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的鏡像學習法 - 鏡像模仿決定我們的為人與命運 電子書 by 菲歐娜·默登(Fiona Murden),游綉雯

《大腦的鏡像學習法》電子書購書點我、實體書購買點我

作者:菲歐娜.默登
譯者:游綉雯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2021/01/27

今天,我要來介紹的書籍名為《大腦的鏡像學習法》。這是一本深入探討了人類演化過程中「鏡像神經元」如何扮演重要的角色,以及透過這項機制,人類如何達成就從個人發展、家庭環境、甚至到整個文化族群的成就。

大腦的演化:人之所以為人

書評-《大腦的鏡像學習法》: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懂得模仿
書中介紹了人類演化的三重腦理論,分別為:第一重:腦幹、第二重:邊緣系統以及第三重:新皮質等區域。從「反射型大腦」(基本需求,如維持生理狀態的「腦幹」,以及單純飢餓、生理安全感的「邊緣系統」)演化至「觀察型大腦」(具有「鏡像學習能力」的新皮質),造就了人類與其他物種的分野,而大腦的鏡像學習能力讓人格養成受到家庭、同儕和社會等多重因素的影響。


 

鏡像學習的影響:環境與人格養成

書評-《大腦的鏡像學習法》: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懂得模仿
為什麼身教總是重於言教?因為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總免不了模仿身邊的人們,一開始最能親近的便是家人,無論是父母的教養還是隔代的照顧,研究顯示,孩童確實會因為照顧者的性情、習性而感染到相同的思考及行為模式。因此,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這句俗話並沒有錯,在重視某種價值觀教養的家庭中,難免出現相同價值觀、甚至相同職業軌跡的兒女(書中指的如,演員家庭、導演家庭,或者是你我身邊都會看見的公務員家庭、醫師世家等),當然,也會有反例,有些子女選擇了與父母截然不同的路,但這亦是「鏡像神經元」的作用結果。

《大腦的鏡像學習法》中提到的「反向模仿」是指在某些情況下,個體因不認同身邊其他人的價值觀,而刻意「選擇相反的道路」,遠離相對主流的價值觀。但是,這依舊是「觀察型大腦」所做出的決策,即便選擇了與父母不同的道路,卻還是會向另一個族群靠攏,也就是說,在人格養成的路上,除了家人,同儕之間的影響、環境以及文化的影響,都終究讓「選擇特立獨行的人」,從一個群體走入另一個可以鏡像學習、模仿的族群。

書評-《大腦的鏡像學習法》: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懂得模仿

關於人格的養成,書中也花了不少的篇幅在介紹「同儕影響」這件事上,因這所涉及的層面之廣,舉凡:青少年教養問題、暴力成癮問題、一路延伸到醫療院所、機構的醫病關係。例如,本書提到醫療人員在壓力環境下逐漸養成的「保護機制」,讓自己能在面對生離死別的情況時「關閉同理心」,這使得醫療行為能更有效的進行,卻也同時導致「缺乏同理心」的醫病關係惡化,好在人腦的「鏡像學習機制」具有更加精細的作用方式,它可分為「認知同理心」以及「情緒同理心」,這概念也曾在《失控的同理心》一書被介紹過:

認知同理心,代表旁觀者可以理解當事者的痛苦,卻未必要感受到相同的痛苦「情緒」。
情緒同理心,則是類似「共感」,感受對方的痛苦並且同理…

醫師(我們一般人也可),應透過「認知同理心」去理解病人遭遇到的狀況,卻仍因為不用陷入相同的情緒而影響到客觀的判斷力。同理可證,在職場上,一個主管也能透過理解同事、下屬遭遇到的困難而提供幫助,卻未必需要為此感到難受。本書的作者在職涯裡,曾經必須解雇公司員工,情緒同理除了讓自己很難辦事以外,也不免會影響到當事人的情緒,而陷入想像的苦痛中動彈不得。


 

做白日夢:學習方法與鏡像模仿

書評-《大腦的鏡像學習法》: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懂得模仿
最後,我歸納出一個很有趣、並且也在別的書中看到的概念:「做白日夢的必要」。誠如《另我效應》一書中提到頂尖運動員如何靠著想象另一個「完美形象」來獲得更好的表現,《大腦的鏡像學習法》也鼓勵讀者要給自己時間去「做夢」,靠著想象一件事情的發生(越細節越好),我們能在大腦裡演練某些事情,就好比運動員的「意象學習」方式,讓自己就算不用經歷實質的身體鍛鍊,也能培養腦海中對於某項技能的感覺。另一方面,做白日夢還能增強「創意」,因思考不須有所侷限,因此適時地做白日夢有助於新點子的產生。

而作者同時也鼓催我們學會「反思」,就算是回想已發生的事情,它仍然有「做白日夢」的成分,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更清楚每一件事的多種面向。


 

結語:頭就是要用、腦就是要想

書評-《大腦的鏡像學習法》: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懂得模仿
總結整篇文章,我們深入了解大腦的鏡像學習概念,以及如何應用這一概念於個人發展、學習方法以及人際互動中。而對於讀者自身而言,除了「做白日夢」的章節中有許多技巧可學以外,關於「反向模仿」這件事也值得思考,即便身處在價值觀不同的環境裡,仍有機會保有「一股清流」,只是,人腦的鏡像學習能力很強,這樣「出淤泥而不染」的節操,也可能會在不經意當中不小心捕獲了不認同的價值觀,或者是模仿了討厭的人的做法(我覺得這裡的概念也很像《伊雍:自性的現象學研究》中榮格提到的「陰影」,也就是我們不小心模仿了不認同的價值觀而不自覺,甚至將自身的厭惡投射到對於世界的厭惡上),因此,即便「潔身自愛」並非沒有可能,但最佳的選擇還是「屏蔽有毒的人事物」找到值得學習的行為及榜樣。

這本書提供了有用的工具,建議每位希望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學習重心的讀者閱讀。

 

arrow
arrow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