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b8d7d9-198a-406b-aa4c-87b7099600e5.png

我竟然誤信了文宣上說的-本書為「燒腦神作!」,只花了大約一天多一點點的時間讀完,並不是因為本書令人愛不釋手,而是我一直期待有什麼「動腦」的地方,看到結局一場空…

不得不說我真的太期待了(可能是因為很久沒有好好的讀一本科幻小說),也因此看完之後我也真的「氣炸」,感覺被書商還有一連串的「熱銷推薦」給詐欺,本書根本和科幻以及動腦沾不上邊,在某些程度上,如果單就「故事」的角度,布萊克.克勞奇所寫的《人生複本》故事也乏善可陳,以下是本人針對一些內容的小小抱怨,如果您還沒看過本書,那這篇文章絕對會是一篇「勸退文」,同時,我也會推薦我認為「真正的」科幻小說應該有的樣子,如果您很不幸的是本書的擁戴者,也歡迎說出你喜歡本書的原因。

書評的「誇大其詞」
一開始有說,我實在太期待閱讀這本書,因此我連一開始的名家推薦都讀了,其中一個推薦寫著:

「本書頗有史蒂芬金、麥克克萊頓(《侏羅紀公園》作者)的影子…」

因為這句話拉升了我的期待,但閱讀完感覺《人生複本》差強人意後,我開始想知道寫這推薦的人到底有沒有看過麥克克萊頓的小說?這位科幻小說作家,寫過許多本膾炙人口的犯罪、科幻小說,而且多本小說最後都被改編成電影,例如大家知道的《侏羅紀公園》,還有其他沒那麼有名的:《神秘之球》、《剛果驚魂》、《時間線》等等…,如果你只是《侏羅紀公園》電影的觀眾,那肯定會認為它的原著一定像電影一樣簡潔有力、精彩刺激,這個嘛…對了「精彩刺激」這半段。

《侏羅紀公園》電影的成功,來自於參與電影劇本撰寫的麥克克萊頓以及知名導演史蒂芬史匹柏的情節拿捏,原著其實厚如字典,而書的前半段花了大量的時間在解釋數學的混沌理論、還有如何找到史前生物的遺傳密碼並且成功複製恐龍等等的,試圖用「科學」去解釋一個虛幻的概念,就算書本走到了後半段,作者也花了時間解謎,探討園區「恐龍數量」監測的問題。

不僅是《侏羅紀公園》,後來推出的《侏羅紀公園2》、想像力豐富的《神秘之球》、還有後期推出的《奈米獵殺》、《恐懼之邦》等書,作者的「硬科學」都沒有忽略過去,不得不承認,這種「必須要用科學」解釋現象的書,讓「科幻小說」這個分類在閱讀時提高了「門檻」,因為並不是每個人在閱讀的當下就能一鼓腦兒的鑽進這些艱澀難懂的理論之中,沒有相關背景的讀者也很難完全理解每一個專有名詞和解釋,但同樣地:

這難道不就是科幻小說好看的地方嗎?

因為艱澀的科學用另一個角度去解釋了可預見的未來會發生的事情,讓置身事外的讀者可以一窺另一個可能發生的世界,就是因為這種「還有點不懂」的感覺、或者是「茅塞頓開」到些微理解的感受,才會真正感受到說故事的人縝密的邏輯以及巧妙的心智,憑良心講,我從沒百分之百看懂任何一本科幻作品,但這樣的小說才「真正值得回味」,因為當幾年後你的心智發展出一定的高度,重新打開這些書,肯定能找到不一樣的體會,就好像前陣子我才再次打開《奈米獵殺》,重新認識了書中提到程式設定、碎形、複製奈米機器人的概念,這次好像又懂了一些,在看完闔上書的同時,又再起了一次雞皮疙瘩,又再敬佩一次作者的精心佈局。

科幻小說就該有「硬科學」
這是我對科幻小說的結論,也因此,科幻小說不是那種我能一天一本一路看下去的故事類型,因為太過「燒腦」(真正的燒腦),就好像推理小說總要在心平氣和的情況下閱讀,以免一個焦躁就漏掉重要線索一樣,這是我對科幻小說下的解釋。當然,這並不代表每一本科幻類型的小說都要自視甚高、難以親近,曾經我在書評裡面大力推薦的劉欣慈的《三體》系列,就是「冷硬過了頭」的代表巨作:看完一次,很想看第二次,但不敢,因為太多不同的理論基底加厚了本書的篇幅,要一一在掃視過去仍然需要時間和精力,不過,每熬過這種艱深的過程,等在後頭就是更宏遠的世界觀,當然,如果不想要那麼極端,我推薦艾希莫夫的「機器人系列」,這系列最有名的電影改編是威爾史密斯主演的《機械公敵》,不過電影套用的概念僅有「機器人三大法則」跟作者另一個系列的「偵探」設定而已,你可能會問,那少了所有的「動作場面」,機器人系列還會有趣嗎?有趣多了!作者首創的「三大法則」是此系列的骨幹,但書中卻又用許多方式去詮釋或顛覆法則,艾希莫夫的邏輯無懈可擊,他所立下的觀念至今仍然相當新鮮,咦?我還沒說嗎?作者是上個世紀的人…

回到《人生複本》,假科幻之名的「童話故事」
前面說了那麼多,現在我才要好好的介紹這本書「為什麼不值得看」的原因。本書用的科學觀念,是量子力學上很有名的「薛丁格的貓」的悖論,簡單來說,在量子力學的解釋下,因為不確定性原理,一個在箱中的貓會同時存在「生與死」兩種狀態,而當觀察者打開箱子「觀測」時,會有兩種結果,貓是生或死,這個時候就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解釋,有一派的人認為當觀測之後,兩種結論會有一個崩塌,剩下的那個就是我們看到的現實。而另外一種詮釋,則是兩種結果都同時並行,只是那個我們「看不到的現實」會存在另外一個平行時空繼續延續下去…(我說的很不專業、也很簡單,有興趣的人可以google看一下相關文章,由於這不是我這種庸俗讀者的領域,就不獻醜了)。

不管你有沒有看過相關的書籍,但相關概念的電影一定有看過,其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或者是前些日子很有名的電影《彗星來的那一夜》,原因是量子力學的奇怪特性早就被好萊塢電影、影劇或其他通俗媒體給大力渲染,讓不是量子物理學家的我們,也能一窺這些有趣的概念…也因此,本書如果早個十幾年出版,也許還有點機會符合文宣所說的「燒腦神作」,問題是,他出版的時間太晚,現有流行文化的作品已經那麼多了…我不好意思說致敬,但本書讀起來頗有「既視感」,內容對量子力學的詮釋也不夠透徹,前述筆者自認為不懂量子物理,但看完本書會覺得「作者似乎也不太懂」,當故事主人翁傑森在另外一個平行時空的分身發明了穿越不同時空的機器,其中的原因竟然說得不清不楚…這使得本書唯一的「動腦」成分就這麼被書中角色親口說的:

「我也不知道」、「我也搞不懂」

給草草帶過…

不過沒有科幻也沒關係,如果無法解釋清楚時空錯置這類型的奇幻現象,故事依舊可以精彩,例如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就用了奇幻的外衣包裝一個暖心的故事。那我們來看看《人生複本》的故事吧!很可惜的…本書的故事完全無法讓人驚艷,沒有一個厲害的神轉折,也沒有在故事開始前就早早埋下哏的神伏筆,取而代之的,本書只有滿滿的狗血劇情,好萊塢式的「個人英雄主義」情節,家人、親情這種萬年老哏在書中一直被提到,就像是在看《玩命關頭》的某些片段,電影你也許還能忍受,但寫成書之後,那些灑狗血英雄式的情節就不精彩了。

拜託別改編,讓它被忘記
書中在作者自序的時候便寫道「感謝索尼讓這本書可以變成電影…」之類的致謝,看來本書在出版時就已經被電影公司給相中,但我認為除非電影公司大刀闊斧地改編,否則電影並不會精彩,但也可能是我先入為主的認為:一個彷彿「照著電影劇本寫的小說」要改編成「電影」,是一件沒有加分的過程,照理來說,小說通常需要更有深度才能從中化繁為簡拍成電影,但《人生複本》不具有這個特質,對於它的改編,我不感到樂觀。

結語
最後,我當然還是推薦沒看過本書的人閱讀,事實上我認為閱讀只有好處沒有壞事,只是如果你是一個科幻迷,本書確實還未真正踏進科幻小說的範疇。另外,本書作者也寫過其他據說膾炙人口的作品如《松林異境》以及《記憶的玩物》,後者被說比《人生複本》更加精彩…也許,哪個平行時空的我會去翻翻那本書,然後來這個現實告訴我。

 

本書連結(Kobo首購現折100NTD):https://r10.to/hDuMCg

arrow
arrow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