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_train.png

老天在連假時開了一個大玩笑,明明愚人節已經過了一天...

一輛工程卡車在清水隧道前滑落,撞上正高速行進的太魯閣號列車,撞擊的力道之大,讓已經損壞的卡車跟著火車一起擠進狹小的隧道內,受損最嚴重的第八節車廂幾乎全毀,其餘車廂出軌,這個意外造成50人死亡,200多人受傷,無數家庭破碎...

2021年4月2日,悲劇發生。當天我正和家人搭著火車出遊,雖然沒有第一時間關注到新聞,但人在南澳的我們不斷聽到消防車的鳴笛,那是正要去支援的各縣市消防單位,隨著現場的消息不斷更新,手機的社群媒體上也開始出現這場災難的慘況,先是新聞畫面、接著有現場影片在網路上流傳、然後是傷者的陳述、受難者家屬的說法、責任歸屬於誰的爭論、檢方、遺體修復師無日無夜工作多日後的第一手報導...。

願受難者安息、願生者堅強。非當事人、當事人家屬的我們,永遠無法想像親人離世或身處於這樣的意外中會遭受多大的痛苦。但您是否跟我一樣?在意外發生後的幾天之內,都悶悶不樂,活在一種恐懼與焦慮交錯的憂鬱之中?

事實上,這是多數人面對意外事故時的反應,人的同理心會對自己的族群產生連結,尤其當意外發生就在你我生活周遭的時候,但隨著網路跟社群平台的傳播,我們就算不主動追蹤訊息,也會被動接收到來自四面八發的資訊,神經一直處在高度警崩的狀態,就算一般民眾也會生病,除了「主動斷開」相關消息以外,以下介紹一些我過去看過的書籍推薦,我相信閱讀的力量,能讓心靈的免疫力增強,讓我們對災難「關注卻不受影響」。


 

《橡皮擦計畫》:了解人類心智的演變、了解悲傷怎麼面對

E3i5zsRi9Ty7s7tWASwhNg.jpeg

延伸閱讀(書評-《橡皮擦計畫》:不同凡響、超乎想像-兩個以色列心理學家的故事)

就在不久前閱讀的這本書,書名的「橡皮擦計畫」,正是當丹尼爾發現親人逝世時,人們會做的反應而想到的一項計畫。人們是如何抹去傷痛?面對悲劇,我們又是如何從悲傷中走出來?儘管此計畫僅佔本書的少部分篇幅,但透過介紹兩位以色列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的生平,可以簡易的看到心理學演變的歷史,就像了解「物理學」也許不能增進運動表現,但可以透過更透徹的方式去了解肌肉以及身體協調的運作我相信,了解人類心智的演變,對擺脫悲傷、憂鬱有一定程度的功效。


 

《傾聽死亡現場:頂尖法醫病理學家的非自然死因調查事件簿》:專業人士如何面對非自然的意外身亡

EY-gbZIG-jalogI7dfbI8Q.jpg

延伸閱讀(書評-《傾聽死亡現場:頂尖法醫病理學家的非自然死因調查事件簿》)

與其義憤填膺的跟著網路鄉民責怪意外的主事者(別會錯意,知道意外發生的原因、為什麼發生仍然重要),可以換個角度,針對「意外本身」,本書《傾聽死亡現場》正是透過一個法醫的角度,去面對意外身亡的受害者。我不敢保證這類型的書籍在閱讀的當下不會影響到心情,但透過專業角度去看待生死,會發現這些相關人員在面對災難發生時,僅會著眼於手上的事物,這是完全沒有道德、輿論的專注,身為法醫的作者理查.薛賀德必須抽絲剝繭,從大體上找到他要的真相...

閱讀本書的目的,不是讓我們都變成理性的解剖專家,但透過了解相關職位的使命感跟面對的壓力,我們可以知道在如此高壓下工作的專業人士如何面對眼前的工作,也是一種心靈學習。

"「我們不能放任自己被恐懼淹沒,連心煩意亂的權利都沒有。
病理學家這一行沒有驚慌的容身之處。
我們必須抽離情緒,探求真相。
為了替這個社會效命,我們有時候得要凍結某些部分的人性。」"──理查.薛賀德


 

《失控的同理心》:知道同理心的缺點,才知道它的好處

4C73jnuukTiBHNxyzeAezw.jpeg

延伸閱讀(書評-失控的同理心&博客來電子書app使用心得)

「你有沒有同理心啊!」小時候,只要在不該開玩笑的時候開玩笑,總會聽到父母或長輩說這樣的一句話。

從小,我們就被灌輸「要有同理心」,因為同理心代表著我們對周遭朋友、人類族群的關注,也同時代表著「我的小孩長大會不會變成殺人犯」的重要評估,然而,同理心真的好嗎?同理心會不會被有心人士濫用?亦或者,過分的同理心是否就是焦慮的泉源之一呢?

其實,「我了解你的痛苦」未必要等於「我感受你的痛苦」。《失控的同理心》透過理性客觀的角度去分析社會大眾對「同理」這件事的偏差想法。另一方面,當我們面對全國性的災難時,有些人表現出高度關心,甚至與受害者一同追究責任歸屬者,有些人則感覺似乎漠不關心。事實上,這兩種心態對「事件本身是無異也無益的」。因為無論你的心情好壞,都無法改變事件已經發生的事實,透過「同理而感到憤怒」的過程,也無法代替司法讓正義伸張,此時,更應該放過自己,有時候,不去關注也未必是不關心的表現,真的覺得不舒服,將自己抽離隨處可見的新聞本身,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恐龍的啟示》、或其他宏觀的科幻類小說(如:《最璀璨的銀河》、《三體》)

ted-books-9.jpeg

延伸閱讀(書評-《恐龍的啟示》:一本書平反我們對恐龍們的諸多誤會)

我知道我最後一個建議清單有些弔詭:

閱讀科幻小說能降低面對社會新聞/全國性災難的焦慮?

我認為是的。不過,先決條件是「宏觀角度的科幻小說」,換言之,麥克・克萊頓的《侏羅紀公園》系列或者是布萊克.克勞奇的《人生複本》這類型的小說較不適合,因為它們的主體是「以現實為背景的科幻小說」,我說的「宏觀角度的科幻小說」,最好是以「整個未來人類文明」為背景,並且將時間維度拉長到「幾世紀、幾千年以上」的小說最為適合,其中,劉慈欣的《三體》、《最璀璨的銀河》(延伸閱讀:書評-《最璀璨的銀河》:硬科學男兒心中最柔軟的浪漫)都有類似的概念,或者是早期的科幻作家艾西莫夫的《機器人系列》、《基地系列》都在此列。而之所以推薦這類型科幻小說,主要是因為當「我們看見整個地球的宏觀維度」,會感受到幾十年的人生微不足道。當然,這不是要我們妄自菲薄,而是用一種比較級的概念,來將「自我抽離」,在宇宙中,地球僅是一個蒼藍的小光點,人生更是如此,張學友的煩惱歌裡有句歌詞:

“煩惱 甚麼煩惱 除了心跳沒有大不了
人們不該去羨慕飛鳥 世界比我大 把自我縮小”

正是相同道理。而《恐龍的啟示》雖然是一本科普書籍,但透過介紹恐龍幾億年的演化與滅絕,反觀人類的短暫主宰,也能得到「渺小人生」的效果。


2021/5/22更新

書評-《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穿越痛苦、穿越一切,找尋喜悅

6jBj4yXDujWvmtw8XrRSwg.jpg

喜悅何來?這也許是許多人追尋一生想要找尋的道理,但它卻不是那麼簡單。事實上,對於喜悅的追尋,往往不是常人想的那樣,享樂主義不是喜悅、快樂也不至於喜悅,喜悅的追尋是穿越宗教、人種、國家與文化,甚至,它穿越悲傷以及憤怒的情緒,方能尋得喜悅之地。這本《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講述著南非的屠圖大主教與達賴喇嘛的對話,在他們短短的相處日子之中,透過對答、人生經歷的分享,漸漸道出喜悅這個眾人追尋,卻好像總是趁隙溜走的感受。

在這個疫情升溫的台灣環境,也許,這本追尋喜悅的書,也可以是你隔絕社會紛擾、憤怒傷痛之中的一個解答。

本書的作者是道格拉斯.亞伯拉姆,他與屠圖大主教隨行,忠實紀錄大主教以幫達賴喇嘛慶生為由,兩個人在印度的達蘭薩拉相聚的五天,兩位智者的對話內容。作者在開宗明義提到,本書的結構將會如「三層蛋糕」一般,由第一層:達賴喇嘛、屠圖大主教講述喜悅的道理; 第二層:科學對於喜悅的最新發現; 第三層:兩人在達蘭薩拉所發生的故事,所組成。換句話說,在本書之中,可以看見兩位智者的經歷如何影響他們的想法、而他們又是如何透過自己的心境轉變、轉念、以及生活修行以達到他們所形容的喜悅之地...(繼續閱讀)


 

結語
最後最後,以上都只是書籍推薦,不代表看了書悲傷就能消失,而如前言所說,非當事人的我們當然不可能要求受難者看幾本書就心情好轉。這篇文章是為了資訊時代下的「我們」所寫,言下之意,透過閱讀來讓心靈更加健全,我當然不希望任何的意外發生在你我身上,但相關的新聞跟報導已經夠多了,如果要透過閱讀分心,以上是幾本我推薦的分類,希望能有幫助。

*如真的因相關新聞而出現持續的心情低落、憂鬱及沮喪,建議還是尋求專業協助

arrow
arrow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