「文明」,當讀《人類大歷史》時,也不禁讓我想到過去讀過的幾本科幻小說,如劉慈欣的《三體》以及艾希莫夫的《機器人系列》,這些人都用人類群體思維的角度,去假設自然環境如何改變文明的存在,就像是每隔數世紀就會整體被毀滅的「三體人」思維,會跟地球人有多大的不同,或者是在《三體:黑暗森林》之後講到的「遊牧地球人」(就是在宇宙級戰艦上生存的人類),又會有什麼思維改變?同樣地,在虛構未來場景的《機器人系列》中,也透過環境破壞導致人們變為「穴居」後的群體心理為基石,讓讀者看見不同的「人類樣貌」。同樣打造全新的科幻環境的《碳變》也把「永生」的概念帶進書中,惟比較可惜的是,《碳變》並沒多的時間解釋琳瑯滿目的未來世界對主觀思維帶來的改變,不過倒也留給讀者不少想像空間。

總而言之,這本涵蓋了全人類歷史的《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幾乎可以說是「面面俱到」的好書,值得一讀。

 

ⓞ延伸閱讀:書評-《碳變》:大題小作又華麗斑斕的賽博龐克反烏托邦偵探冒險科幻故事

ⓞ延伸閱讀:書評-三體、三體:黑暗森林

ⓞ延伸閱讀:書評-鋼穴:科幻背景底下的思想之旅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RiC 的頭像
    ERiC

    姓艾的瑞克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