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書評 (17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postr.jpg

個人評分:★★★(滿分五分)

那天睡前,一邊畫圖一邊看完了時隔30年後重啟的《禁入墳場》,正好前陣子又重看了30年前的版本

因此決定寫寫這兩個版本的差異,以及30年的光陰是怎麼樣改造了這部電影...

文章標籤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tImage (1).jpeg

本篇文章為速評,因此內容會略微簡略且省去介紹細節...

文章標籤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tImage.jpeg

本來想將《流浪地球》的書評跟影評寫在同一篇文章裡,但後來發現兩者可說的內容實在太多了...

文章標籤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徹底坦率.jpg

本篇是書店大略瀏覽完成後寫下的「速評」,是新書分享,未來有其他推薦的非小說類書,歡迎推薦!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0186.png

本篇是書店大略瀏覽完成後寫下的「速評」,是新書分享,未來有其他推薦的非小說類書,歡迎推薦!

文章標籤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0187.png

因為早有耳聞電影《127小時》會有許多血腥畫面,所以決定看書來體會一下這個驚人的「真人真事」是多麽的不可思議...

文章標籤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穹頂之下.jpeg

《穹頂之下》是恐怖大師-史蒂芬.金的科幻作品,也是一篇作者「正常發揮」的超長小說,故事大略如下:

一個平凡的小鎮,突然被一個看不見、聞不到卻觸得著的「立場」給籠罩起來,而這個在書中被稱為「穹頂」的立場出現時瞬間切開了所經路線所有生物,除了立即性地造成的天上與陸上的重大交通事故,更麻煩的是...這個不明原因引發的災難不知會持續多久,隨後而來的混亂、恐慌,以及政權爭奪,才是真正致命的開始...

文章標籤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這本書出版了好一段時間,我一直遲遲未讀。最主要也是因為已經有好一陣子看了不少心理層面的書籍,對「界限」的概念自認略通一二。

實體書購書連結(樂天書城):https://r10.to/hzUTBW

電子書購書連結(Kobo)-首購可抵100元(只要79元):https://r10.to/hzuQFG

文章標籤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有時候,讀書就像讀人。看對眼了,才翻開、透過介紹,才認識。

文章標籤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undefined

《24號的奇蹟》是由幾個短篇故事集結而成的小說

故事中的角色遭遇各不相同,卻同樣發生在聖誕節前夕,而按照書名字面上的意思,這個神奇的晚上,發生了不少動人的暖心奇蹟...

文章標籤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朋友的關係,最近交換來的書都是日本小說家/作家所寫的

而我因為對日本文學沒太大的研究,心裡面都一直只有幾個曾經看過的作家:東野圭吾、宮部美幸、乙一等...也因此我的書評就是用那些我看過的書來當基底作為評論

文章標籤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評-時間的陷阱:每個人各自的「醒覺」機會

其實買這本書前並沒有太多的思考,

只因為某平台力推、折價券沒花完、加上隱約有看到提到「心流」這個我有點感興趣的主題。

文章標籤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沈淪多時後的我,終於拾起書(其實一直都拎著),終於是閱讀完了一本書,並且打開電腦(其實一直都開著)著手開始寫起讀書心得。

我想這就是這類型的書籍帶給我們的「正向助益」,它提醒了我一直以來想做的、該做的事情,我想這就是閱讀比起其他習慣還要迷人的地方,文章看多的人,自然而然就會想要自己寫一篇。

實體書購書連結:https://r10.to/hlNvV3

電子書購書連結(Kobo首購可折100元): https://r10.to/hwkFRa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兩天才剛看完科幻之父所寫的「鋼穴」,雖然聽起來有些誇張甚至有些濫情,但看到結尾時被深深的感動。

故事背景設定在未來人類生活在有如蟻窩的鋼鐵巢穴裡面,城市的運作都靠著配給的方式進行,而在那個高度發展的社會裡,許許多多的工作也逐漸被機器人給取代,這是人類的世界。但同時,故事裡也有著一群來自「外世界」的人,他們從遙遠的星系而來,他們有著更高度發展的科技,且更佳發達跟成熟的機器人文明,外世界的人一直都和地球人保持距離,且不斷地推崇著機器文明的好處,而人類則對外世界文明充滿敵意,對機器人更是恨之入骨,認為它們不但較為低等,機器人的存在甚至威脅到地球人的工作機會,讓許多人失去本來的行業。而故事的起頭,則是起始於一場「外世界人」的謀殺案,外世界希望能與地球人一同調查這個驚天的案件(因為一起疑為地球人犯下的案件,可能會讓地球與外世界的關係降到冰點)。被指派調查任務的地球人探員以利亞·貝萊,經局長的要求,必須與一位來自外世界的機器人「機·丹尼爾·奧利瓦」一同破獲這起「不可能」的犯罪。

科幻的背景搭配懸疑的題材,本書要歸為科幻或者是推理小說都不為過,但這本書真正吸引人的地方贏在「想法」,鋼穴底下一群迷戀「中古世紀」的民眾,對更早的地球社會充滿憧憬,朝思暮想著「窗戶」、「眼鏡」等等,那些在我們的世界中稀鬆平常但在鋼穴的宇宙卻沒有效率,甚至是淪為「飾品」的東西。而這種對舊日生活的情懷,也深深的根植在作品之中,它的遠大影響也甚至是整起「謀殺案」的動機。另一個讓讀者感到新鮮的地方,則是外世界的人和地球人對「機器人」的看法,原則上,兩個族群對機器人的定義沒有什麼差別:幫助人類文明的工具,但在接納度上卻大相徑庭,外世界的人將機器人做的幾乎與人樣一致,認為這樣才能達到最高的效率(因為多數的機具都是以人的習性來設計),且越符合人類的外表代表著更方便融入社會。而地球上的人類的想法卻不同,雖然機器人都已經安裝了「三大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的法則),卻仍然對機器的存在充滿懼怕,甚至願意冒著犯罪的危險發起暴動,攻擊機器人服務員。而思想上的「差異」,也讓外世界的人在暗中想要推行的拓荒計畫裹足不前,在外世界的人眼裡,與機器人和平共處的心態,可以加速地球文明往外拓展,早日脫離「鋼穴」,這個一切靠配給的鋼鐵城市,但守舊派的反彈聲浪卻始終不滅,書本到了末章,提供了一個解答:那就是守舊的浪漫派雖然渴望著改變,卻對於外世界人的存在感到不安,反而是外世界人主動退開,放棄協助後,人類才會有想要開展的慾望,而這個結局也宣告著被殺害的外世界「博士」的犧牲,雖然是一起謀殺,但外世界的人卻選擇用這個人的性命當作讓地球人走出去的籌碼,乍聽之下冷血,卻合情合理的做法,告訴著讀者還有在鋼穴底下的眾人,這是一個高度發展並且開闊視野的文明,所存在的格局。

 

 

文章標籤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渾渾噩噩的也邁向了2018年

這裡特別來記載一下今年度的閱讀計畫,由於表格形式的統整在後來文章更新時會出現載入太慢的現象,進而影響到更新的速度跟準確度,今年度開始每篇評論都會在文章底下放入已完成之書單的文字連結,來減少耗時的編輯。另一方面,由於閱讀的重點在於記憶跟回饋,從今年度起也會盡量做到讀十本書做十份記錄,並且有望在接下來重翻相同書籍時可以於原文下方加入新的註記。

 

回顧2017年

平均每兩月的閱讀書量為8~10本,也就是單月約為4~5本書,希望能在今年增至單月6本,並且陸續增加英文書籍及雜誌類別的閱讀。由於本閱讀計畫僅從2017年後半年開始實施,所以並無法確定哪幾個月較有空閒時間閱讀(並且還需要寫下評論),這也是新的年度預計要明確觀察的目標。

 

2018年閱讀目標

-單月平均6本書

-每本閱讀書籍皆做紀錄

-加入英文書籍雜誌閱讀

-找出空閒月份,以方便未來規劃閱讀月

-降低閱讀成本,每月花費降至700元購書

 

單月平均6本書

實行方式為盡量用各種瑣碎的時間、不同的裝置,閱讀實體及電子書籍。

每本閱讀書籍皆做紀錄

因為記錄需要時間及比單純閱讀更強的專注力,遇到書本值得紀錄的內容應該優先花時間寫下或記下。

加入英文書籍雜誌閱讀

英文書籍可先從已看過的原文小說及已購買還沒看完的原文書籍下手,由於非中文書籍的閱讀速度較慢,需另外規劃完整的時間閱讀此類別。

找出空閒月份,以方便未來規劃閱讀月

閱讀月,其實就是沒錢做其他娛樂但空閒又剛好很多的月份。預計該月應該要累積閱讀超過10本,實行的方式是遠離電腦。

降低閱讀成本,每月花費降至700元購書

目前購書成本約為每月800~1000,為了降低購書成本除了逛二手書店以外,小說類別可以用線上資源或者是家裡還未看過的書籍著手。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大腦使用手冊

因為某平台前陣子促銷,加上書名、封面的吸引力

我選擇買了這本書。

 

「大腦使用手冊」,主要是講解一個叫做NLP(神經語言程式學: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的技巧,簡言之(事實上本書也確實是一個「簡介」的概念),NLP的技巧就是透過改變五感、改變語言方式、改變心態等等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標,也就是說,熟知NLP的人可以轉換心態,同時也可以利用這種能量來「轉換目標者」的心態,以達到自己預期的目的。

仿間這類的書籍其實不勝枚舉,尤其是講到「話術」、「讀心」、「操控」等等的話題,總是標題聳動內文普通,或者是過於玄妙,讓人不禁懷疑形容的是心理學還是魔法。

這本「NLP大綱」給我的就是這樣的一種感覺,但因為這個fancy的「神經語言程式學」名稱,本書還是列舉了一些關於「心理學」的論點來做佐證,但看完本書,卻讓讀者有一種「帶著結果去找理論」的感覺,就像是一天你頭痛,便上網找關於頭痛的各種解釋,然後挑一個你認為最符合的原因當成你的病因。

當然,書本中關於自我心態轉變的地方仍有許多可取之處,例如在某些情況下,將自身情緒抽離,達成「一般化」的態度,也就是用一個旁觀者角度去面對自己的問題。然而,書中對於「影響他人」的技巧我卻覺得較難認同,其原因也未必是方法有誤,而是提及「有用」這件事。書中部份的章節可能為了展現「效果」,並沒準確的描述前因後果,例如:故意問錯問題以得到更多答案,這樣的方式或許可行,因為對方可能下意識糾正錯誤問題然後提供更多資訊,但這樣的方式卻也可能招來對方的漫不經心甚至不願做修正的反應,而這樣的對答不但對發話者沒有任何好處,甚至可能會讓彼此之間的溝通破裂。相同問題也出現在本書其他的章節之中,太過精簡的內容,將書中的「方法」讀起來更像是一種「小聰明」,也許在一些特定的人身上有效、或者是說根據心理學的角度確實會導出想要的結果,但是再次強調,這些技巧在沒深入了解「為何有效」前,得到結果未必代表「增進關係」!

 

相較之下,本書的「自我調適」章節我就比較喜歡,因為個人心理的轉變並非與外在人士互動會有直接關聯,改變心態確實有助於行為的改變。

 

最後,用一部電影裡的台詞「壞掉的鐘,一天也會準時兩次」,來做結尾。這本書有這麼一點點歪打正著的感覺,然而,因為讀者並未有足夠的時間去了解整套「NLP」的運作,根據一開始的大綱,這門科學涵蓋的理念相當廣遠,而這樣的「教義」反而讓人擔心,在我的單純想像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很直覺但也很有效,我不單純相信一個方式NLP可以改善人際關係、造就未來成功,相反地,如果輸在不了解人,可以看心理學、行為學,如果失敗來自無效的溝通或者是錯誤的時間管理,就該閱讀談判、溝通技巧、時間管理術...,神經語言程式學,充其量是所有學科的最簡單入門,當目錄看可以,但深讀,我建議還是從書中提及的有趣現象或者是學門中,實際找該領域的書籍來做深度理解會有更佳的效果。

 

文章標籤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失控的同理心

挟著前陣子很熱門的「正義魔人」話題,這本書的封面無疑可以吸引住眾人的眼光。

本書購買的很早,看完的卻很晚。

不算是太大篇幅的讀物,但因為我購買了博客來最近推出的電子書版本,省了一點錢,卻沒有換來預期的方便性跟易讀性,也因此,本篇稍後會稍微介紹一下使用博客來電子書的心得

 

失控的同理心

同理心為何不好?

其實稍微花一點腦筋思考,這個問題馬上便有了解答。但不管是因為從古自今的過分讚揚,還是社會風氣的影響,回答「不好」的人,成了眾矢之的,是「冷血」和「無情」,而說同理心「好」的,也總是那套陳年論調:因為人唯有有同理心才跟動物不同、我們有所謂的「共感」體驗,同理心促進社會進步等等。

如果您也花了時間思考好與不好,那便同樣陷入了二分法的邏輯困境,更有甚者,其實從頭到尾都沒看穿事件的本質。同理心並未不好,而失控的同理心卻會帶來災難。就像是火能是創造也是毀滅,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謂的「同理心」,在倡導或者排斥它的同時,一定要真切的去體會,何謂「同理心」,它的本質是什麼?什麼時候,該發會它善意的一面,又是什麼時候,該抽離出個人情緒,以大局著想、讓數據說話。

 

同理心的明顯缺點

比起宣揚好處,本書既然名為「失控」,更多的篇幅,書中都在描寫為何同理心不好,跟較為理性的分析事情原委的好處。而其中最淺顯易該的論述即是「聚光燈效應」。也就是當人們意識到一件事情時,會自動忽略了身邊其他相同處境、或者是較與我們不相干的「雜訊」。舉個例子,當我們看見與我們較為相干的人遇害(例如相同種族、相同教育或成長背景等等),會更容易產生情感連結,而這個連結也會讓我們同時忽略了遠方同樣受苦的族群。這種同理心本身並非壞事,但若論及捐款或者是軍事行動,則鋪天蓋地的關注則有可能變成潰堤的水壩,淹沒合理的行動,變得意氣用事。

如果是某個罕病兒童的悲情故事,受同理心影響的人可能會將這份「同理」轉化成捐款,而這份善款如果全數捐贈個體上,則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因為同樣的款項,照理說應該捐給相關機構來做善款的分配,才是資源的最大利用。另一方面,像是戰爭,當我們看見相關種族的人受迫害,自然而然會將憤怒投射在共同的敵人身上,而這份「恨意」的火種便是「同理」。很意外嗎?拿書中提到且也紛擾美國多年的「種族議題」來說,白人至上、黑人迫害等等,除了少數幾個發起人刻意的引發爭端,那些「積極參與」的圍觀者,難道不是為了自己的族群爭一口氣嗎?

當然,要對不同種族的人有「同理心」,這樣的話,就能有效避免上述情況了吧?理論上是,但卻沒那麼簡單。

書中另外一個舉例:知道遠方某個人某一天會死,跟知道自己明天會斷一根手指,哪個較讓人不安呢?當然是斷指的恐懼讓人難以接受。即便以整個人類族群來說,損失一個人,跟你損失一根手指比起來,少一個人的損失大多了。人卻不能不為自己的損失而輾轉反側。同樣的道理運用在這些社會議題上,就因為人不可能做到完全不偏頗,所以以同理心為出發點的行為就會失去公正。而這時,也許另一個問號又浮現腦中:那既然知道人無法不同理,那又要怎麼不同理呢?(好饒口)。

那就是意識到「同理心的存在」這件事。書中某一個章節也做了「同理」跟「憐憫」兩種心態的區分。

 

同理VS憐憫

作者提到「憐憫」的重要,這我較難認同,不是認同作者的觀點,而是翻譯。在我的國文教育裡,「憐憫」、「同情」二字的意義更趨近以上對下,有一種施捨的感覺,反而覺得「同理」更有作者想要表達的意識(我想這也是不該「濫用同理心」的論調較難被廣為接受的原因,因為文字的強度總會跟隨著人們的不同理解而失去準確性)。而所謂的「憐憫」,就是「我知道你的痛苦,但我未必要跟著你痛苦」,這樣的心態,是幫助人們在眼見負面事件發生在別人身上時,可以在心情上「抽離」在知識上理解。而這也是作者想要推廣的「正確觀念」。換句話說,一個具有憐憫心的人,可以同時了解當事人跟旁觀者的想法,並且站在一個「相對客觀」的角度來判斷身為一個「旁觀者」該如何針對事件反應。不過說來容易,怎麼做到呢?

 

有效利他主義及降低「自我」

書中提到一個名詞讓人深深著迷,那就是「有效利他主義」。提倡這個主義的人認為:在理性思考之下,將幫助別人的資源利用最大化。

換言之,假設今天我們看見某個個案,例如虐童。我們可以對事件的受害者表示哀悼之時,也「有效的」開始注意虐童問題,並且與其將錢捐給個案,轉而將善款或者是關注投射在協助受虐兒的機構上,或者是督促現成法規的修改(然而修改法規也要注意是否有失控、矯枉過正的問題,最血淋淋的例子:洪仲丘虐死案件的無限上綱)。這就像是愛屋及烏,但是卻用一種邏輯化的方式去做延伸。像是一種網狀思維,當你關注個案的同時,你的知覺觸角也同時往個案周遭的事物去做蔓延,如果不懂得換個角度看,就看同一個角度但是看得更廣些。

另外一個方式則是:降低自我的重要性。這個方式對於自尊心低落如我的人應該簡單,但對於多數人卻可能是個盲點,是一個與從小教育背道而馳的方式,也就自主性的察覺。降低自己的重要性,是在於如果人們在面對受害者時無法不將受害者縮小,那就把自己縮小。本來所有事情都重要,但現在站遠了一些,把所有的事情都變得「不重要」。不管是ISIS對歐美國家的恐攻、還是歐美國家對ISIS的侵略,都看成同樣的程度,同時,也將自己看為一個不重要的小角色,書中論及的方式很有意思,乾脆就把相關的當事人、國家都換成代號或者一個你毫無感覺的地方,同樣的事件,變成天王星侵略火星,火星人突擊天王星,(好吧!我的例子比較荒謬些),但名詞的代換確實會將情緒發散,進而轉向邏輯性、理性的思考路徑。

 

還是很難成功

本書討論的東西雖然實事求是,並且旁徵博引。但讀者總認為所謂的「意識到同理心」這件事,徹底激起多數人的共鳴仍然是一大難事。而其實書討論的「東西」就已經說明了它的難度。

它就是「同理心」就是「主觀意識」。試想閱讀這本書的客群,會是怎麼樣的人?是對同理心抱持著懷疑態度,還是深信同理心是世界真理的人?這讓我想起之前閱讀了尼采的「反基督」,雖然內容不乏激進的論調,但也確實有些據理力爭的條列值得討論,不過,這些想法會有辦法深植教徒內心嗎?或者是從小便深受基督教影響的人的思考中嗎?「失控的同理心」也是,我相信閱讀本書的人已經多多少少發現同理心的「缺陷」,卻沒有一個深刻的理論來證明缺陷的存在。而那些深深認為同理心好的人,則可能壓根不會閱讀本書,認為同理心是一個「從小到大便已經存在的真理」為何還要花時間去「學」呢?

我認為,每一個推翻既有想法的書,都是一個個烈士。它們的出版代表著無數反向意見者的批評(或者是漠視),而就像洛西可夫所寫的「誰在操控我們」(書中介紹今天媒體的濫用如何綁架消費者的感官,作者表示,他的前一本書所提到的「病毒式行銷」的概念,反而成了有心人想學來加深對大眾控制跟荼毒的工具),當真有人意識到這股潛在力量後,正面的意圖卻也帶動了「邪惡勢力」的蠢蠢欲動,總會有人利用這股力量來設下更深層的陷阱。一如方才說的:洪仲丘事件,或者是大大小小、深深淺淺的「社會議題」,都不乏有在一般人眼裡「聰明理性」的年輕人參與,先不論社會議題或者是起點的好壞,相信所有參與運動的人士都清楚自己的意念是依循著邏輯而為,但,誰知這股「自覺」背後是否有更強大的政治意圖在掌握或控制呢?

說到這裡,扯遠了。不過我仍堅信自己「打游擊」的原則,而今,又多了一個「有效利他主義」就如「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一書提到的:今天如果你參與的運動在你明天一覺起來沒有立即性的改變,那這樣的運動便不值得參與。我相信助人、施展同理心也是。我相信有能力的人應該要為同時間受苦的任何人負責,也堅信身為一個思考者,應該「不斷地移動」來保持思路的暢通,就如叢林戰中的勇士,或者是情報間諜,時時刻刻懷疑偉大議題底下的意圖、不讓自己掉入既有的思考窠臼。所謂的「同理心」,可以不是壞事,但習慣以「同理心為前提」思考,則有可能落入陷阱,看不見潛在的效益。

 

補充

台灣人同理心氾濫的情況也非常明顯,除了前陣子「不讓座風波」到更早之前的許多社會案件,其中一件讓我印象深刻的,那就是「小燈泡」事件。

當時,小燈泡被慘無人道的殺害,其母面對鏡頭時的冷靜態度,竟然變成社會大眾的攻擊對象(我父母認為這個母親太過冷血,心理不正常)。這是一件相當荒謬的事情,我們的同理心大到甚至替別人的父母難過別人家的小孩,雖然其母表現堅定的原因不得而知,但誰知道鏡頭下的她有多少痛苦沒有展露?(或者是延後悲傷...在面對死亡的五個階段中,其中一個便是「否定」,也就是相關人士未必會感到悲傷,反而是否定身邊親人已死的事實)又或者某些原因驅使,讓她認為悲傷並不是那麼重要。事實上,以上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悲傷跟整個案件有什麼關聯?法官會因為受害人的母親不落淚而輕判兇嫌嗎?或者是她的冷靜代表著其與兇嫌的共犯之疑嗎?類似的事件還不只一件,在無法阻止媒體惡意煽動民意的情況下,台灣的「同理心」訓練確實有待加強。

 

博客來電子書app、網頁版初體驗

「博客來」,我想大概是台灣最廣為人知的線上購書平台。近期,為了覆蓋各種虛擬跟實體的通路,當然千呼萬喚始出來的「電子書平台」也催生成功。但,是否有些操之過急,火侯不夠呢?

 

關於電子書的方便

先不說博客來,所有電子閱讀器、app通有的好處就是:方便好攜、隨時可看,自動記憶也能在各個平台之間轉換閱讀。而這次博客來的電子書櫃,很罕見的在電腦版裡面是使用「網頁版」而非自己有的應用程式,也就是使用者購買以後,只需要上博客來登入自己的帳密,即可在該帳號該瀏覽器上閱讀購買的書。一開始,我對這件事充滿期待,因為網頁版等於是任何一個聯網的電腦都可以輕鬆閱讀,無需額外下載多餘的程式等於是幫電腦減輕了一些負擔,更重要的是,如果在公有的電腦,例如:公司電腦、他人電腦上,都可以輕鬆閱讀,可說比自有的應用程式來的便捷許多。而app的概念則大同小異,包含我目前用的Kindle app、Kobo應用程式,都是同樣的使用方式,此時,勝敗優略就在「使用者體驗」上面了。

 

關於電子書的不便

為何電子書還是無法取代紙本書?很多人說是拿起來的手感無法取代,現實一點的人說3C的螢幕比較傷眼。而以一個還算是有在閱讀的讀者我來說,我要說的是單純的「不方便」。在閱讀故事時,也許電子書跟書本的差異不大,但當書的內容牽扯到需要「重複翻閱」、「筆記」時,優劣立見。其實從上面的書評就可以看出這本書的心得全憑記憶寫出,因為當想起某個章節之後,想要回去翻找相當困難,即便我已經多少在上面用「電子」的方式劃下重點,卻還是很難像書本一樣輕鬆擷取資訊。

 

關於博客來電子書的缺點

以上是電子書上廣義的好壞,而接下來則單純是博客來平台上的缺點了。不知道是衝忙上架還是先試水溫的緣故,博客來的使用者體驗奇差,差到使用者甚至可能懷疑這些設計師是否真的看過書。多餘的按鍵太多,版面也留的不夠大方,在閱讀時,像是出版社的標點符號等等的,偶有出錯。另外,網頁版的閒置一陣子後,總會出現說不上來的問題,有時候是頁面似乎跑掉、有時候是畫線沒有反應,講到畫線,手機app的畫線常常出錯,不是一口氣畫了太多、不小心翻了一頁,就是畫下去的重點沒有顯現。綜合以上原因,單買了「失控的同理心」後,我便對博客來推出的書籍有些忘而生卻,台灣的電子書市場還算是一塊待開發的田地,隨著越來越多的平台、出版社的加入,比起電子書app,我更期待的是電子閱讀器的上市,目前有在使用的kindle,可說是複製書本閱讀經驗的最強大裝置,博客來本該如Amazon一般帶動整個電子閱讀產業跨進新的領域,可惜這位老大哥,一出門就摔了一個跟斗,身為潛在使用者,當然不會幸災樂禍,可也幫不上忙,只能期許早日康復,越挫越勇了。

文章標籤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石猴子.jpg

上圖是博客來2012年推出的再版的「石猴子」書衣。

老實說,我更喜歡皇冠原版的半寫實封面風格。

 

神探林肯萊姆

林肯萊姆絕對不是你想像中「典型」的偵探,因為一次意外,他全身癱瘓,其餘的日子都在病床上度過,然而,限制住他的行為卻未必代表囚禁住他的思想。在每次的辦案中,靠著如電腦一般精準清晰的頭腦、一絲不苟的科學鑑定,還有底下得力助手(同時也是他的情人)艾米莉雅的協助。讓林肯在面對任何奸狠狡詐、手段兇殘的對手時,可以化險為夷,將犯罪繩之以法。

 

電影VS小說

也許在台灣看書的人不多,看偵探小說的又只佔了一部分,更別提要特別看過「傑佛瑞.狄佛」小說的人。但我相信大家常看電影,也時常在各電影台轉換間,「偶爾」有看過一部由「丹佐華盛頓」及「安潔莉納裘莉」合演的「人骨拼圖」,劇中,丹佐華盛頓所飾演的便是癱瘓的神探林肯萊姆,而安潔莉納裘莉姣好亮麗、有勇有謀的外型,當然就扮演了書中、電影中的女一:艾米莉雅。可以說兩位演員的詮釋傳神,或者是這系列電影至今都還沒有太多莫名其妙的翻拍,他們的形象也深植在我接下來閱讀同系列小說中。跳過人骨拼圖,之後看過的系列作包含:「棺材舞者」、「妖術師」跟今天要介紹的「石猴子」。「棺材舞者」算是我小時候的最愛之一,原因卻相當膚淺,單純是覺得書名很酷、封面女人與死神共舞的圖像很帥,而跟劇情有關係的,大概就是書中奸詐的殺手讓人著迷。事實上,在閱讀完棺材舞者之後,我甚至為殺手有些打抱不平,總覺得這麼「神」的殺手,應該不能被逮才對...。而「妖術師」就比較尷尬了,因為我現在竟然絲毫記不起任何劇情,記得這本書是我在看完棺材舞者的一個月內興高采烈買的,原因同樣膚淺:因為這本的封面看起來也很帥!然而,書本開開闔闔,總提不起勁看完,直到長大的某一天,書櫃中翻出來才認真看完..,可能是因為反派沒有棺材舞者迷人、可能是因為林肯萊姆看膩了,跟這系列的「緣分」在幾年前就止於這裡了。

 

石猴子

幾年後的今天,終於又翻到了這本「石猴子」,有一種老朋友找回來的感覺。這系列的小說總讓我有種「看電影」的感覺,一方面可能是真的已經有系列改編的電影、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電影的開場鋪陳、逆轉結局跟重點整理的方式,總有一種好萊塢式探案電影的編排。「石猴子」也不意外,從書本開頭的乘風破浪偷渡,到尋獲生還者、進入正題,獵捕蛇頭「惡鬼」。故事都不負所望的精彩。然而,可能也是對作者「套路」太過了解,這次的大轉折竟然出乎意料的好猜,它甚至大喇喇的寫在書名裡。也因為對於反派的「懷疑」,從一開始讀者就在猜自己的推理是不是正確(結果只對了一半)。

 

故事背景

故事背景很有趣的設定在中國的走私問題,其中大多數的故事也跟「中華文化」有著重大淵源。作者的用心反映在書中總總細節,其中不乏引用道儒家思想、風水、中醫等等的細節。其精確的程度讓我這個「華人」都自歎不如。不過總覺得,過度辯證的結果,讓人不禁也懷疑是否真的華人或者是中國人,會懂那麼多文學典故嗎?不過,其中許多「習俗」的描述則非常有趣,像是砍掉魔鬼的尾巴、地獄判官,而書本利用這些「習俗」巧妙地推動劇情也相當的高明,最後的「圍棋讓子」跟一開始的規則說明相呼應,也做了一個相當漂亮的收尾。

 

東西方偵探

最後, 要說一點我認為這本書討喜的原因。一個好的偵探故事,故事的性質應該要跟他的警探有著一樣的個性,林肯萊姆的「就事論事」也展現在故事的毫不偏頗上。理性的脈絡並不會讓書讀起來沒有溫度,相反的,並不會過於矯情且過分英雄主義。書中對「中華文化」並未批判,對其中的「關係」也只是平鋪直述,而東西方警探的辦案方式,也各有千秋,無關好壞。說實話,這次的較量,我反而認為林肯萊姆佔了下風,因為一開始不了解文化的緣由,造成了部分事件的誤判,而同樣套入像是好萊塢電影的套路(「關鍵報告」的感覺),最早發現事實的偵探也想當然耳地成為了「烈士」。

 

本文封面來自:博客來(目前本書已絕版)
 

文章標籤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銷4.0

身為行銷人,對行銷幾點幾其實不是特別的熟悉,總覺得不太好意思。

 

行銷4.0.jpg

 

最近,因為工作加上個人興趣的緣故,看了這本言之有物的「行銷4.0」,終於依稀把一些曾經學過的行銷概念串在一起。行銷,對我來說一直都是淺學,沒有太高的門檻,可以說是人人可學、還算簡單易懂。然而,另一方面,在閱讀完本書之後,也發現行銷是「累加」的學科、是不斷日新月異的技巧,正所謂:「一日行銷人,終生行銷人」,這項相對簡單的學問需要不斷地更新、不斷地將眼睛擦的雪亮,看清楚每一個趨勢及現有的科技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客群及新的行銷工具。

 

文中「行銷生產力指標」的計算方式也讓人大開眼界(或者是我知識短淺),利用公式將行銷的轉換率「量化」,科學化的表示讓「行銷人」可以確切地把理想中的產品換算出來,增加行銷工具的說服力,也幫助改善產品、或者是行銷的推廣策略。

 

再來,「全通路行銷」也是行銷邁入今天4.0的一大重點。現在的市場將不只是把重心放在產品、跟顧客體驗的本身,而是人本設計、線下及線上通路的結合。網路提供網民、使用者更廣泛、更透明的討論空間,而高科技跟實體環境的體驗則能額外提供:客製化、差異化給購買者。另外,增進社群參與、品牌的社群管理等,也助於監控品牌在網路間的討論度,來做實際的內容改善,並且不斷地調整和修正,來達到較佳的推廣、或者是行銷效果。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權力遊戲的極限生存法則

死忠的粉絲替權力遊戲寫了一本心理學的書籍,目標是賣給我這種身為心理學及權力遊戲的粉絲。

大綱

這本「極限生存法則」,書不如其名,不完全是介紹如何在亂世中生存,實際上閱讀了書背的簡介跟書本的內容,本書更著重於面對如「權力遊戲的背景設定」,裡頭的人們心智成長、人格養成、家庭養育等等,所造成的影響。貼切一點形容,這是一本介紹「前因」及「後果」的書。什麼樣的環境養成了權力遊戲中各個角色的個性,而這些個性又是怎麼樣的牽動著其他新進或者是淡出的角色習性呢?

雖說故事以權力遊戲的角色為題,但這本書也不完全是本「粉絲限定」的書籍。更多的時候,其實書中大概都在講述同樣的幾個重點:

權力爭奪的動機家庭養育的差異面對創傷後的成長、及性暴力

這幾個重點是權力遊戲的故事核心。可能或多或少也是當今社會想要探討的幾個社會議題。也就是說,故事的角色只是這些心理研究的辯證,對於沒看過權力遊戲的讀者們,大可以把這些來自劇中的舉例想像成發生於某個現實的真實案例。以下,則是關於這本「極限生存法則」的心智圖重點:

 

GOT.jpg

本書其實有一些分類上的小缺陷,依照目錄,這本書分為底下幾個部分:

盛宴舞蹈風暴火焰王冠

這幾個抽象又意義深遠的分類,卻沒有它們應該需要擁有的「象徵性」意義,事實上,書本的這幾個分類之間並沒有清楚的界線,以至於PTSD的主題在不同的分類中都會浮現,而講述的內容也有些大同小異...等諸如此類的事情發生。書本到了尾聲,也介紹了錯綜復雜的故事對讀者或者是觀眾有正面的價值,隨著現今的科技發達、獲得訊息的管道豐富,「弗林效應」也就是整體人類智商在夠長的時間區隔下會逐漸增長,也逐漸證實了「互動性」、「參與性」的媒體對人腦發展的幫助,粉絲在追劇的當下、下一季開播前的空擋,會自動自發的上網搜尋及在社群中討論劇情的發展。因為超量的資訊不斷洗禮跟處理,即便是如「權力遊戲」這般龐大、史詩級的設定,也會隨著人腦不斷地消化、觀看、遺忘、想起的過程,而增加觀眾對複雜事物的敏銳度。

 

重點分享

書中提出討論的各個主題中,我最感興趣的大概就是榮格筆下的「大母神」形象這個章節,本章節強調母親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卡莉希」及「瑟西」兩個權力遊戲中最著名的母親角色來做介紹。從榮格提到的母親「原型」,涵蓋所有正面及負面的特性,卡莉希的仁慈剛好對應著瑟西所代表的母親的「黑暗」的一面。原型中負面的特質:秘密、隱匿、黑暗、死亡。與詹姆通姦的瑟西就代表著秘密與隱匿的致命特質。同樣是保護孩子,卡莉希將喪子之痛轉而成為堅強的力量,瑟西卻幻化成憤怒之火,而這個憤怒也展現於瑟西在這場權力遊戲的棋盤上。

 

---

權力的遊戲.jpg

冰與火之歌-權力的遊戲

身為HBO影集「權力遊戲」的觀眾,雖然對故事深深著迷,實際上拿起原著翻譯小說卻是在第七季播畢時才開始。可是太期待下一季的到來,先後看了「極限的生存法則」這本講述角色心理的書又看了所有故事的開端「權力的遊戲」。書本跟影集在目前的階段似乎沒有太大的差異,故事在書本的第一部也都循著影集的脈絡(這聽起來似乎有些本末倒置,但沒辦法,我先接觸到影集才接觸到書)。然而作家喬治·R·R·馬丁的文字優美也讓人驚嘆他筆下的畫面竟然如此鮮明。書中有一個比較驚人或者說有趣的鋪陳,在於瓊恩雪諾竟然跟艾莉雅有著如情侶般的情愫,由於影集的人物設定,讓人很難想像那兩位在螢光幕上的:艾莉雅、瓊恩雪諾會是一對登對的情侶。也感謝HBO劇組人員的修改,讓我們有機會看到的是丹妮莉絲坦格利安跟瓊恩雪諾的亂倫,而不是純純的兄妹愛情(?)。

權力遊戲,無疑是近幾年來討論度極高的大作,而「權力的遊戲」所描寫的故事起源,在讀者閱畢後會深深的感到敬佩,這確實是一本值得HBO這般大製作盡情發揮的好故事。

 

本文中的圖片來自:博客來

文章標籤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