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才之道》個人評分:★★☆(★1分、☆0.5分,滿分5分)
清明連假碰巧在Netflix網飛上找到這部在去年(2024)社群平台上蔚為話題的恐怖喜劇《鬼才之道》,正好適合不太敢看鬼片又想要看點刺激口味的觀眾如我。不過仔細回想,近幾年好像也因為串流平台的緣故看了不少國產鬼片,除了異軍突起的《咒》藉著第一人稱視角成功營造不安氣氛以外,國片不知是礙於動畫還是後製的門檻,總不是真的很恐怖...
《鬼才之道》電影預告
《鬼才之道》有趣跟惡搞是本片的目的
優點說在前,本片確實成功營造一種「歡樂感」,死後世界除了每個人長得有點像是萬聖節派對畫了妝的模樣外,生活壓力不亞於活人世界,無論是工作壓力、人際關係壓力、懷才不遇想要一展抱負的掙扎等...,電影幾乎開門見山地告訴觀眾:死活都很累。我們看見的「靈騷」、「鬧鬼」、「撞鬼經驗」,其實正是死後拿到專業厲鬼證的鬼怪們,努力表現自我賺取微薄的生活費(也就是待在鬼界的權利),有影評說這像是靈異版的「怪獸電力公司」,這麼說好像也是,不工作就是渾噩度日或等著被消失,生前生後都得努力,編劇如此的安排倒也符合諷刺台灣社畜處境的本土笑點。
不過,貫穿全片的「鬼界節目」看起來是老派的綜藝秀,台灣的綜藝節目早就落寞,因此當富時代感的背景跟電子用品,配上智慧型手機、網路媒介、YouTuber等新興職業,《鬼才之道》也有一種衝突感,導演有效的運用這種衝突,讓我們看見曾紅極一時的「時代女鬼-凱薩琳(張榕容飾演)」,如何一點一滴的被自己栽培出的「新時代女鬼-潔西卡(姚以緹飾演)」的網路行銷給取代。而講到年輕一代,就必須要看看我們這位女主角-外表看似年紀輕輕就死於非命的卓曉雷(王淨飾演),她又有什麼故事呢?
劇透在前,卓曉雷並沒有符合我第一直覺以為電影會給的設定,在網路世代下被霸凌後輕生,她的死更像是一場家庭內的悲劇,一個努力想要做到好,卻什麼也做不好的女學生,最終因為地震想要保留住自己被爸媽信任的「證明」,不幸被倒下來的櫃子給壓死...,這樣的死也許造就了她到了鬼界依舊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好在她遇見了陳柏霖飾演的Makoto,這個有著早期金城武髮型的偶像明星,因為一次登台前的練習意外而死...
先說到這裡,因為我還可以一直說下去。《鬼才之道》電影的設定就是如此有趣,甚至還沒提「厲鬼證」如何申請、要求厲鬼去嚇人的公司又是怎麼樣盯業績、要旗下的厲鬼做到最好...以上都是優點,但如果你在我的描述中已經有點失去焦點、lost track的話,那本片的缺點就是如此了:重點在哪裡?
《鬼才之道》無法好好執行一個概念
這是一部關於鬼界才藝秀的電影、是一部關於死後還要變成社畜追業績的電影、是一部生前懸念如何影響死後的電影?是一部新舊世代碰撞如何蹦出新火花的電影?《鬼才之道》的主軸到底是什麼?
當我們看見卓曉雷奮力一跳躍上鬼界YouTube熱搜後,她做了什麼努力?當我們以為資深女鬼凱薩琳再也不收學徒後又為什麼選擇相信卓曉雷?一部好的電影,除了故事概念要有趣,電影裡的角色動機也必須要明確,導演只需要著重在「一個角色」上,就能利用《鬼才之道》的世界觀將故事推動到能真實觸動觀眾心靈的層面,但它失敗了,而且令人有點尷尬的是,就算沒有一個背景故事被完整執行,觀眾甚至可以看出導演想塞進去更多東西,你想要彩蛋嗎?我都給你,電影裡有《返校》的台詞、有很多隻長頸鹿(不知道為何)、有看似致敬恐怖片《鬼影》的女鬼坐肩上...,這些東西塞的很滿,也塞的很粗糙,而它本來的用意或許是要抓住觀眾的眼球,但就像松露薯條之所以好吃,是因為薯條沾松露,不是在松露醬裡面的一根薯條...
覺得這個比喻不好笑嗎?《鬼才之道》裡面有更多不好笑的梗,例如用血寫下恐怖的東西是「香菜」、踩到「樂高」等,電影看到一半,我突然有種在看《瘋神無雙》的感覺,只是將節目時長拉長到2小時,塞進更多沒來由、無厘頭的喜劇對白,但這也不是全都是壞事,畢竟當亂塞的梗太滿之後,10個裡面總會中幾個讓人忍不住「噗呲」笑出來的橋段(事實上,踩到樂高我笑了)。
但好可惜,真正跟主線劇情有關的安排,不但不好笑、不深刻、不感人,甚至到最後,也不重要了?當一群鬼不明原因扮成女高中生,在馬路上邊跑邊叫時,讓人不禁納悶:一群老人(或老「鬼」)幹什麼又學起青春校園喜劇了呢?鬼才知道。其實,連片名《鬼才之道》都是被浪費的一個好題材,這四個字出現在凱薩琳被問到為什麼鬼要那麼賣力的被人看見,這可以是《可可夜總會》裡「害怕被人忘記」的深刻共鳴、又或者是生前執念如何讓死後孤魂野鬼找不到投胎之路(就像《靈魂急轉彎》一樣),張榕容一臉若有所思卻刻意不屑地說:「鬼才知道」,我們以爲最後導演想讓身為人的觀眾也知道,但到最後,觀眾不知道、鬼也不知道了。
結語:當你有滿滿的點子,絕對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
有人說:《鬼才之道》建構了一個在地的「鬼界」、有人說:《鬼才之道》是鬼片版的《怪獸電力公司》,但我認為這部電影其實跟《粽邪3:鬼門開》沒什麼太大的不同,儘管後者根本就不是「喜劇」,但它們的缺點如出一徹,好像一個抱著滿滿點子的學生,最終拿不定主意用哪一個「好點子」當成最後發表的成果,而這種「什麼都想沾一點」的缺陷,在明顯沒有那麼多經費的國片裡更加明顯,我曾經在《周處除三害》紅極一時時推薦過另一部犯罪懸疑類型的國片《查無此心》,我認為它有大衛芬奇《火線追緝令》的影子,這不只是想要討論它的風格致敬,反而是透過簡單的線性探案過程,去講說好一個「探案故事」有多麽重要,只要說完了、演員的演技到位,那麼這個故事中就算有不合理之處也不足以掩蓋全片的整體性。
但《鬼才之道》中滿滿的彩蛋、喜劇梗、人物客串,加上話劇社的演技(可能是故意的)、有時不太用心的特殊化妝,讓人很容易往其中一個分心的因素專研,例如:消失的鬼是在鬼界死了,還是投胎?(投胎不是好事嗎)、不當厲鬼的孤魂野鬼的工作是什麼?厲鬼公司怎麼創立的?為什麼只有一家?
你會發現,《鬼才之道》創造的世界其實很大,若沒抓住焦點、觀眾的目光很容易發散,畢竟我相信此時此刻,死去的人應該比活在世界上現有的人還要多(所以鬼界應該要跟《可可夜總會》一樣繽紛擁擠才對),那怎麼會只有一間公司、幾隻厲鬼而已呢?如果電影選擇用最小的地方出發,例如卓曉雷的死因、她在鬼界的頹靡以及找到自己最深的「怨念」到最後,放下怨念回歸與父母之間的和解...很狗血、很通俗,我懂我理解,但這總比一句「鬼才知道」或「死活都怕被人忘記」的台詞帶過還要負責,否則吵吵鬧鬧到了結局,這部電影到底帶給觀眾什麼,除非你真的對片中每一個笑點都買單,那它給你的就是一場精彩的「恐怖喜劇」,否則的話,鬼才知道。
ⓞ延伸閱讀:影評-《咒》:題材新穎,執行力道卻略顯可惜的台灣「偽紀錄片」電影
ⓞ延伸閱讀:影評-《粽邪3:鬼門開》:時序非常應景的國產鬼片,與其說恐怖不如說像鬼屋
ⓞ延伸閱讀:影評-《女鬼橋2:怨鬼樓》:你是要賣遊戲?還是要好好拍一部恐怖電影?
ⓞ延伸閱讀:影評-《查無此心》:久久看一次國片,每每都讓人驚喜
ⓞ延伸閱讀:影評-《返校》:你是忘記了,還是不夠用心?是神還原還是偷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