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評分:★★★★(★1分、☆0.5分,滿分5分)
雖然說出來肯定會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但我真的很少看國片,甚至有時候,總覺得是刻意不看,原因是什麼?我自己也說不清,告訴自己的是:我看電影是為了脫離現實,但看說中文的電影會讓我覺得太貼近生活…實際上會不會我就愛老外說一口洋文的演戲,有可能。然而,我必須說,偶爾看一次國片,總會發現不少驚喜,這個驚喜,就是《查無此心》。
《查無此心》電影預告
《查無此心》的演員
先不論這部電影的劇情跟結局,我還蠻喜歡《查無此心》的主要演員們,張鈞甯、阮經天,以及一些我認為應該是國片的常客們(?)如黃鐙輝、游安順等人。這些人之中,兩位主演(張鈞甯、阮經天)的表現可圈可點,不過,如硬要相比,阮經天的表現又真正的讓我為之驚艷。
阮經天的行雲流水
這位第47屆的金馬影帝精湛的演技,我只能用「行雲流水」來形容,據說在《查無此心》上映的同一時期,還有一部被眾影迷大力吹捧的《周處除三害》,未看先猜,應該也是這位影帝超群的演技碾壓。儘管我的文字看起來有些誇飾,但阮經天的演技一點都不「誇張」,他的好在於自然、在於真情流露,情感的表達是由內而外的發出,而不是由外(外觀改變)而內的表演,比起一些國內外的拿獎演員(就好比李奧納多迪卡皮歐),這類型的演技雖然很用力,但誇張了一些,總給人一點「匠氣」。
阮經天的自然沒有匠氣,交出這類型的演技,我認為已經是藝術等級。那同場的張鈞甯呢?
張鈞甯的無限壓抑
同樣地,我對國片也對這位演員不熟,因此只能端看《查無此心》中的表現來體會,這位女演員的表現可圈可點、沒什麼特別好挑惕,方才提到的「匠氣」也不見在鈞甯的身上出現,但比起阮經天的行雲流水,我認為張鈞甯的角色呈現出的卻是「無限壓抑」,女主角吳潔,沈浸在喪夫之痛的同時卻「巧遇」流水屍,並被迫頂著一顆受傷的心,去偵辦「無心」女屍。完全可以想像身為應該要理性的執法人員,在面對自己內心重大的磨難時的表面堅定,而演員也表現得到位。
不過,這個從頭到尾都需「壓抑」的角色,可以想像「抑制情緒」是一個演技門檻,但當張鈞甯駕輕就熟的跨過這道檻之後,隨後的演技卻很難有更深入的刻畫,因為《查無此心》並沒機會讓她爆發,反倒是雖然不是用阮經天的角度去描寫這部電影,他仍有自己的情緒潰堤時刻,吳潔這個角色卻沒有,實在有點可惜。
《查無此心》的高品質製作
回到故事本身,我很喜歡《查無此心》的劇情走勢,帶一點懸疑、帶一點個人情緒以及視角,平穩地進行、穩穩地一步一步揭露導演及編劇想要觀眾看到的故事。《查無此心》沒有狗血、沒有刻意為之的血腥畫面,甚至沒有太多的情緒潰堤跟為展現演員演技的個人獨秀,吳潔多情卻是總無情的偵查辦案以及與菜鳥、長官的互動,林佑生起初的拒絕配合調查,內心卻不安與忐忑的神情,沒有一件上述提到的內容被過份演繹或刻意放大,我會稱本片為「高品質的製作」,正是因為它並沒有標新立異想要弄點什麼「爆點」或「創意」,它盡可能說好一個犯罪故事,至於什麼叫做「標新立異」呢?這讓我想到近期看過的兩部國片(雖然都是鬼片)。
談談其他國片:《咒》與《粽邪3:鬼門開》
雖然說「標新立異」有些誇張,但《咒》的異軍突起確實是玩了「偽紀錄片模式」以及很不一樣的「互動式創意」,這種創意雖然在影廳裡看起來特別有感,但最終與觀眾的對話,僅能說,喜歡的人也許很愛,但只想好好看部電影的人,也許會覺得有些不知所云。而《粽邪3》最大的問題並不是整個鬧鬼的美凰大酒店或古曼童禁忌,反而是最後硬是要表現「鍾馗施法」的「超級英雄片段」。
當然,再次重申我看過的國片不多,兩部鬼片當然也不能跟較為寫實為主的《查無此心》做比較,但希望你能理解我的意思,好好地講完一個故事,遠比為了要「驚艷觀眾」而特別翻轉劇情或跳脫公式,更加重要,《查無此心》說了一口流順的故事,做得好。
ⓞ延伸閱讀:影評-《粽邪3:鬼門開》:時序非常應景的國產鬼片,與其說恐怖不如說像鬼屋
ⓞ延伸閱讀:影評-《咒》:題材新穎,執行力道卻略顯可惜的台灣「偽紀錄片」電影
與《火線追緝令》相似卻有過之而不及
電影看到一半,當真兇揭露的那一刻起,我突然熊熊想起自己看過的一部好萊塢電影-《火線追緝令》(摩根費里曼、布萊德彼特主演,大衛芬奇執導),這部講述基督教「七宗罪」的犯罪電影,也是早早就揭露了兇手,並且讓劇中的主要角色必須「妥協」接受邪惡的引導,走向最終決戰的場景…
越看越像,無論是電影裡的陰鬱基調還是大魔王那一套自以為是的神情,都像極了《火線追緝令》以及片中的凱文史貝西,但這樣的「相似」並不是想說《查無此心》的「致敬」,反倒我認為這是一種對於製作的「完成度」的一種誇獎,因為當年大衛芬奇執導的犯罪電影,其實也沒說清楚兇手的作案手法以及想要讓觀眾們依循著線索或死者的樣態去猜測兇手的動機,但完整的故事、主角群的演技還是抓住了觀眾的心,《查無此心》想必參考過這部電影,因為它的走向跟角色組成架構都很相似。
不過,本片仍與《火線追緝令》有過之而不及,這裡的「不及」可能不完全是劇情,也許是一開始的敘事觀點就沒那麼的高明…
把兩部電影並排比較,除了發現走勢、角色關係雷同以外,大魔王的「凌空出現」也是如此,其實這樣的編排,並不打算讓觀眾猜測出兇手,畢竟真兇的動機沒人明白(電影沒說),但《火線追緝令》把連續殺人的動機歸咎於「七宗罪」的展示,它是一個宗教狂熱者的表演,因此讓觀眾很容易理解常人外表下的瘋狂,但《查無此心》卻彷彿是個人經歷的延伸,儘管我們都知道兇手或許也是電影開宗明義想說的「傷心人」,卻很難理解他大費周章的殺人細節…
同理,儘管兩部電影都是以「老鳥」的視角來描述整個偵辦過程(摩根費里曼以及張鈞甯皆為老鳥帶新人),摩根費里曼更像一個「旁觀者」,用他歷經風霜的眼睛旁觀讓人失望的社會,然而,張鈞甯飾演的卻是一個情感豐沛又壓抑的角色,她的「個人感情故事」卻很難在《查無此心》中發揮,真正與此案相關連的,也許就是第一個流水屍的出現恰巧讓一心尋死的她撿回一命…僅此而已,角色的背景故事很難在電影裡發揮,試想若觀點轉換成菜鳥或阮經天飾演的林佑生,又會有什麼不同?
是旁觀者還是當事人
最後,我們來看最終大魔王的登場,《火線追緝令》的轉變是:旁觀者變成當事者。也就是一位想要辦案的年輕警員,最終卻發現自己竟變成了殺人魔「七宗罪」計畫劇本裡的角色,相反地,《查無此心》的轉變卻是:從當事者轉為旁觀者,也就是即便一開始吳潔的辦案動機是來自「屍體也會挑人辦案」、林佑生的傷心欲絕也是來自愛人的失蹤與死亡,但後續的偵辦都是「其他人的事」,心境上來說,《火線追緝令》是「危險正在接近」、《查無此心》卻感覺「危險正在遠離」。
*即便你可能會反駁《查無此心》在電影中後段有主要角色受傷及面臨死亡,但平心來說,若是沒有這些「傷」,是不是感覺已經跟主角的心境漸無關聯了呢?
結語:一部好的電影,看得「舒服」比什麼都重要
說了那麼多,《查無此心》仍然是一部非常好看的電影,它的平順推進、演員的精湛演技,讓本片看的「舒服」,而舒服比什麼都重要,很開心久久看一次國片,總會發覺不少驚喜,像本片這麼高完成度的電影,基本上直逼好萊塢電影的製作等級,儘管刻意拿出來跟《火線追緝令》比較,這裡卻只是想說明劇情的安排以及兇手的動機上是否有更好的調整空間,並不是想說外國的月亮就一定比較圓,事實上,藉著《查無此心》我們可以看到關於台灣的逃跑移工問題,這是很本土、不刻意美化的社會現實,這是我們自己的故事,外國導演拍不出台灣的故事、就像台灣人拍不出「七宗罪」殺手一樣,沒有誰好誰壞,只有誰比較適合,《查無此心》是一部不刻意擴張觀點(美化或醜化)的電影,它是一部說好故事、看得舒服的台灣犯罪電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