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看不見的影響力》:你以為的客觀不是客觀,你的主觀也無

看不見的影響力:華頓商學院教你看清自己如何受影響,做最好的決定

實體書購書連結、電子書購書連結

作者:約拿.博格
譯者:許恬寧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2021/10/05

我們往往沒有發現,生活中絕大多數的面相其實深受他人影響…。這本《看不見的影響力》描述著許多:也許我們早就覺得不太對勁,卻沒有深究的事情,那就是「我的主觀意識」真的是主觀嗎?又或者,所謂的「客觀」是真正的客觀嗎?作者約拿·博格,透過許多有趣的實例和驗證,舉凡生活、家庭、工作、甚至群眾心理,去分享我們的觀點是如何被環境左右而不自覺…

 

從眾的力量:會不會其實根本沒有所謂的「獨特」?

書評-《看不見的影響力》:你以為的客觀不是客觀,你的主觀也無
本書有許多有趣的例子,為了方便自己記錄、以及跟其他讀者分享自己在書中找到的樂子,我把幾個特別有感的內容條列出來並討論,這當中當然也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跟解讀,有如之前所有書評的調性:真正有價值的內容還是以《看不見的影響力》書中的描述為主,我只是二次轉述,原書絕對更加精彩!

 

暢銷作家的迷思

書評-《看不見的影響力》:你以為的客觀不是客觀,你的主觀也無
書中一個非常「反直覺」的實例,在於「暢銷」的迷思,書中提到小甜甜布蘭尼的成功,看似如樂評所說的:因為獨特的唱腔。又或者JK羅琳寫成《哈利波特》系列,想必是因為這本書有什麼「迷人之處」,才能在出版後獲得全球廣大讀者的青睞…

若站在「結果論」,這些事情似乎沒有什麼不對,歌手會成功,肯定是因為她們與眾不同、小說會暢銷,一定是因為故事在第一時間就相當吸引人,然而,以JK羅琳為例,當她在完成《哈利波特》時也面對了許多出版社的拒絕,事實是,在這個風靡全球書迷的魔法世界暢銷以前,它並沒有我們以為的第一眼就被相中。換句話說,成功的「偶然」機率也許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更高!不相信嗎?《看不見的影響力》中,特別描寫了JK羅琳成名後用「筆名」投稿推理小說,這本小說並沒有在第一時間成為暢銷書籍,若《哈利波特》的作者真的自帶吸引百萬讀者青睞的魔法,怎麼換了名字寫的故事就不紅了呢?還是她不擅長寫這類型的小說呢?

但我們也別著急,因為最後以新的筆名寫出來的推理小說依舊熱銷了!不過,並不是因為讀者在故事裡找到了熟悉的影子,而是有人走漏了消息,知道這個筆名其實來自於JK羅琳,而大家為了一睹她的推理作品,再次造成書本熱賣…當然!這個例子不是說小甜甜布蘭尼或《哈利波特》不值得成功,它只是一個鐵錚錚的例子,證明「從眾心理」往往會把一個作品、一個歌手推向高峰,這些人事物也許並不差,但與它相仿、同樣不差的人事物也不少,後續相關連的成功,更像是「光暈效應」,人們愛屋及烏的擴展了對某事物的喜愛,且爭先恐後的尋求更多的作品。

 

模仿的威力:鏡像神經元

書評-《看不見的影響力》:你以為的客觀不是客觀,你的主觀也無
我曾經讀過一本書,書名為:《大腦的鏡像學習法》。書中主要是講述人們會彼此無意識地模仿對方,而這種鏡像的學習,來自於「鏡像神經元」的作用,而環境、同儕使然的模仿,有時具有正向效果,有時卻會帶動負面的連結,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最終,大夥兒可能都會混在一潭染缸。

《看不見的影響力》也提到了「鏡像神經元」的概念,畢竟,這正是相處久的人們可能會出現的「自動同步」,就如同我們總是認為一對夫妻感覺很匹配、個性很相像,所謂的「同類婚配」(assortative mating),正是多數人其實會以年齡差不多、國籍一樣、種族背景略同的人在一起。而兩人相處以後,互看著彼此,笑著同樣值得開心的事、苦著相同的煩惱,久而久之,表情同步、在臉上就留下了類似的痕跡。

雖然不像是《大腦的鏡像學習法》以「鏡像學習」這件事為主軸開枝散葉介紹,但《看不見的影響力》也描述了「鏡像神經元」在生活中可以運用的例子,例如:當我們想要跟客戶成交時,可以「模仿你的談判對象」,有趣的是!這裡的模仿不單單只是了解對象的興趣、喜好,而是真的「鏡像模仿」對方的些微動作(當然,不能太明顯甚至用嘲諷的方式進行),而根據書中的實驗,研究人員還真的靠著「對方摸臉、你也跟著摸自己的臉」這種些微的模仿動作,增加了成交的機率。(同理,在「快速約會」這種需要給人第一印象的活動,也可靠著相同的方式贏得對方的喜歡)

 

家中排名跟成就息息相關?

書評-《看不見的影響力》:你以為的客觀不是客觀,你的主觀也無
還有一個我過去不太想面對,長大以後,終於可以相對理性看待的「影響力」,那正是「家中排名對小孩成就」的影響,不只是成就,在性格塑造上,老大、老二、老么,都各自有一些雷同的性格結果(這裡雖說「統計學上有顯著差異」,卻不代表「絕對值」),書中提到:頂尖運動員一般不是家中老大、老大常被視為手足間比較用功、比較負責的那一個…

這些統計上的差異,可以歸因於:家中的老二因為有一個哥哥姊姊可以看齊、競爭,因此,較頂尖的運動員往往不是老大。這項結論甚至不受「哥哥/姊姊所學的運動是否與弟弟/妹妹有關」,也就是說,弟弟可以是頂尖的足球員,而影響的因素也許是來自哥哥/姊姊,但哥哥/姊姊可能根本不是從事這項運動…。另外,家中的老大因為都是「第一個上學的小孩」,受到的關注、自身的努力都相較弟弟妹妹更加用功,也因此有「諾貝爾獎得主、全球政治領袖」多半是家中老大的差異。

書評-《看不見的影響力》:你以為的客觀不是客觀,你的主觀也無

再回到「鏡像神經元」的描述,弟弟妹妹在面對哥哥姊姊時,有兩種路可以選擇,效仿老大、把書唸好。或者朝不同方向發展,為了不被比較而另學技能。在《大腦的鏡像學習法》中也提到如後者的「反常」現象,也就是説,鏡像神經元除了「變得相像」以外的效果,還會反向造成「背道而馳」,走出自己風格的路…同樣的現象,不只在手足之間,也發生在「社會」之中…

 

社會身價:你跟別人其實沒有不同

書評-《看不見的影響力》:你以為的客觀不是客觀,你的主觀也無
你是不是常常聽到有人說:「我比較喜歡『某個歌手/創作者』早期的作品?」這句話是真的代表了該名創作者隨著走紅之後失去了原有的風格嗎?還是其實說這句話的我們,其實也只是想用「早期」這兩個字來證明自己與新歌迷、新粉絲的差異?因為「追蹤的早」,是一件後進者永遠無法達到的事實,而因此多了這個聲明。

書評-《看不見的影響力》:你以為的客觀不是客觀,你的主觀也無

所謂的「社會身價」,指的正是人們在社會中,對於「表達自己不同」的特殊心理(很有趣,在多數的時刻,人們也許會選擇從眾,但在一些流行、消費文化上,卻可能表現出截然不同的一面)。本書也點出一些「明顯卻被忽略」的事實,例如:從一些生活例子中,我們會發現大部分的人若是同樣的族群、同樣的社會階級,基本上,我們的外觀打扮也都會雷同,但每個人又貌似覺得自己「與眾不同」。更有趣的是,也許社會發達真的對我們造成了莫大的影響,因為根據書中的調查,白領階級的上班族更想凸顯自己與他人的不同、相比之下,藍領的工作者卻更在乎「跟其他同伴相同」,閱讀至此,讀者我不禁思揣:是否高度發展讓我們的心胸更狹窄?永遠在私底下比較著誰的行頭比較好,而忘記了「大家其實沒什麼不同」的同類思考呢。


 

如何運用「看不見的影響力」

書評-《看不見的影響力》:你以為的客觀不是客觀,你的主觀也無
《看不見的影響力》,明講了許多我們沒有想到的從眾心理或「人我有別」的幻想,儘管讀者可能會感到新奇甚至會自感慚愧,但這些「看不見的力量」在商業上、個人發展的運用也不可限量,以下是一些例子:

 

降低身份誤認的發生

書評-《看不見的影響力》:你以為的客觀不是客觀,你的主觀也無
首先,最重要的一件事是「降低自己的身份誤認」,當你今天讓人覺得表現出來的氣息與實際個性不相符時,他人接收到的訊號出錯,就會造成:失去我們想要的互動、招惹到不想要的,甚至可能被當成冒牌貨…。例如年輕人穿名牌,會被以為是「假貨」,或者是商業品牌不希望一些「爭議份子」穿自己品牌的衣服。其實這個想法我曾經在另一本名為:《女僕喫茶店老闆寫的:女子使用說明書》中看過,這個「女僕餐廳老闆」特別提到,一味討好年輕女生,沒有展現出自己明確的風格,反而讓人覺得「反感」。

 

拉高門檻、創造價值

書評-《看不見的影響力》:你以為的客觀不是客觀,你的主觀也無
第二點,是行銷人可以學習的「奢侈品」品牌建立模式。書中提到30萬美金卻不能看時間的「錶」,甚至是「LV其實變相鼓勵仿冒」,因爲當「門檻變低」,想要表現「社會身價」的消費者就會想辦法透過「提高成本」的方式,來證明自己與眾不同。也就是說,能看時間的手錶展現不出尊絕不凡,但「不能看」的因為門檻變高,反而成了展現身份地位的理由。而「仿冒品」的出現,讓名牌的大logo變得隨處可見,迫使想要展現尊貴的消費者們,硬是選擇更加低調卻可能更昂貴的精品。

換句話說,只要「品牌建立起來」,也許,我們就可以巧妙地運用消費者心理,推出更多實際他們用不到,但為了展現地位的更多商品?不過,比起商業行為,我更在意自我實現,也就是書中說的「社會助長」。

 

社會助長:運用他人的眼光幫自己進步

書評-《看不見的影響力》:你以為的客觀不是客觀,你的主觀也無
有沒有發現,有時候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會發現身邊有觀眾的時候,你會做的特別起勁,表現的特別好?所以,「有人在看」會讓我們表現得更好,是嗎?然後,再仔細想想,真的每次都是如此嗎?有沒有一些時候,明明自己做得很好,一有人看就失常?然後越看你就越緊張,失去了平常的水準?

所謂的「社會助長」,就是在講當「有旁觀者的狀態下」,如何改變我們的表現。就像攀岩時,旁邊有人替你加油,你會異常熱血。但本書也提到,當「任務的難度比平常高出太多」,此時,我們就容易因為旁人的觀察而特別有壓力…因此,我不免好奇:透過調整任務的難度,讓每件事都是在「略高出本來難度,卻尚能勝任,處在能獲得『社會助長』效果的難度」,是否能加速學習的功效呢?


 

結語:「看不見」不代表「沒有感覺」,善用人類的習性,找到改善或加速學習的捷徑

書評-《看不見的影響力》:你以為的客觀不是客觀,你的主觀也無
本書的內容很多很多,書中的概念我相信也是許多人「看不見」卻著實「有感覺」的描述,《看不見的影響力》描述了許多人類的習性,有些我們要謹惕、有些則是當成冷知識看過去就行,但有更多的社會實例告訴我們,也許我們可以善用這些影響力們,找到加速學習的最佳捷徑。

 

ⓞ延伸閱讀:書評-《大腦的鏡像學習法》: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懂得模仿其他的人

ⓞ延伸閱讀:書評-《女僕喫茶店老闆寫的:女子使用說明書》:多一個觀點、多一點機會

arrow
arrow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